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仇艳玲 《科教文汇》2008,(30):37-37
在当代社会更多地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因素是情绪智力,而家庭是培养儿童情绪智力不可忽视的重要环境。本文认为影响儿童情绪智力的家庭因素有父母的意识、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自身的行为,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儿童情绪智力的对策。包括父母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儿童的情绪智力,营造民主温暖的家庭气氛,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情绪智力,父母自身的榜样作用。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20,(1)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背景下,如何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焦点问题。民政部门主管儿童福利工作,笔者从事民政工作20多年,知晓农村儿童现状。本文从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现状出发,结合实际,从家庭、学校、社会角度探究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3.
李勇勇 《科技风》2014,(17):168-168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性格养成至关重要。家长的期望、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教育方式都对儿童性格养成产生重大影响。要重视家庭教育,营造健康向上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树立积极榜样,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儿童良好性格养成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4.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孩子生活和接受教育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作用。儿童个性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因素。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同样重要,家庭教育是儿童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有差别的家庭教育方式形成不同的儿童个性。儿童在关键期内要养成良好的个性,离不开科学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本文主要讲述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个性形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对山西省D市292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研究,分析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对留守儿童学习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年龄越大的留守儿童,人际交往越广,学习成绩越不好;留守女孩比男孩学习成绩更好;性格外向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更好;母亲外出的家庭中,留守子女的人际交往少并且不喜欢学习;子女个数多的家庭中,留守子女更不喜欢学习。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广大农村留在家乡的孩子队伍不断壮大,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其思想品德现状引起了各方关注,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也应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并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7.
家庭是人生的起点,是社会的细胞。孩子从呀呀学语,到进入童年、跨进学校直至步入社会前,都在父母的教育和言行的影响之下。孩子凭借家庭这个窗口,窥视、感知着周围的世界。走出家庭后,其行为规范是否与社会标准相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家  相似文献   

8.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由于家庭、社会环境以及教育中某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或由于幼儿自身身心发展出现的某些障碍未能及时得到妥善的消除等原因,幼儿往往会表现出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爱哭、爱闹等。为了孩子能更好的学习和发展,教师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要切实的从孩子的心理出发,搞好师生关系,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加大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为孩子的未来奠定一个结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魏子瑜 《科教文汇》2010,(17):1-1,7
学校是儿童进入社会的第一站,学校教育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论述了学校教育中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三个主要因素:班集体、教师、同伴关系。班集体是儿童在学校中的"家",是学习、游戏的主要场所,教师就是这个"家"中最权威的"家长",主导儿童的一切行为,而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自我、人格以及学习必要的社会交往技巧等都有帮助,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以"文化反哺"为特征的后喻文化时代已经来临。成长在后喻文化时代的儿童在语言及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上必然会呈现出一些新特点。而在后喻时代背景下的儿童的德性教育又该何去何从呢?如何去应对,是摆在社会、家庭、教师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渐严重,由于家庭原因给这些孩子造成自卑、孤僻等不良性格。学校和社会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让他们能和正常儿童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2.
陈燕妮 《中国科技纵横》2009,(12):195-195,197
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最先接触到的环境,家庭关系、家庭长者的言谈举止,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实现儿童社会化基本内容的有效途径。有效的家庭教育能够促进儿童习得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规范、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和正确的角色意识、帮助儿童建立起和谐的友伴群体。因此,要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杨璐瑶 《科教文汇》2010,(5):193-194,196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研究也是社会学、人类学经常涉及的课题。家庭是重要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家庭的存在必然伴随有相应的组织原则及一定的伦理道德体系。这些不仅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渗入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影响了我们的社会关系。本文旨在从家庭伦理角度梳理有关"家庭伦理道德和社会关系"这一主题的一系列研究,主要是社会学领域的一些研究,最后的落脚点是中国农村目前的伦理道德现状,希望可以引起大家对农村社会关系的一系列反思。  相似文献   

14.
周晓飞 《科教文汇》2009,(28):71-72
家长的道德品质、生活方式以及言语行动等无不影响着孩子,它是孩子心灵上敲响的第一钟,对其今后的成长将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本文主要从家长自身存在的道德缺陷与道德困惑、家长重知识学习轻道德培养的教育导向以及家庭中不良媒体信息对儿童道德成长的危害三个方面分析儿童道德成长面临的家庭困境,进而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家庭教育与儿童性格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格主要表现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虽然有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是在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的作用下,逐步发展和形成的。孩子自出生,首先接触到的是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儿童性格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儿童期是孩子最易接受影响、性格形成最迅速的阶段。因此说:"父母是孩子人生的首任教师",家庭为孩子性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家庭教育与儿童性格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召荣 《科教文汇》2009,(6):101-101
性格主要表现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虽然有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是在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的作用下,逐步发展和形成的。孩子自出生,首先接触到的是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儿童性格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儿童期是孩子最易接受影响、性格形成最迅速的阶段。因此说:“父母是孩子人生的首任教师”,家庭为孩子性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在家庭中,孩子成为了家庭生活的重要分子;父母总是给予孩子越来越好的物质条件,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心里健康教育,导致孩子产生许多心里健康问题;同时现在的学校中也缺乏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内容,造成了很多孩子心理上的不健康。《学校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在第四条指出:"教育部门应为儿童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求,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所以,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郭信 《科教文汇》2009,(8):95-95
做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工作,是一项比较细心而复杂的工作,后进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等方面形成的问题。本文主要论述家庭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性格、人格、兴趣爱好乃至人生的信念、社会的是非观等无不受到家长的影响、家庭的熏陶。家校的有效互动是实现家校同步教育,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苗秀萍 《科教文汇》2011,(5):174-175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由千千万万个家庭所组成。完整的一个家,是一个完整的社会细胞,单亲家庭也是社会的一个细胞。一个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千万个孩子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单亲孩子也是我们灿烂的未来,我们有责任关注他们、帮助他们、爱护他们,一视同仁地对待他们,使他们在身心方面能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