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爱和性合为性爱。爱是倾向性好的感情,人在青少年期萌生指向性的爱,最初为思念。性是异性间合而为一的欲求。爱和性随着生理的成熟一同到来。人对性是用身体来认识,对爱是用心来认识,二者殊途但终合为一,即性爱。性爱可以分为有爱的性交、无爱的性交和无性交的爱三种。爱与性交一方面具有相互的规定性,另一方面还有单方面的规定性。性爱是面向完全的、理想者的。性爱的原动力是理念,性爱前瞻性地志向于尚未存在的将来。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劳伦斯的《查太莱夫人的情人》性爱母题的解读,探讨这部作品的内部因素——在性爱母题下重返伊甸园的人性主题及性爱母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并从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出发,发掘创作主体的性价值取向,最后肯定了其性爱母共同意义:复归人性达至性爱涅槃的现代伊甸园。  相似文献   

3.
《成长》2006,(1):8-9
人和动物在性问题上最大的区别是:动物的性交都是以生殖为目的,而人类的性交是享乐为主。这个差异也使得人类性爱成了“技术活”。正所谓性福所在,需要科技地性科技地爱。[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路遥小说中爱情描写的文化心理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文化心理的视角,透视路遥小说中爱情描写的母性爱倾向及其根源,进而审视其对路遥整体创作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安忆在其各个创作阶段,都倾注着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怀和对女性解放道路的关注。她于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以性爱为主题的作品,让敢于追求情爱的“新女性”从爱情的藩篱中突围而出。然而,王安忆发现尽管女性在性爱观上离经叛道,但由于受社会、历史等条件的限制。女性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内涵与自我防护的依托,只能屈服于强大的现实压力。《我爱比尔》中阿三的遭遇充分的体现出女性解放的道路依然充满坎坷和曲折。  相似文献   

6.
在《性爱问题:1920年代中国小说的现代性阐释》一书中,徐仲佳博士对于文学永恒的命题“性爱问题”进行了独特的梳理、思考和分析,把性爱问题放在“五四”新文学“人的文学”的现代文化语境下,并细致入微地探讨了现代性爱与中国现代性之间的深刻关系。他所从事的工作,给予我们多方面的思考和启发。  相似文献   

7.
教育中的师爱既包括女性教师的"母爱",也包括男性教师的"父爱",在启蒙话语中,前者可以被称为月性爱,后者可以被称为日性爱.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教师在一定意义上常常充当了儿童家长代理人的角色.因此,月性爱和日性爱成了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然而,幼儿教育阶段男教师数量较少造成了师爱结构的相对不完整.不过,月性爱和日性爱的关系是辨证的,是可以"代偿"和超越的.为此,有必要对日性爱与月性爱作较深入的辩证思考,进而探求相关策略,以有效应对单一维度师爱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最终促进儿童健康、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边城》中“爱”的含义是博大精深的,有普通人之间的友爱,有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也有异性间的性爱。节选部分交织着以下几种“爱”:  相似文献   

9.
D·H·劳伦斯在小说创作中主要以什么是和谐的性爱为主题,从而体现自己的性爱观——性爱与美是同一个东西,像火之于火焰一样,是人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10.
劳伦斯在作品中喜爱用比较直露的性描写,但他也常用含蓄的方式表达性爱,借用英国民歌,民谣中比喻和象征手术歌颂人类性爱之美是劳伦斯作品的另一特色,他的不少诗歌和小说都带有英国民歌,民谣的影响,但是当劳伦斯在作品中对它们进行借用时,这些风趣而又极具内涵的表述便呈现出劳伦斯式创作风格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作为明末清初江南地区的隐逸之士,恽寿平身上不仅泛射出当时隐士所普遍具有的隐逸特性,而且具有其鲜明特性:常年居住闹市;艺术创作带有一定的功利性。隐居对恽寿平的文艺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保证了充分的创作时间、提供了极好的创作素材,并保证其创作的“风骨”。但同时,隐居对其文艺创作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消极的思想在作品中时有体现,且作品多少要受世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路遥作品20余年的接受史上,存在着这样令人困惑的矛盾现象:一方面,路遥受到广大读者热烈持久的欢迎以及批评家普遍的认可;另一方面,路遥又长期受到文学史家不同程度的冷落与忽视。因此,有必要带着“问题意识”,对路遥及其小说的美学价值重新进行文学史意义上的阅读:考察路遥已有的文学史“状况”,探析路遥应有的文学史“位置”。只有抓住作品“客观事实”这个文学史的核心,才能尽量减少或避免特定文学史观与意识形态所造成的文学史误读,降低文学史的疏漏与缺憾,更为全面、客观的文学史书写才会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从集部角度比较《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三部目录从诗赋略到集部的嬗变,既是文学观念逐步明晰的过程,也是目录学对文学客观认识的演进过程。从屈原赋之属到楚辞类,楚辞逐步走向经典。别集类的立类及书目传承一方面展示出作家主体地位逐步凸显,另一方面也反映文学正统观念的加强。  相似文献   

14.
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大家庭,各个国家因历史文化底蕴的不同,导致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因受文化差异的影响,人们对其他国家文学作品的评论也有着不同的理解。中西文化存在一定差异,东方人民在对西方文学进行评论时会有其不同的观点。英美两国的发展历史不同,其相对的文学作品在类型、语言表达上也均有不同,文章讲述中西文化差异及两个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作品评论的影响,首先分析了英美文学作品的发展及特点、英美文学评论的概念,然后探究了英美两国文化差异对英美作品的影响以及中西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作品评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唐代经济高度繁荣,商业经济发展迅猛,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从事商品交易带来财富的便利性并加入到这个队伍中;另一方面,唐的统治策略却还在打压和支持商业的两端徘徊,态度暧昧,这就导致了当时商贾身份地位的尴尬。但是在唐时的文学作品中却对从事药材买卖的药商给予了完全正面的评价,这主要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影响以及文人自身身份地位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文学的立名传世观,虽然是在屈原死后的200余年到司马迁及以后的文学家笔下才有明确、完整的表述和尽情的发挥,但作为一种观念却早在屈原出生前的春秋时代就出现了.屈原对我国立名传世的传统文学观念的形成和确立,起了继往开来的关键性作用.屈原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功,除了他特殊的人生遭际、丰富而深刻的社会生活体验和高度的文学素养之外,更主要的是他在政治斗争失败之后,迅速构建了他立名传世的文学思想,并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自觉地有意识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创作.  相似文献   

17.
郝经是元初重要的文学家,他不仅文学创作丰富,而且有系统的文学主张。他的文学观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实用”的文论观点,强调文学创作要以实用为主。二是在文学创作中提出了“顺”的概念,主张文学创作要顺应事物本身的道理和形式而不主张“作文”。三是在作家的修养中提出了“内游”说,郝经的“内游’嚏从创作的本体上解决文学创作中文与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从先秦到宋元已有女子擅长文章辞赋的记录,但明代能文的女性人数以及文章存世的文献数量显然更为丰富,她们在文章诸体上显示的才力也较为多彩多姿。与吟咏性情的诗词相较,论辩序跋赞戒等文体似更需要以擅才学、广社交为条件。明代女性抱有撰文的热情,且名篇如林,这与她们在家庭内外文学生活氛围的局部改善有关,以至敢于肯定"著文章"并非女子的"分外事",由结社带来的社交空间也增加了文章应世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伪满洲国的文学创作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历史环境的特殊性,导致本土作家的身份十分尴尬:一边忠实地用文学暴露现实,一边又发表着“附逆”言论。通过对东北沦陷区作家爵青短篇小说的艺术技巧和思想价值分析发现,爵青努力地探索人在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生存本义,而正是特殊的生存环境对文学理念和文化观念的接受造就了他冷郁凝重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20.
梁红 《巢湖学院学报》2007,9(4):136-138
文学鉴赏与心理学是两门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的学科。文学鉴赏就是对文学作品所进行的带有创造性的感知、想象、体验、理解和评价活动。本文试图阐明文学鉴赏在心理学教学中开展运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在心理学教学中开展运用文学鉴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