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郭丽静 《视听》2016,(12):47-48
"现代性"是18世纪西方社会启蒙运动的产物。中国文化中"现代性"的起点则是晚清时期。至建国初期,革命话语取代了现代性话语,许多革命电影中依然隐含着现代性的元素,这种现代性元素既是对晚清至五四以来"新民"思想、"个性解放"等现代性追求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又有着自身鲜明的特色,包含着对五四现代性的否定和超越。本文通过对农村电影《李双双》中李双双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来探究建国初期电影中的现代性元素。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安阳婴儿》的主题和表达都具备颠覆性的思想和艺术特征。就电影而言,它恢复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的平民性艺术本体视角,不无悲悯地表现当代城市底层社会中的底层和弱势群体中的弱势成员即下岗工人和性工作者的世俗生活。而影片的对话性镜头和电影人物语言的历史性改观,又意味着第六代导演对权力话语体系的集体出逃和全面翻盘。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安阳婴儿》的主题和表达都具备颠覆性的思想和艺术特征。就电影而言,它恢复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的平民性艺术本体视角,不无悲悯地表现当代城市底层社会中的底层和弱势群体中的弱势成员即下岗工人和性工作者的世俗生活。而影片的对话性镜头和电影人物语言的历史性改观,又意味着第六代导演对权力话语体系的集体出逃和全面翻盘。  相似文献   

4.
英国电影导演肯·洛奇以电影为武器,大胆揭露社会的不公义现象,他从不向商业和政治妥协,而是本着一位艺术家的良知关注底层民众,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意识.本文试图从影片人物描写、主题表现、喜剧元素、镜头风格等方面阐述肯·洛奇独树一帜的写实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5.
电影《建国大业》的成功不仅实现了既叫好又叫座的双效目标,而且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本文主要从《建国大业》充分挖掘主旋律题材的商业元素,拥有强大的创作团队,将"明星效应"发挥到极致以及影片采用的多元化的宣传策略四个方面来分析《建国大业》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张俨 《报刊之友》2014,(9):99-100
论文通过对2013年具有代表性的青春纪念题材《致青春》和《中国合伙人》两部电影在影像风格、叙事策略和人文意蕴三个方面的对比,论证两部电影成功的元素,同时对目前国产商业电影表现出来的明显的艺术审美特质进行论证,期待商业电影的艺术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以来,由于电影产业本身政策变革,我国电影产业格局呈现出主旋律影片、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三分天下的态势。就主旋律电影本身来说,其既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也呈现出适应电影产业化发展的趋势,由此主旋律电影形成了国家主流电影和主流商业电影两种不同风格。就国家主流电影来说,以《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战狼2》为代表的国家叙事将超级大片的商业元素包装进电影,形成了"新红色电影"这一独特类型,成为呈现国族空间和意识形态的重要类型,为华语电影的发展开创了新格局。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的创作比较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同时在很多颇具社会影响力的影片中融入了丰富的佛教元素.本文将这种佛教元素分为显性存在和隐性存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进而探讨影片借助这些佛教元素在价值伦理上表现出来的共同点.希望能为当下中国电影的文化格局、价值建构,特别是与好莱坞电影的话语争夺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与王小帅之前的电影不同,这部《日照重庆》不是文艺片。王小帅特别强调,《日照重庆》是商业片,具备一切的商业元素,但是他坚持认为他做的是严肃的电影  相似文献   

10.
论文电影(film essay)是一种另类的电影形式。它针对文化、社会、政治等领域中的事件或主题提出观点,电影本身是一个知性的思辨过程。在商业性、娱乐性电影占据绝对优势的香港电影工业中,论文电影开拓了香港电影的另类景观和多元可能性。香港的论文电影呈现两种不同面向。一部分自立于主流电影之外,并与其截然不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富于实验色彩。另一部分则与主流电影不乏互动,将商业元素和论文电影的独特风格进行融合,体现了香港电影特有的灵活性。通过细读四部代表作品:旅美另类电影人陈耀成的《大同:康有为在瑞典》,独立女导演麦海珊的《唱盘上的单行道》、新浪潮主力军许鞍华的《天水围的夜与雾》以及商业电影快刀手邱礼涛的《等候董建华发落》,全面地呈现香港论文电影的总体光谱。  相似文献   

11.
2009年夏天的《气喘吁吁》力图对中国商业戏剧电影进行大胆地突破与创新,其结果却是高调出场,低调收兵。中国商业喜剧电影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固有的套路与故事模式。中国商业喜剧电影是在本土化的基础上混以喜剧元素进入商业渠道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的,在故事结构、情节、语言等诸方面的建构只能是渐进式的,而绝不能跳跃式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章描绘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民族电影向公共领域的萌芽与成长图景。尽管电影技术是以商业营利和娱乐大众的面孔自西方引入中国,但20世纪20年代的民族电影业发展,包括早期一批宣扬封建道德观念的影片的"爆红",让国民政府与社会人士都看到了电影远胜于其他载体的传播功能。这成为社会各方面力量逐步介入电影,并对电影实施渗透、参与和控制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罗明佑的从影实践以及"国片复兴"运动将电影剥离强势的商业话语势力和根深蒂固的封建教化传统,建构其作为社会公共领域的萌芽形态。由此,中国电影逐渐跨越商业资本话语,不断地介入公共事务,持续地制造公共舆论,孕育出它作为公共领域的特征与功能。  相似文献   

13.
张清 《新闻世界》2014,(9):199-200
主旋律电影在重建社会道德体系和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研究对主旋律电影与道德榜样关系进行阐释;立足电影《杨善洲》对道德榜样塑造中文化元素所起作用进行分析和批判,对在以后主旋律影片中当合理的使用中国文化元素将道德榜样平民化、草根化,起到教人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丁聪  徐明 《东南传播》2021,(2):60-62
《受益人》是宁浩导演发起的"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中的第三部具有"现实主义美学风格"的喜剧电影,也是青年导演申奥的第一部院线电影。影片以底层人物为对象,涉及"骗保""代驾仙人跳""未成年人打赏女主播"等现代社会热点话题,彰显了电影现实主义的本质。本文试从类型融合、角色构建、城市空间三个方面来分析电影《受益人》的创作内涵。  相似文献   

15.
张艺谋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之一,可以说开启了一个时代。《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一系列反应中国社会生活的影片,使张艺谋扛起了纪实风格的大旗,也让张艺谋成为了一代著名导演。然而因纪实电影成名的张艺谋却在2000年后毅然决然地扛起了商业电影的大旗,我们将从张艺谋的纪实风格中,找到其中的必然。  相似文献   

16.
电影《小时代》也许很小,但以此为枢纽,形成一个独特的文化传播场域。借助传播学5W研究框架,可以大体了解其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效果,审视其催生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以及给中国电影市场注入什么样的新元素。《小时代》电影在学术场域的传播也值得关注,学术界借此探讨电影产业、电影美学、电影价值观、电影与社会等多种话题,论题相当丰富,学科背景繁杂,研究视野开阔,共同促进对中国电影乃至社会文化的辨析和反思。  相似文献   

17.
我,一个电影里经营广告的"新"兵。在电影界,成功电影元素中融入"商业"与"艺术"往往会成为一部大片,不论是荡气回肠的《神话》,还是气势恢宏的《赤壁》,还是像《橄榄树下的情人》这样朴素地展示人性善恶的伊朗电影,《青青校树》、  相似文献   

18.
蔡炜浩 《青年记者》2016,(31):55-56
好莱坞电影作为世界电影工业的霸主,在国际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以及与外界交流、接触的不断努力,好莱坞电影公司不断将目光投向中国,在电影中融人中国元素.从好莱坞电影中中国元素的演变,可以看出好莱坞电影公司乃至西方世界对中国印象的改变.其中,又以迈克尔·贝导演的《变形金刚》系列四部电影中中国元素的演变最为典型.随着《变形金刚5》的开拍和大力宣传,《变形金刚》系列电影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而其中的中国元素,更是人们广泛讨论的话题.已经上映的《变形金刚》系列四部电影中,中国元素有不断增加和深入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文章试图从女性主义理论角度,结合意识形态分析方法,以陈凯歌的力作《无极》为例,来解读文化工业下的商业电影是如何进行其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的。  相似文献   

20.
为纪念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年而摄制的故事片《定军山》,其艺术表达一方面依然受到大陆在1949年后形成的历史史观与话语编码体系的惯性制约,另一方面,随着2000年后大陆经济的勃兴和电影市场的商业考量压力,又呈现出感情戏开采过度的特征,结果形成的不仅是对民族主义和文化传统读解的偏狭立场,而且导致生成中国早期电影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之间强行对接的读解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