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东音乐"是属于我国岭南地区的一种民族器乐音乐,形成于二十世纪初.因此"广东音乐"改编合唱的作品是属于器乐音乐改编合唱作品的范畴之内.器乐作品改编成声乐作品,必定会有为改编的作品重新填词的工作,部分作品为了更贴近音乐的要求,运用了大量的虚词.由"广东音乐"改编的合唱作品也经常使用虚词,其使用手法与作用各有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滕肖澜是当代知名女作家,她的作品努力描写上海平民的日常生活,她作品中的上海并非是"大上海",而是"小上海",她作品中的人物并非是"大人物",而是"小人物",正是对生活在"小"上海中的"小"人物及其日常生活的关注,使得滕肖澜的作品充满了现实关怀的脉脉温情。  相似文献   

3.
<屈原作品>是中国先秦时代古典文学精华的代表,作者誉称为中国诗祖.世界文化名人.可是,先秦时代的作品没有署名的习俗,<屈原作品>也不例外.我们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先秦时代的"屈原"是"人称".因为此时的中国尚未有"姓"的出现.中国"姓"产生于秦始皇建立户籍制度时,它比<屈原作品>形成的年代晚半个世纪.<屈原作品>记述的都是楚黔中郡"治理战乱根源和归属的历史文献",文献的内容是"屈(治理)原(根源和归属)",后人移花接木,让不是"人称"的"屈原"充当了失传的作者,起到了"歪打正着"的效果.司马迁为之立<传>,"屈原"便成了<屈原作品>法定的作者了.但后人构筑的"屈原"不等于<屈原作品>的作者.因为<屈原作品>的作者比构筑的"屈原"要伟大得多,他才是真正的中国诗祖,世界文化名人.  相似文献   

4.
傅抱石一生创作了数量可观的绘画、篆刻等作品,这些作品追求"文、人、画"三格的基础协调——即作品完成的三大要素"素养、画家、技艺",重点表现在绘画的现代形求和篆刻的精神意求两方面。同时,傅氏作品又潜隐着特有的"性理观"内涵——"性灵"思想,基于此展开的作品具有"主观美学""民族性""愉悦的现代性"等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5.
"情结"是心理学术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大多缘起于他们自身的"情结"。"情结"阐释了作家的童年记忆和创伤经验对催生作品不可或缺的意义。纳博科夫潜意识里的流亡情结极大地影响着他的作品,潜藏于其意识中的流亡情结催生了作品,也自然地反映在其作品中。  相似文献   

6.
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珍惜劳动成果(作品)的意识,要充分肯定劳动成果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用心去解读劳动成果。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探讨:提高审美——赋予作品以"艺术"品味;深入探究——赋予作品以"研究"色彩;发明创造——赋予作品以"生命"元素;玩乐作品——赋予作品以"娱乐"效应;搭建平台——赋予作品以"价值"效应。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盛放烟花侵犯鸟巢著作权案为切入点,界定了建筑作品的范围包括建筑设计图、建筑模型、建筑物及构筑物,通过分解分析法阐明了建筑作品的复制侵权,阐述了"接触+实质性相似"在判断建筑作品复制侵权的具体运用,通过"三步检验法"梳理了建筑作品从立体到平面、从立体到立体的合理使用,据此认为鸟巢烟花产品及图案不构成对鸟巢建筑作品的侵权。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高校大学语文课教学内容的基本取向问题,文章指明了由"作品"说开去的意义与重要性,提出了由"作品"说开去的方式与具体方法.最终强调,语文课只有回归作品本身,多角度深入开掘作品内涵与意义,才能使大学语文旨在提高大学生人格修养与人文精神这一终极教学目标落在实处.  相似文献   

9.
赵树理在作品中始终能够把"民俗书写"置放在农村民俗文化背景下来加以阐述.并将其"整合"到他的艺术审美理念之中,这就使得他作品中的"民俗书写"呈现出独特的结构功能:作品中的人物在民俗规约下形成了诸如"算账"等行为习惯;民俗影响并参与到对作品情节的建构之中;在"民俗氛围"背景下形成的作品主题趋向,系统而又连贯,"民俗化"的叙事结构功能在这里得到更大程度的"彰显".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社会学的调查方法,调查得出"当代中学生对张爱玲作品的接受程度有所提高",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当代中学生接受心理的变化"等为主要论点,论证了"张爱玲作品能够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同时,本文也为张爱玲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张爱玲作品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些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斜阳》中的“明”色调——论反抗世俗的女主人公和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无赖派代表作家太宰治一生创造了大量充满"暗"色调的作品,这些作品中充满着麻药、酗酒、吸毒等消极因素。作品《斜阳》虽如书名一样,描写了没落贵族的消亡,但也不乏积极的色彩,也有着"明"色调。如作品女主人公和子对世俗的反抗就带有明亮的色调。  相似文献   

12.
<山峡中>通过"我"、"我们"和"他们"的叙述者位置提示,表明了鲜明的思想意识倾向性.坚持从"我"的立场述说故事,使"我"与作品中其他人物以及作品中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发生疏离,从而带来了阅读文本时的陌生感."我"从与作品其他人物疏离的外部立场去讲述作品其他人物的内部情事,这一叙事策略与侦探小说同构.<山峡中>的文本价值与"我"的叙述位置选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死亡"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之一,埃德加·爱伦·坡对这一主题情有独钟,他的许多作品都表现了这一主题。实际上,是"死亡"主题选择了坡,因为坡的短暂的一生历经了诸多亲人的早逝。坡作品中的"死亡"主题与现实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坡的痛苦经历造就了其作品中的"死亡"主题。  相似文献   

14.
《又来了,爱情》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晚年的一部作品。结合人道主义伦理学家弗洛姆有关"爱"的观点,对这部作品加以分析,探讨人们寻求"爱"和不得"爱"的原因,以期对作品有个较为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钢琴曲《筝箫吟》是储望华先生的代表作。作品挖掘"钢琴"——这一西洋乐器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重新演绎了中国传统乐器"筝"和"箫"的魅力,折射出中国民族文化底蕴。本文拟从作品的曲式结构、旋律曲调以及表现手法等方面诠释作品,希望对人们进一步理解和诠释作品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对孙悟空形象的解读,是研究《西游记》的关键所在,直接关系到对这部作品主题的阐释。自《西游记》问世以来,关于孙悟空形象和作品主题问题,一直存在着众多不同的说法,有人甚至认为作品主题上存在矛盾。孙悟空形象经历了从无法无天的"不法"之徒到自觉降妖除魔的"护法"使者的转化过程,把握了这一形象的转化,有利于对作品"惩恶护法"主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滕肖澜的作品风格平淡,这源于她对人间日常生活的关注。她努力写上海人的日常生活,因此,她作品中的上海并非是"大上海",而是"小上海",她作品中的人物并非是"大人物",而是小人物。这里贯注了她"现实主义"的写作理念,但滕肖澜的一些作品表明,她并非是一位风格单一的类型作家。  相似文献   

18.
杜甫什么样的作品才可以称为"诗史"呢?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察:首先,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主要是指那些反映了社会转折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强烈写实性的长篇叙事诗。其次,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应该是以叙事为主,带起抒情、议论的长篇巨制,在艺术上有独特的成就。再次,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多从诗人自身经历的情境出发,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其中饱含了诗人的血泪和苦难坎坷的人生经历。第四,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必然熔铸了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深沉思考及忧国忧民的激情。  相似文献   

19.
张小夫以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声乐、器乐为依托,利用自己丰富的电子音乐技术手段,创作了大量具有强烈中国民族气息的现代电子音乐作品,其中《诺日朗》是其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本文通过仔细分析作品《诺日朗》的音乐发展过程以及作品中主要的三种素材类型,来探讨电子音乐作品中核心素材的演变方式,并以此论证张小夫注重"技术性"与"可听性"、"民族性"三者相结合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对《牡丹亭》的"情"的不同解读出发,挖掘出作品中之"情"实为"情欲",而非"爱情",同时从作者汤显祖的"至情"观出发探究了作品主题思想的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