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参考相关资料,对运动员赛前失眠进行界定,从心理角度的不同方面分析总结影响运动员赛前失眠的心理因素。针对原因提出各种积极有效的调整措施,对改善赛前失眠群体的失眠症状,提高睡眠质量提供一定的辅助和参考,为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储备必需的心理能量。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和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因素对运动员在竞赛过程中的影响作用。美国格鲁波先生早在1984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上就指出:"低、中级运动员心理因素对技能影响占20%,生物力学因素占80%;而优秀运动员正好相反,心理因素影响占80%,生物力学因素占20%。"可见,在高水平竞赛中运动员的心理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网球的了解和该项目专业运动员、教练员的近距离观察、访谈和心理干预实践,总结了影响网球运动员比赛成绩的主要心理因素,并通过分析和实践,获得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4.
以个别专业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个别运动员在比赛或训练中对发球有影响的的心理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排球发球的心理因素主要原因是运动员的个性和特征、发关键球时的处理、比赛规模和比赛激烈程度、对自身紧张情绪的利用和调节、发球失误后的心态恢复和调整以及客观因素5个因素构成,对研究得出的影响排球发球的因素进行分析,使在对发球时候的心理变化和状态有更加系统、客观、科学的处理方法,也为普通高校大学生排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性失眠的发生状况及相关因素,为提高运动员的睡眠质量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有超过一半的运动员睡眠质量较差;运动性失眠的主要症状是入睡困难,主要原因是环境因素,主要时期是赛前准备期,主要心理因素是训练或比赛期间暂遇挫折情绪抑郁,主要影响是身体疲劳,仅少数人会治疗运动性失眠。结论:运动性失眠普遍存在于跆拳道运动员中,应引起重视,寻求有效的方法改善其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6.
随着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运动成绩的接近,竞争日益激烈,心理因素已成为影响比赛胜负的关键。美国著名田径运动员卡尔·刘易斯说:“平时训练主要是做体力上的准备。但比赛时刻则要用90%的精力做心理上的准备”。美国学者格鲁波指出:“初、中级运动员80%是生物力学因素,20%是心理因素;高级运动员则相反”。由此可见心理训练的重要。现在竞技运动强国已将心理训练做为运动训练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心理素质是篮球比赛取胜的关键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很多研究证明,心理训练可以激发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自信心,能使运动员在运动训练和复杂的比赛任务中,保持心理稳定性,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运动潜能。心理训练对获得高运动水平和竞赛的优胜,具有极为明显的效果。美国篮球专家认为:“现代篮球比赛的取胜,60%靠思维,40%靠体力。”美国著名学者格鲁波说:“对初、中级运动员来说,80%是生物力学因素,20%是心理因素;高级运动员则相反,80%是心理因素,20%是生物力学因素。”第21届奥运会十项全能冠军詹纳也说过:“在奥运会水平的田径比赛中,心理问题占80%,体能占20%”。纵观国内国际许多重  相似文献   

8.
分析运动员焦虑、冷漠、盲目自信等不良的心理因素,以及比赛中运动员不良心理的成因,针对我国篮球运动员赛前、赛中、赛后几个阶段提出相应的心理训练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篮球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发展,篮球比赛越来越紧张激烈,运动员在比赛中不仅要消耗大量的身体能量,同时也要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美国著名学者格鲁波说:“现代篮球比赛的取胜,对于高级运动员来说,80%是心理因素,20%是生物力学因素[1]。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心理因素对比赛的作用,在日常训练中把心理训练列为重点之一,本文就本市中学生篮球运动员为调查对象,对其心理因素的培养进行分析,旨在为提高我市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刘连云 《游泳》2014,(3):52-53
有资料显示,运动员的比赛成功率70%是素质、技术、战术等,30%则应归于心理因素,而心理素质应从儿童少年开始培养,成人后才能形成稳定的心理。  相似文献   

11.
优秀运动员应激源与运动心理疲劳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依据Smith认知-情感理论模型及Silva消极训练应激反应模型,采用<运动员应激量表>、<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对132名一级以上11个项目的在训运动员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优秀运动员应激水平属于中等偏低,"运动受伤"和"环境肉素"得分较高;不同训练年限、经济条件的优秀运动员应激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人际关系因子方面呈现出随入队年限递增而分值递减的趋势,在日常生活遭受方面经济条件差的得分最高;应激各因子与运动心理疲劳总分均存在显著性正相关,高应激组与低应激组的运动心理疲劳存在显著性差异;比赛失利因子进入对运动心理疲劳总分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94名大学生运动员的问卷调查,发现运动员的目标定向与心理技能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任务定向与目标设置技能、接受教练指导的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而自我定向与承受压力的技能有显著的正相关。研究还发现,高任务定向的运动员在目标设置、自信心以及接受教练指导的能力上的得分明显高于低任务定向的运动员;高自我定向的运动员在承受压力、目标设置、集中注意、摆脱担心、以及自信心等5个指标上自自得分明显高于低自我定向的运动员。  相似文献   

13.
李婷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20(10):99-100,106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并通过观察访谈和笔者自身经历对啦啦队运动员在比赛心理因素中的情绪表现进行探究,分析了运动员在比赛中情绪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有效地控制训练方法来调节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不良的情绪。对指导啦啦队的训练比赛以及提高运动员的比赛成绩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竞走运动员的心理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河  冯凤玲 《体育学刊》2005,12(6):122-124
采用"福莱斯特心理负荷症状调查表 "对影响竞走运动员的竞赛心理因素进行测试和研究.结果说明:不同因素使不同性别、组别、年龄的竞走运动员参赛时的心理表现不同.各种不利因素的出现使运动员主要产生"这是我经常失败的原因"和"成绩总是不好"的心理.生理因素的影响是造成运动员经常失败的原因之一.认知因素和刺激因素的出现使运动员的心理表现主要为"这一情况对我无所谓",其次是"激励我去夺取优异成绩".影响成绩的因素主要为"失眠"、"情绪过于紧张"和"出师不利"、"自我感觉身体不适,竞技状态不佳".  相似文献   

15.
运动与心脏猝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猝死是运动医学领域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特别是一些优秀运动员的猝死常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给开展体育运动带来不良的心理影响。约 80 %左右的病例是由心脏疾患引起 ,为此本文分析了心源性运动猝死发生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 ,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田径运动的发展,比赛越来越紧张、激烈,给运动员造成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运动员的亲身体会与教练员的深有感触,均已充分认识到心理素质在竞赛场上的重要意义。文章主要探讨了影响高校田径运动员心理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7.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随机抽取的359名广东省在役高水平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水平运动员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10.6~31.8%,在多个因子上显著高于全国常模;高水平运动员心理健康的多个因子在性别、项目、年龄、运动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高水平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高水平运动员的心理健康存在较大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8.
女运动员心理健康调查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心理健康测量量表(PHI)》,对河南省几个重点项目的女运动员进行测试,并与其他职业青年女性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女运动员与其他职业青年女性心理健康水平无明显差异,但在躯体化、抑郁、焦虑等方面症状明显;部分女运动员存在着某些心理问题和人格缺陷。影响女运动员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有身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文化程度因素。  相似文献   

19.
王智 《体育科学》2007,27(7):41-45,50
通过回顾式实验设计探讨我国体能类和技能类项目优秀运动员理想比赛心理状态结构模式之间的异同,比较体能类和技能类项目运动员比赛心理状态与有关心理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差异。多样本比较结果表明,体能类项目运动员和技能类项目运动员理想比赛心理状态不仅具有同样的结构,且因素栽荷也是基本相同的。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所选择的5个个体状态性心理影响因素中,主要影响体能类项目运动员理想比赛心理状态形成的心理因素是自我效能(典型负荷系数为0.858)、状态注意(典型负荷系数为0.813)和任务目标定向(典型负荷系数为0.600);主要影响技能类项目运动员理想比赛心理状态形成的心理因素是自我效能(典型负荷系数为0.925)、状态注意(典型负荷系数为0.833)、任务目标定向(典型负荷系数为0.459)、个体失败焦虑(典型负荷系数为-0.366)以及社会期待焦虑(典型负荷系数为-0.3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