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编辑加工过程中如何才能发现问题是我们一直很感兴趣的话题.我认为要做到这点,需要编辑在日常加工过程中不断学习和积累,总结经验教训,做一个具备"自信心、责任心、存疑心、细心、用心、耐心、虚心"的有心之人.在编辑加工过程中,有此"七心",则发现潜藏在书稿中的错误和问题也就并非什么难事了.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笔者在编辑工作中,发现许多书稿(包括回忆录、论文、专著等)在提到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些阶段的人与事时,习惯使用"错误路线"、"路线错误"、"两条路线"、"路线斗争"等词语。同时,在对一些书稿进行二审中,也常发现不少责编对这些提法未做必要的技术处理。在图书质检审读时,同样发现这类提法屡见  相似文献   

3.
王炜 《现代出版》2015,(2):42-43
近年来,出版业新编辑越发成为出版业的生力军,但新编辑因图书编辑质量问题而受到处罚的案例也屡见报端。新编辑如何尽快熟悉并熟练掌握书稿的编辑加工工作,提高图书质量?笔者认为新编辑需要掌握编辑加工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三大纪律纪律之一:把好书稿的政治关必须留意并消除政治性错误。如,"马来西亚、台湾等地",须将"台湾"改为"中国台湾";中国地图须加上钓鱼岛、南沙群岛,且颜色与中国大陆颜色一致;  相似文献   

4.
书稿编辑加工是图书出版的一个关键环节,尽管编辑对书稿进行了认真修改,但在书稿印刷前的质检过程中,还是会发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有时甚至是非常明显的关键性错误.笔者在出版社从事图书质检工作数年,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一些较为常见的错误,现结合自己在质检过程中的工作经验,谈谈在书稿加工过程中应重点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编辑加工是一门技术.它是编辑对审稿后决定采用的书稿或对作者修改后宜于采用的书稿,按照出版的要求进行检查、修改、润饰、标注、整理提高的过程.通过消灭差错、核对引文、统一体例、确定标题等技术手段的处理,从而提高书稿的质量水平和可读性. 对于外版书稿的编辑加工来说,编辑加工不仅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艺术,是一项以编辑技术为基础的创意再造的过程.在编辑加工外版书稿时,编辑不仅要进行技术处理,还要架起两种思维方式、文化差异,以及阅读习惯的桥梁,让一本"舶来品"的书稿"入乡随俗",甚至要化腐朽为神奇,将一本"选题失误"或者有翻译瑕疵的书稿进行弥补和创新,达到"二次策划"的目的,从而激发出其畅销潜质.  相似文献   

6.
测绘类图书是科技图书的一个分类,具有科技图书一般的共性,但同时也具有自己鲜明的专业特色.编辑测绘类书稿时,除了按通常的编辑规律处理问题、完成常规加工工作外,还应针对书稿涉及的内容,留意测绘类书稿中独有的、容易出现错误的问题.如书稿中所配备的涉及版图、国界或省界的地图表示是否正确,测绘内容、测绘技术的阐述能否公开,测绘多坐标系的表示是否妥当,涉及地理信息软件名称的拼写是否统一等.  相似文献   

7.
郭红 《编辑学刊》2021,(4):117-120
审读英文书稿时,编辑要特别注意书稿里的政治敏感问题和科学规范性问题,因为这两大问题一旦处理不当,就可能导致很严重的后果,所以编辑在平时审稿中要把好政治关,同时处理好科学规范性问题,让书稿的质量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8.
"编辑"(本文专指"加工编辑")二字蕴涵的内容很丰富,编辑能力、水平差异也非常大.平庸的编辑或许能凭借一定的语言文字基础改正书稿中所谓的文字"硬伤",或者费尽心思去统一体例.这些无疑都是编辑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9.
科普类书稿的内容一般都按"通过论证使论据支持论题"的逻辑来展现。因此,除病句错字错符外,书稿中的错误一般都可以归纳到"论题不当、论据存谬、论证无力"三个方面。分析科普类书稿在论题、论据和论证方面常见错误的具体表现与成因,结合案例探讨发现并纠正它们的思路和方法,是保证这类图书质量合格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美术类图书,内容涉及古今中外,雅俗共赏;形式上风格多样,图文兼备.但美术类图书的作者、编辑多为艺术专业出身,文字水平略显不足,这就使书稿中难免存在一些不符合国家编校质量标准及规范的差错.校对人员工作中需要在"校异同"的同时仔细琢磨原稿的"是非".下面就试举几例美术类图书中常见的编校错误,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结合编辑加工实例,探讨了比对验证、分析验证、计算验证、推导验证、操作验证等验证方法在编辑加工中的应用.实践表明,验证是一种很有用的编辑加工方法,通过验证可以发现书稿中存在的表层差错及潜在问题,对于提高书稿的内容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编辑的精品意识与图书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编辑默默耕耘,严格要求书稿的质量,力求使书稿达到至臻至美的境界,这已成为我们后辈编辑的楷模.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竞争加剧,严谨细致的案头工作日益被忽视,出现了"有本事抓策划,案头工作没出息"的错误看法.于是,审读书稿在一些人眼里已沦落到"辅助性劳动"的地位,文字加工成为雕虫小技,面对书稿,只是批字号、字体,难以见到其在文稿上改动的墨迹,一连串的差错也应运而生,例如,把"明日黄花"错改为"昨日黄花","象"与"像"无从区分等等.  相似文献   

13.
李杰 《出版参考》2016,(3):54-55
由于科技类图书常以科技理论、技术、案例等为主要内容,较少涉及政治问题,编辑在处理编校稿子时往往注重理论、公式、数据等内容的准确性,而忽略较为重要的政治问题,而科技类书稿中的政治问题又常常具有隐性的特点,所以如何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书稿中存在的政治问题,需要引起编辑的足够重视. 本文以笔者在工作中遇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为例进行分析,希望能为编辑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编辑大人     
过去的编辑都是"大人",至少有些镇人,职业里带着一种天生的傲然.看稿不叫"看",而叫"审",这么一审二审三审,作者造化如何、书稿的高下,非得一一现出原形.好的编辑,仿佛是眼睛里带尺子的人,这尺子容不得半点伪饰和肤浅. 听说更有编辑中的高人,只消将书稿前后翻动几页,便能品鉴出等级. 回想当年往<文学青年>投稿时,是很怵编辑的,往往把稿子装在信封中,搁放在门房间,拔腿就走.有一次撞到编辑就在门房间,他当着众人拿过稿子当场就"审"起来,上几行,下几行,来来回回翻动,偶尔还投来那么"意味深长"的一瞥.  相似文献   

15.
在书稿中(尤其是社科类的)经常有涉及国家主权或比较敏感的历史内容,其在表述时的选词用字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编辑在书稿加工时加以纠正。笔者感觉大家对港台的表述错误比较注意,“弦儿”绷得比较紧,而对伪满洲国的表述就不那么在意了,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6.
在科技图书中,在介绍材料性能或材料的加工工艺时,常用到硬度.由于测试材料硬度的方法较多,当书稿中出现多种硬度时,作者、编辑容易在硬度数值的合理性或硬度的表示方法上出现错误,影响图书的内容质量.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家对科学研究支持力度加大,科研成果大量涌现,研究报告出版,尤其是实证性研究报告出版日益繁荣.当前实证性教育研究报告中大多存在研究设计不够严谨、数据准确性不足、结论推断逻辑有问题、术语专名错误或前后不统一、图表混乱、多作者合作造成的前后不一致等问题,对报告本身的科学性、可读性、规范性造成了负面影响.编辑可通过运用专业知识判断研究的科学性、运用出版规范消灭编校问题、认真核对数据、留心术语、从整体性角度审视书稿等策略对实证性教育研究报告进行编辑加工.  相似文献   

18.
书稿审读加工五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忌缺乏责任心和职业道德修养.审读加工是编辑的一项基本工作,但一些编辑往往马虎对待,草率行事,其结果造成书稿问题很多,甚至错漏百出.有的编辑水平并不低,能力也较强,可是经过他们审读加工的书稿,质量却不高,存在高水平犯低级错误的反常现象.  相似文献   

19.
正"编辑是为人作嫁衣",如何更好地为作者和作品做好"嫁衣",是编辑工作应该持续探索和努力的方向。但编辑仅仅做"裁缝"是不够的,一定要做"设计师"。即不能只针对样稿、定稿进行修修补补,一定要介入成稿的前期策划和写作之中。本文探讨了编辑介入书稿写作的时间和方法,以期通过编辑对书稿的"隐形介入"和前期操作,更好地提升书稿质量,提高书稿运作效率。一、编辑何时介入书稿写作编辑介入书稿写作,要基于书稿的成稿过程。作者写作大致经历三个阶段:酝酿、成文和修改。在这一过程中,编辑介入的最佳状态是在酝酿阶段与作者进行思想沟通和交流,确定选题意向。良好沟通的前  相似文献   

20.
“编辑”(本文专指“加工编辑”)二字蕴涵的内容很丰富,编辑能力、水平差异也非常大。平庸的编辑或许能凭借一定的语言文字基础改正书稿中所谓的文字“硬伤”,或者费尽心思去统一体例。这些无疑都是编辑的基本功。而经验丰富、学识深厚、技术娴熟的编辑更注重从宏观上把握书稿的整体质量,在深刻挖掘和诠释原稿内涵的基础上,发现其框架结构、意识形态倾向、理论观点、内容布局、前后逻辑关系、引经据典等方面的问题及文字表述中出现的知识性、科学性错误和语言规范方面的疏漏,并经过查证、修改这些问题,在尊重作者原意或征得作者同意的前提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