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一经播出便获得收视率和口碑的"双丰收",成为"现象级"影视作品,剧中表情包更是迅速攻占网络,成为助推这场网络狂欢的强势符号。作为传播符号的表情包实际上代表着《人民的名义》一剧,快速实现了影视剧IP表情包化,表情包在互联网病毒式传播也就代表着该剧的意义体的传播。本文旨在解读表情包在该现象级电视剧传播中的使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梳理和分析网络文化语境下表情包传播兴起的原因、发展历程及传播特性,认为表情包传播有其现实根基,反映情感交流的新现象.也正因如此,简单地为表情包传播贴上否定的标签是不足取的,我们必须看到它存在的合理性一面.同时,与任何新生事物一样,表情包传播现象的发展也伴随着一些负面效应,这需要我们未雨绸缪,思考引导表情包传播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的策略,尽量消解其负面效应.表情包传播的商业价值已经初现,但其具体的发展前景,还有待未来去证实.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语境下人们的视觉需求与生产自觉被进一步激发,一种新的符号"表情包"兴起并开始占据网络视野,以戏谑去严肃化的方式解构严肃政治和社会命题,构建起独特的话语体系.符号是"携带意义的感知",本文将"FB表情包大战"看作一个符号化的过程,结合符号发出者的特征,从符号意义发出与接收两个环节出发,探讨"FB表情包大战"中表情包符号意义的表达与实现.  相似文献   

4.
宫欣 《采.写.编》2018,(2):149-150
网络时代,社交媒体成为实现人际交往的重要途径.表情包作为一种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系统所感知的信息载体符号,能够形象地传递用户需要表达的信息.研究符号与信息关系的符号学也在人际交往中越来越多地被广泛运用,在指导本文的社交媒体表情包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从符号学意义上对表情包进行了类别建构,并从符号学理论出发分析其特征,探讨了表情包特征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刘海明  冉玲琳 《今传媒》2020,28(1):12-15
在当下的社交媒体中,随着热点事件的舆论发酵,社会情绪已经成为可以传播的信息之一。群体互动产生群体符号,共同关注引发情感连带。本文通过解析表情包斗图的案例,来研究社交媒体中情绪传播的群体心态的根源。通过对各类表情包斗图的社交互动行为的研究,可以发现表情包斗图已成为当下社交媒体中一种新的群体互动仪式。仪式与符号共生,群体心态也随之悄然变迁,用表情包“斗图”还可以实现社会情绪的群体化传播。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8,(3):47-54
本文以符号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为视域,对表情包的符号"内爆"所致的意义错乱、刻奇主义进行理论分析。研究认为,表情包作为虚拟社会中一种新的话语和行动象征,在戏谑精神和刻奇主义的掩盖下,具有消极抵抗和自我解构的修辞意义。通过表情包这一病毒式传播的图像"武器",新生代网民建构了其特有的行动逻辑。而这种竞赛性、消解性的图像政治,也将导致符号去主体化后的自我"内爆",并塑造一种游戏的、可供消费的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青年一代是制作与使用表情包的中坚力量.基于此,文章从青年亚文化视角入手,分析表情包的青年亚文化特质,从表情包的传播中窥探青年群体的思维活动与行为特征,探寻表情包在青年群体中风靡的原因,并探讨表情包的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8.
具有复合语言特征的表情包作为当下受欢迎的网络文化符号,被网民用来表达喜怒哀乐等即时性情绪.文章通过分析表情包的制作和使用行为,着重解读认定制作与使用表情包行为构成侵权的相关条件,重点讨论表情包制作和使用过程中著作权、肖像权和名誉权等权利的认定和侵权要件,就可能产生的伦理问题做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9.
电视传播符号是电视传播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包括电视语言符号和电视非语言符号,是电视传播工作者表情迭意和观众文化审美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电视传播符号运用得好坏直接影响电视传播价值的大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表情包的符号属性与情感表达特点出发,结合认知语境的相关知识论述了表情包影响文字解码的内在逻辑。表情包作为一种图像符号在情绪表达方面形象直观且具有冲击力,相对于具有逻辑抽象特点的文字来说往往更能抓住解码者的眼球,表情包的情绪表达以及人们对表情包的基本认知影响着交流主体认知语境假设的构建,奠定解码基调,从而影响文字文本的解码。理清这一逻辑对于理解表情包在现实交流中发挥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更进一步理解表情包对网络交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李子若 《今传媒》2020,(2):16-19
近年来,表情包在互联网社会迅速发展。表情包以其直观性、低门槛、娱乐性和高容纳度在网络社会中广泛被使用,其强大的可塑性和包容性带来了很多商机。本文从表情包的发展过程、传播特征和传播功能三个方面,来对表情包这一传播现象做出讨论。研究表明,表情包成为塑造个人形象、解构主流话语以及表达意见的新载体,探析其传播规律对研究网络传播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后现代主义文化的视角,以后现代思潮与表情包的关系为出发点,对网络表情包后现代式的传播逻辑进行了分析,主要表现在解构主流与权威,重构互主体价值观;解构严肃政治符号,重构娱乐性话语空间;解构传统美学,重构草根文化;解构理性与深度,重构表象化解读四个角度。同时对网络表情包背后的话语体系流变与发展趋向作出了思考,集中在从沟通辅助到沟通障碍的变化、意识形态与流行文化的操控、虚无主义倾向的表露及文字意涵的复归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2017年2月初,一款“皮皮虾,我们走”的表情包蹿红网络,之后又衍生出“海参,我们走”“大闸蟹,我们走”等其他水生生物网络表情包,引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刷屏.表情包的每一次走红,都离不开网民对此的创造性生产与传播,揭示了网民对网络表情包的“接受”,符合接受美学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曾妍 《青年记者》2017,(26):101-102
表情包的定义与背景 表情包是一种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表达信息的一种图像符号,是传统网络表情的变体.图像的刺激是显著直观的,随着社交媒体繁荣发展,迎合视觉文化特征的表情包应运而生.在1982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斯科特·法尔曼教授用一串ASCⅡ字符“:-)”来表达微笑,随后表情包在日本受到追捧并逐步发展为“颜文字”,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以及PS技术的普及,创造专属的风格独特的表情包成为了网民进行社交表达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5.
在以社交媒体为主要特征的时代背景下,表情包成为了社交空间中频繁使用的一种话语符号,大学生作为表情包文化的重要参与者,通过表情包这一独特的表达形式实现自我表达。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表情包使用情况反映出的深层次文化现象的探析,从语言文字表达、娱乐化和价值观等方面探析表情包文化的内涵,认识表情包表象下隐藏的文化现象和精神内涵,以便通过正确的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营造绿色健康的网络社交环境。  相似文献   

16.
赵斓  于承州 《东南传播》2017,(12):101-104
以图文为基本素材的表情包,是网络民意表达和情绪宣泄的一种载体,并经历了形式和意义的转变。表情包的出现和传播呈现了一个以青年群体为主,充满多元思维和狂欢快感的阵地。"符号的狂欢"并非与主流价值观对立,而是缓解着现实中阶级差异带来的压力。社交媒体为多元文化提供了滋生空间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侵权、挑战道德底线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网络符号表情承载着使用者的情绪状态,创新网络交流方式,便利人们的交际,同时展现着个人特色与魅力,成为使用者在网络虚拟空间进行自我形象构建的图像符号手段之一.本文基于传播学相关理论,使用问卷调查法获取相关数据,并基于表情包自身特点与发展态势,探析大学生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使用表情包进行自我表达、互动交流从而进行自身形象构建与自我价值实现的相关课题.  相似文献   

18.
人际传播视阈中的微信表情包的使用深受大多数人的喜爱。本文通过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人际传播视阈中的微信表情包的使用效果、使用情景、使用目的进行分析,并对微信表情包恶搞、侮辱、威胁、敷衍使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了补充说明,提示规范用户在人际传播视阈中的微信表情包的使用,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的时代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相似文献   

19.
国家形象塑造历来是世界各国极为关注和重视的共同课题.一国的国家形象塑造,主要是通过各种媒介和它们所传播的符号来实现的.美国传播学者雷蒙德·罗斯通过实验发现,在人们获取信息的总量中,通过语言符号传播的占35%,通过非语言符号传播的则高达65%,而仅仅以面部表情就可以传达其中55%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从最初的美式ASCⅡ到现在的表情包,表情包迅速发展成为网络传播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一种新的网络文化。本文梳理了表情符号的分类,从受众的角度,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了表情包流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