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村以先锋派作家的身份登上文坛,1992年皈依基督后,其创作发生重大转型,先后发表《施洗的河》、《张生的婚姻》、《玛卓的爱情》、《消失的人类》、《鸟》、《长征》、《公民凯恩》、《愤怒》等多部中长篇小说。北村转型后的作品在展示一个充满着罪恶和苦难世界的同时,总是把他笔下的人物推向绝境,最终在基督光芒的照耀下走出绝望,获得救赎,以神的爱来拯救整个人类。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全部小说是他考察人性的“实验室”,考察的方法是将人物置于绝境,对人性的悲观绝望贯穿了所有作品;而《伤逝》是以人性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爱情加入全部人性考察的,如此,丰富完善了他的国民性(人性)主题。  相似文献   

3.
《孤独者》与《伤逝》相隔四天完成,鲁迅不公开发表的原因与《野草》直接相关。《野草》记录着鲁迅“难于直说”的爱情心理历程,含蓄委婉,有意掩饰爱情色彩以免引起对手的攻击。而《孤独者》、《伤逝》在彻底反封建主义思想中又蕴含着作者自己的情感世界。鲁迅为了保护《野草》的神秘,保护自己的爱情,于是把《孤独者》、《伤逝》锁进抽屉,不公开发表。  相似文献   

4.
目前,从叙事学的视角探究《伤逝》的论文多侧重对于文本叙事策略本身的细微关注以及对于这种叙事方法所带来的接受者的阅读接受与阅读体验的把握,阐释的中心仍集中于作品的外在形式。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小说,其形式与内容又是共生的。显然,“手记体”《伤逝》的“回叙”策略与它所表达的主题意蕴是吻合的:“我”对“爱情历程”的“回叙”,实质是人类对自身生产过程的回顾和反思,而“绝望”的“忏悔”,则是表达理性的反思过程不仅需要真诚、勇气和胆识,更需要对错失的正确认知,否则,人类将永远面临悲剧性的命运。  相似文献   

5.
施泽红 《中学文科》2009,(1):142-142
有人说,《伤逝》是鲁迅的一篇“自传体”小说。对此,鲁迅先生曾在《致韦素园书》时无可奈何地说:“我还听到一种传说,说《伤逝》是我自己的事,因为没有经验,是写不出这样的小说的。哈哈,做人真是愈做愈难了。”虽然鲁迅非正面地否认了,但其中有些情节和心绪无疑与他和许广平相爱的经历相似。《伤逝》中有鲁迅先生对男女平等、女子自由及爱情问题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伤逝》是鲁迅的一篇“自传体”小说。对此,鲁迅先生曾在《致韦素园书》时无可奈何地说:“我还听到一种传说,说《伤逝》是我自己的事,因为没有经验,是写不出这样的小说的。哈哈,做人真是愈做愈难了。”虽然鲁迅非正面地否认了,但其中有些情节和心绪无疑与他和许广平相爱的经历相似。《伤逝》中有鲁迅先生对男女平等、女子自由及爱情问题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论《伤逝》的悲剧意识黄圣银一一九二五年,鲁迅写了他的唯一的一篇爱情题材小说《伤逝》。在以追求个性解放为特征的五四时代的爱情受到众口一辞的称赞时,《伤逝》却考察了这种爱情问前延伸后的灰暗和衰微,从而留给人们一个深刻的疑问:“子君、涓生爱情的生长为何夭折...  相似文献   

8.
《伤逝》和《离婚》都表现了主人公对具有现代性因素的爱情的追求。涓生认可的“娜拉出走”的现代性价值理念和老李对诗意的追求也都是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现代性追求。这种追求最终的理想破灭使主人公遭遇困境。他们选择的不同的应对方式体现了作的生命哲学:鲁迅反抗绝望,老舍选离困境。原因有化因素、心理因素和人格因素。  相似文献   

9.
北村在1992年3月10日皈依基督。然而通过对他此后的一系列作品(《施洗的河》、《伤逝》、《玛卓的爱情》、《水土不服》和《强暴》等)的文本读解,却发现他表面上向终极皈依,内核深处却存在摇摆。  相似文献   

10.
《伤逝》中的主人公涓生、子君的爱情是悲剧性的,在这悲剧性的爱情中融入了鲁迅对“五四”时期个性解放运动的深入思考:爱情模式、家庭模式和双方的主观不足是造成悲剧的主客观原因,从而,让人们更清晰地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1.
《伤逝》和《沉沦》同为“五四”时代表现青年知识分子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的重要作品,带有作家强烈的自传色彩,但由于鲁迅和郁达夫各自独特的生活道路和创作个性,《伤逝》和《沉沦》在表现爱情这一共同主题的时候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鲁迅更多的是通过青年知识分子的爱情婚姻悲剧探索更为深广的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尤其是在混沌初开的社会氛围中新觉醒的知识女性的命运和悲剧,表现出忧愤深广的时代忧患。而浪漫主义作家郁达夫则在《沉沦》中尽情宣泄灵与肉的冲突,即性的要求和这一要求得不到满足的苦闷,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色彩。《伤逝》和《沉沦》分别体现了鲁迅和郁达夫在不同角度和层面所进行的人生、人性开掘,均具有惊世骇俗的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12.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爱情小说,写于一九二五年十月。在这部小说中,鲁迅先生以启蒙主义和人道主义作思想武器向封建婚姻制度和封建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对个性主义的脆弱无力性则给予了一定的批评,提出了在当时超出一般论者认识的较为正确的爱情观。历来评述《伤逝》的文章,对于抨击封建主义和批评个性主义谈得较多,而对于鲁迅正面的爱情主张则谈得甚少,本文试图对《伤逝》的爱情思想作一个全面剖析。  相似文献   

13.
北村的世界     
北村的小说,由纯粹的语言实验而转向了“贴近”读者,这种话语的转换,表明了他走出“先锋”,同时侧重于意义的探寻,而在文本的意义世界中,北村的“对立”原则,使他在“拯救”的药方之中增加了“神”的到位,然而,这种“神学”工作,却又使北村的小说丧失了文学的本体意义。本文对北村小说作了一次全面的考察,在北村的世界中,总结了作者的创作。  相似文献   

14.
对鲁迅《伤逝》的理解不能忽视鲁迅爱情观及其与存在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爱情观的联系,不能忽略《伤逝》所受《诱惑者日记》的影响。鲁迅追随克氏,把爱情与个体精神的成长联系起来,以爱情为精神成长之台阶,因此《伤逝》中透露出"审美阶段-伦理阶段-宗教阶段"的痕迹,主人公从文学家影响下的唯美爱情到道德责任的逃避与受谴责,再到准宗教性的忏悔,涓生其实还是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精神成长。鲁迅写《伤逝》不只为强调经济权之重要,更为强调个体精神成长之重要,而这都离不开克氏与《诱惑者日记》的影响。正是在世界文学的关联和比较文学的视野中,《伤逝》主旨得到更为准确的解读。  相似文献   

15.
古典爱情的现代演绎:《伤逝》与《莺莺传》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小说《伤逝》的故事情节,大胆借鉴了《莺莺传》的叙事模式,并将现代青年的“恋爱自由”,纳入到传统“私奔”现象去加以思考,进而深刻表达了鲁迅对现代思想启蒙的困惑与绝望。  相似文献   

16.
《伤逝》和《沉沦》同为“五四”时代表现青年知识分子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的重要作品,带有作家强烈的自传色彩,但由于鲁迅和郁达夫各自独特的生活道路和创作个性,《伤逝》和《沉沦》在表现爱情这一共同主题的时候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鲁迅更多的是通过青年知识分子的爱情婚姻悲剧探索更为深广的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尤其是在混沌初开的社会氛围中新觉醒的知识女性的命运和悲剧,表现出忧愤深广的时代忧患。而浪漫主义作家郁达夫则在《沉沦》中尽情宣泄灵与肉的冲突,即性的要求和这一要求得不到满足的苦闷,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色彩。《伤逝》和《沉沦))分别体现了鲁迅和郁达夫在不同角度和层面所进行的人生、人性开掘,均具有惊世骇俗的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17.
Arts     
《摩梭密码》 这是一部揭秘几乎与世隔绝的女儿国摩梭人神秘而原始生活的小说。绝美妙曼的摩接底层女子卓玛爱情多桀:与偷偷走婚的总管阿匹扎石的爱情凄姜绝望:与“阿夏”(伴侣)扎西的爱情如歌如泣,与总管贴身卫兵斯格木的爱情婉转悠长……  相似文献   

18.
邹姗姗 《文教资料》2007,(34):132-134
北村的近期创作主题凸现了诗意与现实的冲突,通过对爱情的绝望,对自身人格堕落的失望以及对诗意栖居追寻而不得的无望展现出来,并对此提供了宗教救赎的获救途径。神性启示的文本模式也在另一方面羁绊了北村作品的深度。  相似文献   

19.
张娇娇 《文教资料》2012,(33):96-98
1980年代中期,被冠以“先锋”头衔并驰骋在“先锋派”写作的先锋小说家北村,在九十年代初期,更确切的说是1992年的淡漠转型.不啻为他个人文学立场,乃至文学界文学思潮风云变幻的一个表征。纵观他的“者说”系列到转型后的代表作《施洗的河》,不难发现,他的文学立场、文学价值观和追求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而贯穿他创作与思索的精神线索无疑是对基督教的皈依。本文将从《施洗的河》中蕴含的宗教情结,发掘作家北村创作思路和文学观念骤然转变的缘由和他对人生意义的探索。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阐释蕴含在作品本身的宗教情结:两个内容层面——宗教主题意蕴和人性人生选择探索:形式层面——叙述人的转换体现作者对神性对人性的启迪与拯救。  相似文献   

20.
“象征”是鲁迅作品常用的手法。在《伤逝》中,作者赋予叭儿狗“阿随”以丰富的象征性。本文以“阿随”的五次出场为线索,层层深入分析了“阿随”这个语词的象征意义,剖析了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内在原因,写出了新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