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征宇  刘捷  孙洋 《新闻世界》2012,(4):191-192
把握好舆论监督的对象,是提高新闻舆论监督水平的重要因素。高水平的舆论监督有利于政府决策的完善、大众理性水平的提升和社会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珏  王芙蓉 《新闻传播》2009,(10):116-116
新闻舆论监督是舆论监督的重要形式,舆论监督控制力的加强,有利于优化舆论监督效果,增强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地位.对引导新兴媒体舆论监督方向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从主流媒体要加强舆论监督控制力的原因、途径等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3.
《新闻传播》2006,(12):26-26
《新闻潮》2006年第7期发表谌怡秋的文章《平视,让舆论监督走向大众》。 文章说,一提起舆论监督,就想到揭黑批丑,打击贪官污吏,批评社会不公平现象。但是揭露社会丑恶现象打击黑势力只是舆论监督的一部分,而且这些离群众现实生活较远。近几年来,不少媒体积极从内容、形式上拓展舆论监督报道的范围,其中相当多的方面是关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生产。这些报道主要从百姓生活的实际入手,颇受群众欢迎。  相似文献   

4.
新闻媒体是社会舆论的载体,也是法治进程的晴雨表。近年来,随着社会大众对舆论监督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引起学界关注。理论上,司法独立与新闻舆论监督可以并行不悖,但在运行过程中,两者却不免产生矛盾。只有不断探求舆论与司法独立的平衡之道,才能实现司法与传媒的良性互动。近年来。“媒体审判”一词开始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媒体审判”是指媒体在案件未作出裁判以前,主观认定案件的事实和证据,  相似文献   

5.
吕星 《中国记者》2020,(1):86-88
舆论监督是媒体发挥自身特点,推动社会治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抓手。舆论监督作为媒体社会职责,是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舆论监督制度"。作为党和国家监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舆论监督制度是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保障。如何让舆论监督"帮忙不添乱"?2019年12月,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专门组织召开了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专题评议会。就相关问题与行业参与者、圈内专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评议。中国记协党组书记、新闻道德委主任委员胡孝汉出席并主持会议,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新闻道德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张百新以及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部分委员和媒体代表出席并参与评议。  相似文献   

6.
林爱珺 《新闻界》2004,(2):30-31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基本功能之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舆论监督在国家的民主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舆论监督的作用发挥得愈正常愈充分,就愈有益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当前新闻舆论监督中,普遍存在题材单调、信息不灵、媒体孤军奋战以致战斗力不强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舆论监督作用的正常发挥。本文从媒体角度出发,对加强新闻舆论监督方法进行研究,以期提高媒体的舆论监督水平,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旭 《记者摇篮》2010,(9):31-31,27
新闻舆论监督性电视节目是展示新闻事实并且根据新闻事实进行适当评论的节目。它是新闻的一种,要求所反映的事实必须是真实的、新鲜的;它是电视媒体面向社会大众发布的信息,要求这类节目必须始终与受众同呼吸。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的快速进步,媒体行业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的文明传播作用越来越大。舆论监督类节目,是被当代社会大众普遍认可与喜爱的深度报道类节目。这类节目主要通过分析最热点的新闻事件,报道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对人们的舆论导向进行规范与正确的引导。舆论监督类节目的内容选择与播出形式,都有严格的规定。每一位与舆论监督类节目工作的相关人员,都要根据这些规定办事,从而加强舆论监督类节目的深度性,促进节目播出效果的明显化。  相似文献   

9.
舆论监督是大众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新媒体在发挥其舆论监督职能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新媒体在新闻行业和媒体生活中起到的影响力正日益凸显出来。但是目前在新媒体发挥其舆论监督职能时存在着一些失范的现象,因此本文对新媒体舆论监督现状及失范现象进行讨论并对应对之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批评报道,目的不是置人于死地,图一时之快,以此来追求轰动效应,而是通过舆论监督来促使问题的公正解决,让社会更加和谐。笔者认为,在开展新闻舆论监督时记者要三思而后行,不能不负责任地有闻必录,见风就是雨。新闻舆论监督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与人为善,力求达到正面的社会效果。一、新闻舆论监督见风就是雨现象新闻舆论监督既可以是媒体对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也可以是媒体对社会上一切不良现象的揭露和批评。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媒体的空前发展,媒体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赢得观众,各媒体纷纷加大了社会新闻的量和舆论监督的力度,也就是说,媒体变得越来越平民化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面对舆论监督,被监督的单位和部门往往采取回避采访、封锁消息的态度。媒体如何突破封锁成为采访成败的关键。 一、为什么要采取新闻封锁 由于大众媒体传播的权威性和广泛性,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不论是天灾还是人祸,不论是工作失误还是违法乱纪行径,因为都将涉及到一部分人和单位的切身利益和声誉,所以对媒体采访采取封锁、抵制的态度,或者用行政手段干…  相似文献   

12.
新闻舆论监督是广播与受众之间的最佳融合点,它参与性强、覆盖面广,能够充分发挥大众监督的优势,因此听众爱听,也爱参与,直接影响着我们受众群体的增加。但要想实实在在地让新闻舆论监督发挥作用,必须有效地把舆论监督的思想、方式、手段,贯彻落实到  相似文献   

13.
加强舆论监督,是党报的重要工作职能。近年来,新闻舆论监督报道在党报版面占有的比重有显著提高,成为实施舆论监督的重要途径。新闻舆论监督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联系、沟通的桥梁;是人民群众通过媒体对社会权力、公共政策和社会现象进行评说的渠道;是增强党报权威性、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疑难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但舆论监督只是正面宣传的一个补充,其目的不是揭人之短,而是督促相关当事方合法、合理、有效地解决问题,所以对舆论监督尺度的把握、倡导的观点和报道的立场至关重要,只有勇于承担起媒体的社会责任,在真实可信的基础上,把握客观平衡度,保证大众话语权的公正和平衡,才能收获公众满意度,从而提高媒体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报业市场的拓展,已有越来越多的报业意识到,舆论监督对报业发展的重要,但更多的媒体也意识到,搞好舆论监督报道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报道轻了,如同蜻蜒点水不起作用,报道重了,触及了隐私、夸大了事实等,轻者对方找上门来,与你纠缠,影响正常办公,重者引发新闻官司。因此说,舆论监督报道把握好尺度十分重要。那么,如何搞好新闻舆论监督报道?怎样把握新闻舆论监督的尺度?这里笔者想就本人近年来从事新闻舆论监督的一些体会谈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柴文静 《今传媒》2023,(5):125-128
媒体对司法活动的报道是当今法学界与新闻传播学界共同关注的课题。监督司法本是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应有之义,但是,随着传统的舆论格局发生变化,媒介审判现象频发。厘清舆论监督与媒介审判之边界问题,有利于新闻媒体明确自身角色与责任,形成媒体与司法之间良性互动的和谐关系,从而推动二者共同发展。本文通过系统归纳总结相关文献,并结合现有的各项规章制度,试图为划定舆论监督与媒介审判之边界提供建议,探索防止新闻媒体越界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6.
让评论和深度报道体现思想性,让时事报道焕发"第二春",以新闻品质打造权威性和公信力,以舆论监督担当社会责任,以扎实的转作风、改文风让新闻报道"接地气",是主流媒体要着力的几个方面。这是一个鼓励整合报业资源做大做强的大传媒时代。我们赶上了这个好时候:2013年3月3日,大众报业集团半岛传媒与青岛报业传媒集团战略  相似文献   

17.
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从一定意义上说,舆论监督的导向影响着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舆论监督的力度大小影响着媒体在社会中的作用与威望。然而,舆论监督因受一些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经常会遇到一些阻力,甚至会引发诉讼,力度和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如何实施正确、有效的舆论监督,成为各舆论媒体和新闻工作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法律是这样来规范新闻活动的——通过权利界定,保障媒体履行舆论监督的特定权利;通过义务界定,限制媒体滥用舆论监督的权利。媒体应在法律给定的空间内从事新闻活动。  相似文献   

19.
舆论监督是宪法赋预新闻单位的一项神圣职责,但舆论监督的成败却与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像海南省委,省政府那样支持新闻舆论监督,那么,舆论监督的分量重了,媒体的权威性也就高了。  相似文献   

20.
新闻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实践证明,准确及时的舆论监督有利于弘扬正气,鞭挞腐朽,改进工作,推动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地方媒体,特别是县市级媒体,它贴近实际,面向基层,接近群众,这既是舆论监督信息灵的地域优势,也是舆论监督困难多的客观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正确开展舆论监督,使之取得良好效果,笔者认为地方媒体和广大采编人员必须把握五种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