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利用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宝坻区的月平均气温、2分钟平均风速、日平均气压和日降水量等气象要素数据以及宝坻区医院人体患感冒病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对病例发生数量与当时的气象要素数据变化相关性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宝坻地区人体患病人数与气象要素变化的关系,并利用逐步回归法将感冒发病期分类建立感冒指数等级及预测模型公式。  相似文献   

2.
《科学生活》2011,(6):64-64
感冒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俗称“伤风”,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中医学认为,感冒的发生与外界气候变化和小儿体内正气的强弱有密切的关系。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腠理疏薄,表卫不固,抗病能力较差,对外界气候变化不能很好适应,故易为外邪侵袭致成感冒。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西宁某医院2009年1~12月逐日上感门诊病例数和西宁市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对西宁地区上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了西宁地区上感发病人数的月季变化规律,分析气象条件变化与上感发病人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通过嘉兴市第二医院2006-2007年的逐日发病人数及Micaps高空、地面实况资料和嘉兴市地面要素资料,从天气形势和天气要素两方面,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对嘉兴市气象条件对腹泻、中暑、小儿呼吸道、心血管等疾病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建立天气系统与疾病发病率之间的关系,做出疾病发生趋势预报,为市民的生活提供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5.
西藏气候和环境变化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慧林  傅平顺  杜军 《西藏科技》2009,(6):55-58,80
利用西藏1961~2008年平均气温、降水量等资料,分析了气温、降水变化趋势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西藏年平均气温以0.32℃/10a的速率上升,高于全国平均气温增暖速率;西藏绝大多数台站年降水量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增加速率在1.8~38.7mm/10a之间.未来西藏气温继续升高,降水量趋向增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也将出现变化,对西藏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建议大力加强西藏乃至整个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变化适应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文章对西藏拉萨地区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病情况进行分析,旨在寻找孕妇高血压疾病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进行研究和调查,将西藏拉萨地区某医院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接收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病例作为研究的一般研究对象,共有患者156例,另外选取同时期收治的无高血压病史的156例孕妇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结果西藏拉萨地区的高血压孕妇患者的发病情况与患者的文化水平、补钙情况以及居住海拔等都存在着一定的统计学关系(P0.05)。结论西藏拉萨地区的妊娠期孕妇高血压疾病的发生于孕妇的文化程度、居住海拔以及补钙情况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因素都是造成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所以,应该加强对这一群体的疾病监控和预防,以便能够更加有效的降低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雪灾在西藏的各种气象灾害中居首,发生十分频繁。但是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西藏的雪灾也呈现出与之前不同的变化特征,特别是1998年以后,西藏的雪灾强度和数量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但2019年春季,西藏南部又持续出现暴雪天气。项目组分析研究了近十年来雪灾的主要变化特点,分析灾情及相关影响气象因子的关系,找出关键阈值,初步实现西藏雪灾灾前风险预评估。  相似文献   

8.
利用气象观测数据,对二连浩特地区的降水量、气温、大风等气象要素变化和生态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并对本地区沙尘暴天气发生频次年际变化与气候因素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气温明显升高、大风沙尘天气较多是造成二连地区干旱、荒漠化的主要气候因素。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1971年至2010年发生在西藏的浮尘、扬沙和沙尘暴资料的高空资料和地面资料,初步分析了西藏沙尘天气的成因。结果表明:西藏沙尘天气冬、春季最多,秋季较少,夏季很少发生;近40年来,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呈减少趋势。高原上存在大片的流动沙丘和大片荒漠化土地为西藏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沙源。利用沙尘天气个例分析了西藏沙尘天气的地面气象要素和高空环流特征,发现200hPa副热带西风急流、500hPa强锋区、地面温度、气压、湿度是沙尘天气过程形成的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西宁至刚察公路(简称宁刚公路)沿线4个气象台站(西宁、湟源、海晏、刚察)1971~2000年30年气象资料,分析了沿线天气气候分布特征及对公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西藏地区的眼表疾病发病情况.方法 收集2007年5~7月在西藏那曲扎仁镇、山南琼结县、日喀则定日县和林芝不久进行眼表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共调查人数2600例,发现患眼表疾病者130例.结果 发现翼状胬肉50例1.9%,其次细菌性角膜炎28例、占1.077%,再次为单疱病毒性角膜炎23例、占0.88%、外伤性角膜白斑20例、占0.77%、真菌性角膜溃疡5例、占0.19%,角膜化学伤和热烫伤4例、占0.15%,翼状胬肉农区高于牧区,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1),外伤性角膜白斑较多,角膜变性很少.结论 西藏眼表疾病发病率较高,这和西藏独特的高原环境和恶劣的气候有关.  相似文献   

12.
黄德 《大众科技》2012,(12):109-111,148
为了研究脑中风发病率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文章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的统计、预处理,用EXCEL做出各环境因素指标跟发病人数关系的散点图,统计回归建立了脑中风发病率与环境因素(气温、气压和相对湿度)影响的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3.
传染性疾病的爆发、流行与天气、气候及其变化关系密切。天气、气候的显著变化使得在全球范围内传染性疾病不断增多,并不断扩大其传染地域范围,危害人类健康。20世纪初,人类就开始对天气、气候与疾病的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当初德国的一些医师通过统计方法,提出了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天气有关的结论。20世纪30年代,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德国、美国的一些医学教授用现代统计方法研究或者对气候与疾病的关系进行系统观察,但当时的研究主要以天气与疾病的关系以及疗养气候所占比重较大。随着气象学、统计学和实验方法的发展,科学家们一方面从天气…  相似文献   

14.
ENSO事件对西藏夏季降水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1969年以来夏季发生ENSO事件与西藏23个站点夏季(5-9月)、初夏(5-6月)、盛夏(7-8月)时段内降水量分别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发现当年夏季厄尔尼诺事件增强或开始发生当年除藏北一线、南部边缘部分地区的降水接近常年平均值或略多外,其余大部以偏少为主。拉尼娜事件当年,自治区大部地区降水偏多,而北部、南部与之相反。通过旱涝等级指数特征时间函数和23个站点降水距平百分率与ENSO事件的关系分析,在厄尔尼诺发生当年西藏主要农区降水量偏少或甚至为严重干旱,西藏北部和南部降水正常或偏多,强厄尔尼诺年为全区性干旱。拉尼娜发生当年西藏北部和南部降水偏少,而中部以涝为主。由于西藏高原地形复杂,区域降水明显,如果仅用全区降水特征向量时间函数与ENSO的关系,不能完全表达各地区的具体降水状况与ENSO的关系。为此用全区23个站点降水距平百分率与ENSO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其中对西藏主要农区7个代表站(拉萨、日喀则、泽当、江孜、浪卡子、昌都、林芝),夏季(5-9月)降水距平及距平百分率与ENSO事件的关系和两个不同事件中的降水差异体了重点分析。总之西藏地区最严惩干旱发生在厄尔尼诺事件出现的当年,洪涝最严重的也是发生在拉尼娜事件当年,由此推断,ENSO不仅预测西藏地区旱涝发生提供了某些物理依据,而且也可作为西藏中部农区发生旱涝的一种信号。  相似文献   

15.
采用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对西藏近30年总、低云量、降水等资料进行了趋势分析,研究了西藏气温变化与总、低云量及降水变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利用753站月资料中近30年西藏降水资料,做出西藏近30年累计降水趋势,结果发现:近30年来西藏的年降水量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再利用1981~2010年NCEP再分析月平均高度场资料,定义了东伸指数以确定100hPa高度上南亚高压的东西位置,运用功率谱分析找出南亚高压东西振荡的周期。并选出东西位置异常年份进行合成分析,讨论了夏季南亚高压东西位置异常时对应的高低空以及未来一年内的环流形势的特征。最后利用西藏27个测站30年的降水资料对偏东年和偏西年的降水特征进行分析。还有利用1979~2008年NCEP在分析月平均高度场和风场资料,分析南亚高压各指数的年际变化,并且各指数间作相关与西藏夏季降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利用西藏地区1980~2009年逐月雷暴日数观测数据,分析了近30年来西藏地区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影响雷暴天气的气象因子。结果表明:(1)雷暴天气主要发生在西藏那曲地区,并由该区域向西南、东南部逐渐递减,且雷暴天气发生的中心位置随着季节有所差别。(2)夏季雷暴日数最多,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冬季雷暴日数最少。不论是年或是各季节的雷暴日数,近30年来基本呈现减少的趋势,尤其以2000年之后最为显著。(3)雷暴日数以2003年为突变点,开始急剧减少,这期间变化超过显著性水平临界线。(4)雷暴日数和平均气温呈负相关,与风速、相对湿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气温升高可能是导致雷暴日数减少的主要气候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利用西藏色季拉山地区东、西坡2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近50年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以≤0℃最低气温为霜冻指标,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和R/S分析等现代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东、西坡初霜日、终霜日、无霜期和霜冻日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50年东、西坡初霜日以1.3~1.5d/10a的速度稚迟,终霜日平均每10年提早1.5~5.1d,无霜期每10年增加2.8~6.6d,而霜冻日每10年减少5.8~6.4d;东坡的增减幅度要大于西坡。(2)20世纪60至80年代东、西坡初霜来得早、终霜结束得晚、无霜期短、霜冻日多;90年代至21世纪最初的10年,东、西坡均表现为初霜日来得迟、终霜日结束得早、无霜期长、霜冻日少的年代际变化特征。(3)特少霜冻日发生频数为8~10次,主要出现在21世纪初,以西坡较多。(4)东、西坡初霜日、终霜日、无霜期和霜冻日均未出现气候突变现象。(5)东、西坡初霜日Hurst指数小于0.5,说明未来推迟的幅度可能会变小;而终霜日、无霜期和霜冻日的Hurst指数均大于0.5,表明未来东、西坡终霜日仍将趋于提早态势、霜期仍将趋于延长,而霜冻日仍将表现为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9.
马雪宁  张明军  王圣杰  马潜 《资源科学》2011,33(12):2302-2307
利用1960年-2010年黄河流域夏季(6月-8月)月平均气温、降水量数据及逐月0℃高度探测资料,定性与定量分析了近51年来黄河流域夏季0℃层平均高度变化趋势及与历年气温、降水量及海拔高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并用Mann—Kendall法对年际0℃层高度变化进行了突变检验。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夏季0℃层平均高度近51年来总体呈“下降-平稳-上升”趋势,其中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经历了一个明显的下降阶段,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后期变化相对平缓,90年代以后发生了突变;②夏季0℃层高度变化与地面气温、海拔高度的变化在同时间段内基本一致,呈正相关性;而与降水量变化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0.
《今日科苑》2006,(8):44-44
“热伤风”多指夏季气候热,汗孔开放,感受暑湿风邪所发生的感冒,称为暑湿感冒,表现为高热无汗、头痛,身重困倦,胸闷泛恶,食欲不振,或呕吐、腹泻,或鼻塞、流涕等。中医认为多因气候变化,人体抵抗力减弱时,感受风邪所致。那么夏天预防“热伤风”应注意什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