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采用《青少年健康促进量表(AHP)》与《青少年锻炼行为阶段量表》对福建省九所初高中学生进行调查,探讨青少年的锻炼行为阶段发展与健康促进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有21.2%青少年锻炼行为处于保持阶段,女生参与锻炼行为人数比例有所提高,初中生锻炼行为参与程度高于高中生,并且具有显著性差异;(2)初中生的健康促进行为得分高于高中生,具有显著性差异;(3)锻炼行为阶段发展与青少年的健康促进行为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但相关性较弱。  相似文献   

2.
家庭社会资本对青少年体育锻炼意识与行为的影响及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及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家庭社会资本对青少年体育锻炼意识与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家庭的体育态度、体育锻炼氛围及网络结构对青少年体育锻炼意识与行为的形成具有显著性意义;家庭文化层次、体育态度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认知层次具有显著影响,家庭经济收入对青少年直接参与体育锻炼及参与有偿体育锻炼具有显著意义。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意识与行为的形成,不仅需要优化家庭社会资本质量,而且也要注意家庭社会资本相关因素的建构。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2006)数据进行二次资料分析,发现不同教育程度、职业的管理位置、居住空间城市老年人的健身锻炼情况有显著性差异。退休前不同的技术职称等级、行政级别、所在单位不同等级、不同幸福感、生活满意感和社会经济地位主观认同的城市老年人对是否锻炼有显著性差异。性别、年龄没有成为区分体育锻炼行为差异的变量。应用社会分层和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分析认为社会客观位置与锻炼行动之间存在"结构化"关系,具有追求健康、非生产性、炫耀式休闲特征的身体锻炼行为成为文化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被用来强化社会地位群体的边界。研究进一步对体育部门职能方向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潘兵 《湖北体育科技》2017,36(6):475-479
以5400名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学方法,探讨青少年体育参与同家庭经济、文化、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家庭月收入、体育投入和投入比例,作为家庭体育经济资本的组成部分,对青少年体育参与程度有显著影响;家长运动技能、运动经历和家长是否具备体育锻炼教学能力作为家庭文化资本的组成部分,对青少年体育参与程度有显著影响;家庭社会资本对青少年体育参与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调查沈阳市铁西区和淄博市张店区社区居民体育健身锻炼行为现况,采用行为转变理论模式对居民健身锻炼实施不同的干预措施。结果发现,社区居民在体育健身锻炼行为各阶段的情况是:打算转变前阶段的居民占45.03%,打算转变阶段占13.91%,准备行动阶段占13.41%,行动阶段占16.05%,巩固阶段占12.58%。干预前后社区居民对体育健身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保持锻炼的信念和参与体育健身锻炼的百分率均有较大的提高,居民参与锻炼的人数也有增加,干预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2006)数据进行二次资料分析,发现不同教育程度、职业的管理位置、居住空间城市老年人的健身锻炼情况有显著性差异。退休前不同的技术职称等级、行政级别、所在单位不同等级、不同幸福感、生活满意感和社会经济地位主观认同的城市老年人对是否锻炼有显著性差异。性别、年龄没有成为区分体育锻炼行为差异的变量。应用社会分层和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分析认为社会客观位置与锻炼行动之间存在“结构化”关系,具有追求健康、非生产性、炫耀式休闲特征的身体锻炼行为成为文化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被用来强化社会地位群体的边界。研究进一步对体育部门职能方向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家庭对大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家庭的经济收入、居住环境、父母的文化素质、对健康的认识与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把这些变化纳入到影响孩子体育教育效果的因素里,对完善家庭功能,提高家长与子女体育行为能力,培养人们的终身体育意识均有重要的价值.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家庭经济绝对是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关键因素.城镇与农村的环境条件的不均衡、家长文化程度及职业的不同是导致城乡大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存在差异的因素之一.家长的体育意识对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与行为有良好的影响作用,但不是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决定因素.家长的体育行为对大学生的体育行为起持久性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锻炼行为与决策平衡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调查中学生锻炼行为,了解锻炼阶段变化特点及其与决策平衡的关系,采用锻炼阶段变化量表、决策平衡量表对767名中学生进行测查。调查发现:被试锻炼行为阶段分布为:47.72%的中学生不锻炼(前意识和意识阶段),32.86%的中学生参与锻炼,但没有规律(准备期),19.43%的中学生参加规律性锻炼;男女生锻炼阶段变化没有显著性差异;高中生较初中生锻炼参与更少。从前意识期到准备期到维持期,利益感逐渐增加,障碍感渐小,知觉到的利益和障碍对锻炼参与有预测作用。研究提示应依据青少年锻炼阶段进行针对性认知干预。  相似文献   

9.
行为转变理论模式在中年人群体育健身行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了山东省的淄博、滨城、青岛、烟台、德州、聊城、莱芜等7城市的中年人体育健身锻炼行为现状,采用行为转变理论模式对中年人健身锻炼实施不同的干预措施,干预后中年人对体育健身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保持锻炼的信念和参与体育健身锻炼的百分率均较前有较大提高,中年人参与锻炼的人数也有所增加,干预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随迁子女的体育运动与城市适应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围绕"体育涉入""运动心理资本"和"城市适应"3组核心概念对356名随迁子女进行了社会调查,建构了变量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共变关系和中介效应的分析与讨论。研究结果表明:"体育涉入""运动心理资本"和"城市适应"3组概念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拟合良好,其中,"体育涉入"对"运动心理资本"的显著性路径系数是0.58,"运动心理资本"对"城市适应"的显著性路径系数是0.57,"体育涉入"对"城市适应"的显著性路径系数是0.30,"运动心理资本"对"体育涉入"和"城市适应"的中介率是0.52。研究结论:(1)随迁子女的"体育涉入"正向影响"运动心理资本","体育涉入"的自我表现、生活中心性和吸引力的3维度结构,以及"运动心理资本"的乐观、希望感、自我效能和韧性4维度结构得以验证;(2)随迁子女的"运动心理资本"正向影响"城市适应","城市适应"的行为适应和城市认同2维度结构得以验证;(3)"体育涉入"正向影响"城市适应";(4)结构模型的共变关系中,"运动心理资本"在"体育涉入"和"城市适应"的关系中起到了中介作用。随迁子女的"运动心理资本"解释了"体育涉入"可以促进"城市适应"的心理机制,为体育运动促进随迁子女的城市适应提供了一种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1.
陈肖  李恩荆 《湖北体育科技》2016,(12):1044-1047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青少年的身体形态、生理功能、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5个方面阐述家庭体育的重要性。研究发现家庭体育对青少年学生运动行为的影响主要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分析,内在因素表现在家庭父母、家庭情况、家庭环境;外在因素表现在学校体育的制约和社区体育的制约。为此提出青少年学生家庭体育运动行为的策略研究建议应加大对家庭体育的宣传,转变体育观念,提高父母对青少年学生体育活动参与重要性的认识;从城乡两地出发,加大青少年公共服务组织建设;融合家庭、学校、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构建青少年学生体育参与家庭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2.
以交互作用理论为基础,并结合健康信念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采用锻炼行为交互作用、体质健康信念、自我效能、业余时间体育锻炼5个量表对878名中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试图构建青少年锻炼行为促进模型,并给出科学的干预策略。结果表明:(1)青少年锻炼行为受到学校体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3个外因潜在变量和体育教学、学校保障、制度安排、运动认知、家长影响、家庭支持、生活方式、社区体育、体育文化和社会舆论10个内因潜在变量的影响;(2)学校体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自我效能、体质健康信念均对青少年锻炼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进一步比较得知,学校体育的预测能力最强;(3)学校体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对青少年锻炼行为的影响作用不仅具有直接效应,还可以通过体质健康信念和体质健康信念×自我效能产生中介效应,且中介效应量大于直接效应量;(4)对青少年锻炼行为进行干预,从宏观角度,应以社会环境为基础层,家庭教育为发展层,学校体育为创新层进行系统干预;从微观角度,应重视和强化青少年体质健康信念和自我效能教育。  相似文献   

13.
体育锻炼中的社会分层:现象、机制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大松 《体育科学》2012,32(5):24-33
从结构的视角出发对体育锻炼中分层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利用CHNS2006数据实证了体育锻炼的分层机制。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总体而言,我国居民体育锻炼行为中存在着显著的社会分层现象;2)体育锻炼分层形成既有个体因素的影响也有社会结构因素的影响;3)体育锻炼行为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城乡差异,在年龄和婚姻状态上也存在差异;4)年龄与体育锻炼之间呈现U型关系,已婚群体的体育锻炼显著地比未婚群体降低,说明了中国中青年的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机会受到了"家庭生活"和"职业生涯"的双重挤压;5)通过对城乡模型的比较,发现农村与城市存在不同的分层机制。并指出农村群众体育的矛盾不仅有体育资源严重短缺,还存在体育资源被少数阶层所垄断以及由此产生的体育锻炼的不公平问题。社会分层将是现在乃至未来认识和分析体育社会不平等结构的重要视角,其中的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针对“体育社团参与有益于提升集体社会资本”与“体育社团参与和集体社会资本无涉”这2种理论在学界一直存在争论的情况,结合中国情况,用体育锻炼方式代替体育社团参与,应用有限混合模型对城市居民的体育锻炼方式及其对集体社会资本的影响进行探究,发现:对于不同人群,两者的作用机制存在异质性;只有在那些集体社会资本水平较高的城市居民中,集体锻炼参与才会对集体社会资本起到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5.
社会分层视野下城市居民体育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社会分层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城市居民体育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各阶层居民体育锻炼参与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并随着阶层上升而上升的趋势;2)对体育锻炼的身心健康期待是各阶层居民的共同因素;3)各阶层居民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存在着结构性差异,并随着阶层上升影响因素越趋向多元化。  相似文献   

16.
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文献资料、社会调查等研究方法,对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围绕“三边工程”实施情况,有四成多居民居住地没有体育锻炼场所,约二分之一居住地没有群众性健身组织,居住地没有组织过体育活动的比例超高六成,近四成居民不知道《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等内容;不同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单位、主观认知的居民,对健身服务体系建设的满意状况评价存在显著性差异;城镇居民在服务体系、保障体系这两个因素的需求上有密切联系。建议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进程中,必须把健身服务体系建设纳人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真正实现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运动员行为模式的分析,探究青少年运动行为改变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通过文献资料、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卢因的行为模式为基础构建了青少年运动行为改变的影响因素模型,并对因素改变的难易程度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青少年运动行为改变的障碍,包括传统的文化观念、现代性的生活方式、现行教育制度、微观经济环境等。针对青少年运动行为改变模型,提出了体育公共服务社会营销事业的运动行为改变推进路径,将市场的方法引入社会问题当中来,构建了运动行为改变社会营销策略体系,包括体育公共服务青少年供给目标分析;青少年公共服务社会营销环境分析;广泛的青少年调研,细分市场,定位服务内容;制定社会营销发展战略、制定组合方案、方案组织、实施、评估等。  相似文献   

18.
西安市不同家庭结构妇女体育生活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西安市不同家庭结构中妇女的体育生活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西安市妇女的体育态度、体育动机、锻炼项目、场所、形式的选择不受家庭结构的影响,各家庭结构之间无显著差异;在锻炼时段的选择上,单亲家庭与其它家庭之间差异非常显著;各家庭结构中妇女的体育人口平均不足3成;夫妻家庭妇女的体育生活质量最高,单亲家庭妇女的体育生活质量最低。  相似文献   

19.
郭强 《浙江体育科学》2012,34(4):76-80,111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当前大学生的锻炼行为和锻炼消费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①在锻炼行为方面,男生每周锻炼1~2次的人数比例最高,占33.3%;女生偶尔参加锻炼的人数比例最高,为36.1%。45.0%的男生每次锻炼时间在31~60min;55.5%的女生每次锻炼时间在30min以内。32.4%的男生已经坚持锻炼了1~6个月;52.7%的女生坚持锻炼的时间不足1个月。以上3方面,男女生之间均存在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②友伴锻炼和单独锻炼是大学生主要的锻炼参与方式;65.7%的男生会将大球类作为锻炼项目,49.8%的女生则喜欢跑步锻炼;选择下午课外时间锻炼的男生人数比例最高,为37.0%;选择晚上时间锻炼的女生比例最高,为27.3%;多数人选择校内室外体育场地进行锻炼,人数比例高达57.7%。③69.4%的大学生年体育消费额在100元以内;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主要用于购买运动服装、小器械等物化的体育用品。④从主观总体而言,学业压力大空闲时间少、没有喜欢的锻炼项目、锻炼场所拥挤不方便、锻炼相关知识掌握少、怕累及从众心理等是大学生不良锻炼行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