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心澂以科学的严谨态度编著了我国辨伪学史上一部集大成之著作《伪书通考》,为后来的辨伪学研究带来了极深刻的影响。我们可从《伪书通考》中探寻到张心澂先生的辨伪学思想以及他对辨伪学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有关列于一书的“辨伪文字辑略”,对学术界影响很大。本文对“辑略”中清代学者的有关论述,逐一予以匡正,从而得出《列子》并非伪书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汉书.艺文志》是中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目录学文献,是班固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班固在小说家类中《伊尹说》、《鬻子说》的注语认为此二书是后世伪托。通过翻检前人的著述以及对《汉书.艺文志》中序言的解读,认为班固所言"伪托"和今之"伪托"当为两个不同的含义,有可能与在道家类中的同名的《伊尹说》、《鬻子说》为一书两分,而不是伪托之作。  相似文献   

4.
当我们拿起一本古书的时候,首先就应该检查史籍上的目录或私家的著录中有没有这本书的名字。因为各时代的书大半都著录于各时代的目录中。如周秦之书,不见于《汉书·艺文志》,隋唐之书,不见于《崇文总目》,元明之书,不见于《四库全书总目》,就有些可疑。但也有例外,如前代目录上的伪书.后代的目录照抄者,其书名虽见于目录,也是伪书.反之,明清之际若干野史、杂记,以政治关系,多不见《四库全书总目》,但并非伪书。  相似文献   

5.
有关列子一书的“辨伪文字辑略”,对学术界影响很大。本文对“辑略”的唐宋元明部分,根据柳宗元、朱熹、高似孙、叶大庆、黄震及宋濂的论述,逐一予以匡正,从而得出《列子》并非伪书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杨鸿飞 《文教资料》2013,(31):29-31
’《汉书·艺文志》是中国史志目录学著作的开山之作,作为目录学的经典代表,《汉书·艺文志》可称得上是进入传统学术殿堂的正门。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说到:“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张舜徽在其书《(汉书·艺文志〉通释》中说:“《汉书·艺文志》为书短简,尤治学之纲领,群书之要删。”由此可见掌握目录学的重要性。本文是笔者近来读《汉书·艺文志》时对一些问题的探讨和梳理。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辨伪学发展史上,郑珍据有重要一席。郑珍辩伪的主要贡献在于论证《四库全书》所收录的日本《古文孝经孔氏传》为伪书。本文对郑珍辨伪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深入分析,肯定其成就,补充其不足,指出其牵强之处。对郑珍辨伪思想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近代贵州儒学发展之状况。  相似文献   

8.
宋鉴是清代著名的考据学家,《尚书考辨》是宋鉴关于古文辨伪的重要著述。是书通过考论《尚书》篇数,明确以义理划分篇章的思想,在厘清古文《尚书》传授系统中彰显杜林学术地位,又提出在考辨中阙疑慎重的学术态度等,其考辨之目的是正古文之本、明伪书之源。这些真知灼见在清初《尚书》辨伪中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应为学界所重视。  相似文献   

9.
《鹖冠子》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鹖冠子》一书,《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一篇。颜师古注日:“(鹖冠子)楚人,居深山,以鹖为冠”。今本凡三卷,十九篇,有宋陆佃注。但后人多疑伪撰,长期以来很少有人研究。为此,本文试图对这部书进行一些探讨。 一、《鹖冠子》的真伪及时代 关于《鹖冠子》是否伪书的怀疑开始于唐代。《文献通考·经籍考》曰:“唐世尝辨此书后出,非古所谓《鹖冠子》者”。柳  相似文献   

10.
《孙子兵法》亦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为春秋末孙武所作。《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吴孙子兵法》82篇,图9卷。今存本13篇,历来被称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受到国内外的推崇。是书为宋代"武经七书"之一。《孙膑兵法》亦称《齐孙子》,为战国时期齐国孙膑所作,共89篇,图4卷。隋以前失传,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中重新发现其残简。《吴子兵法》亦称《吴子》、《吴起》,相传为战国初期吴起所作。《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吴起》兵书篇,书  相似文献   

11.
历代史志目录中,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小说家"首次对"小说"进行相关记述。《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这一"源"对后世子部小说这一"流"产生深远影响。《汉书·艺文志》"小说家"对后世子部小说的选材影响主要表现在题材、内容、思想三方面。《汉书·艺文志》还在小说观方面确立了两种基本模式:一为实录精神;二为"君子弗为"与"一言可采"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2.
杜志勇 《安顺学院学报》2012,(2):109-111,136
《汉书艺文志举例》是清末民初著名学者孙德谦的重要著述,关于其成书,向无论述,《汉志艺文略》一文所论与《汉书艺文志举例》相仿,经详细比对发现《汉志艺文略》乃是《汉书艺文志举例》的最初之稿。  相似文献   

13.
说《说苑》     
一《说苑》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之一. 早在东汉时代,班固已发现这一点.他说:“及采传记行事,著《新序》、《说苑》凡五十篇,奏之.数上疏言得失,陈法戒.书数十上,以助观览,补遗阙.上虽不能尽用,然内嘉其言,常嗟叹之.”(《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第六》)可见著《说苑》“言得失,陈法戒”“助观览,补遗阙”是有效果的.所以不少史书,例如《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等,都将《说苑》载入史册,流芳于后代.  相似文献   

14.
元代虞集的《杜律虞注》早已在明代时就已经被肯定是一部伪书,并判定与元代张性的《杜律演义》有着很大的关系。明代有许多学者文人都对《虞注》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记载,为后人的辨伪工作留下了宝贵资料。在此分明代和明以后两部分对有关《虞注》资料进行总结评述。  相似文献   

15.
《百家》作为《汉书·艺文志》所著录小说十五家之一,其撰者、性质以及成书等情况,学界存在歧说。通过梳理、辨析《说苑叙录》以及班固注语,可以发现,《汉志》著录之《百家》当为刘向别集。又从《汉志》著录书籍"篇"、"卷"不同考察,《汉志》著录《百家》以卷计,其书中或许有图。  相似文献   

16.
《史记》、《汉书》均载录陆贾的著述,但陆贾著作除《新语》外,其它著述大都已经亡佚。目前《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关陆贾著作如《楚汉春秋》、《陆贾》等仍存在若干争议之处,事实上《汉书.艺文志》有关陆贾著述的载录实际上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楚汉春秋》,这是一部近于《左传》的作品,故《汉书·艺文志》将其置于"六艺略"春秋类;一是"儒家类"《陆贾》,它近于后世的文集,其中收录《新语》、兵权谋《陆贾》及其他一些内容。  相似文献   

17.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古代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目录书,是研究古代图书状况和学术思想的重要著作。其《易》类著述流传至今,大部分书在后来的目录书中已很难看到,多数人认为已经亡佚,该文详细考证《汉书·艺文志》中《易》类著述篇章的流传情况,从而明确《汉书·艺文志》中的《易》类著述的存亡情况。  相似文献   

18.
“五四”以前的作品通称古籍。我国古籍很多,据杨家骆统计,两汉及两汉以前已有1033部,计13029卷;到了清末,增至181755部,计2367146卷。流传到现在,估计有七、八万部(转述自《世界图书》1981年第三期)。了解古籍,先要了解古籍的分类。最早的目录学著作是《汉书》里面的《艺文志》。清代金榜说:“不通《汉书·艺文志》,不可以读天下书。《艺文志》者,学问之眉目,著述  相似文献   

19.
古籍整理工作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对古籍进行辨伪求真。一方面使伪书不致在古籍整理的名义下散播流传开来,另一方面,对于论定为伪书者,也不能置之不顾,而应当把它当作研究伪作者那个时代的宝贵资料来对待。往日学者所作的辨伪工作,最大的偏差,一是只辨明了古籍的内容与作者的时代不合,或与作者的思想事迹不合等,便定为伪书,而没有继之以求真的建设性的工作。二是推广的工作不够,被论定的伪书只为少数人所了解,不为多数人所知,这使得历史假象仍然流传不绝。古籍整理不要以圈圈点点自限,而要重视原书的真义,以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从中国编辑的始祖--孔子以后,汉代的刘向、刘歆父子编辑,整理图书典籍,在中国编辑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堪称历史丰碑.这可从《汉书·艺文志》中得到验证.刘向、刘歆父子所编辑校正的"六艺"、诸子百家、诗赋等,篇目明晰,思想宗旨详明而大观.各自极有针对性的评论,实为公允妥善之学说,为后世有关研究者树立了楷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