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平常的阶段,在现代艺术发展的今天,究竟如何发扬中国山水画这一古老的画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着重论述了在山水画教学中临摹教学与传授传统技法的必然关系。临摹教学作为中国山水画教学的基本手段是不可替代的。指出了临摹教学与宏扬和发展中国山水画之密切关系,它是学习、掌握山水画基本知识的必由之路。由此而涉及到中国山水画的继承与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山水画欣赏漫谈陈士桂一、引论中国山水画具有悠久的历史。魏晋南北朝时代,山水画逐渐发展而成为独立的画种,隋朝著名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一幅有名的山水画杰作,对唐代影响很大.到了唐宋之际.山水画日臻成熟,成为画坛上的主要画种。这也是山水画的鼎盛时期.山...  相似文献   

3.
研究当前中国山水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综合提高山水画的途径,指出临摹是中国山水画教学中传授基本技法、技能,感悟笔墨精神的一条最简便、最有效,也最必要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山水画的临摹,写生,创作,是高校美术教育中国山水画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成为学习山水画定法。结合教学实际,研究探讨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前人的创作经验,对于指导山水画教学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首先提出了为什么要学习山水画,其次,从各个不贩 朝代分析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过程,希望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同时,要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相似文献   

6.
清代“四王”是依董其昌开辟的道路,集古代山水画之大成的代表。他们四人共同的特点是:山水画趋于传统,法度严谨,底蕴深厚,技法全面,甚得元人三昧。他们在以临古为主的艺术实践中积累了较深厚的笔墨功夫,在笔墨、构图、气韵、意境等方面,总结了五代至元代中国传统山水画一些规律性的经验,具有经典性与权威性。学习中国山水画从“四王”上追元、宋、五代不失为严谨、便捷的门径,具有钢琴练习曲的作用。今天解读“四王”山水画艺术风格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山水画教学中的问题出发,以学习画山水的与观念为切入点,以山水画在美术史中的发生、局长为线索。对传统的延续、西方的影响予以分析,寻找一个具有中国当代特色的山水画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山水画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8.
元人山水画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作品既是宋画(五代、北宋居多)的松活再现,又有其独到之处。本力图从中国山水画重意境的审美追求入手,通过与宋画进行比较来分析元人山水画的造景与用笔。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大好河山激发了各朝各代画师们的讴歌之情,留下了丰富的魂宝,该文管窥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认为中国山水画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0.
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画中最有代表性的组成部分,汇聚了中国画最主要和最精华的技巧和理论,其中透视理论独具特色。它决定了中国画的构图方法和基本面目,是中国画理论中的基本部分。本文创举了中国山水画的不同构图形式,力求从理论上对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方法进行探究,从而揭示中国画透视方法的不凡之处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1.
袁山松的《宜都记》等山水作品,对山川风物作出生动的记述和描写;袁山松的山水“知己观”第一次把人们的视野从借山水以比德证道的藩篱中解放出来,是一种自觉的、全新的山水审美意识。以袁山松为代表的东晋地记作家,为中国山水散文的形成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早期山水诗萌芽于曹魏时代,在晋代逐渐发展和成熟,开启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标志着人与自然的进一步沟通与和谐,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玄言诗孕育了山水诗。玄学使山水具有清越之气,老庄思想使人们向往自然。随着情理的消长,山水逐渐与情感相结合,逐渐完成了对玄理的清洗,并且随着玄佛的融合,使山水诗具有了境界之美,并朝着世俗化和抒情性的方向发展,逐渐使山水诗成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3.
文章指出,药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的兴起与日渐成熟有密切关系。出于养生和消疾的需要,服药之举与采药之行成为魏晋南北朝时人追奉的风尚,成为他们重要的生活内容。为满足服药之需,人们“不远千里”,“穷诸名山,泛沧海”以采药石,山水在满足时人药石之需的同时亦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山水之趣,药因此与山水及山水诗有了直接的联系。东晋,尤其是在晋宋之交,服药与采药的活动极为频繁且更加地普遍化,中国士人山水审美情趣亦于此时得以确立,而山水审美情趣的形成,是山水诗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崂山是当今青岛市最为著名的旅游景观资源之一。当今中国已进入“大众旅游”时代,随着游客旅游品味的提高,重视“旅游文化”的开发已成为各大景区打造自身独特竞争优势的不可或缺的法宝。本文通过资料分析法抓住唐宋元明这一崂山文化昌盛时期,全方位审视崂山的宗教、名人文化及旅游活动等旅游文化要素,研究其形式与特征,对旅游文化和当今崂山旅游发展的有机结合,对我们深入理解旅游与历史文化的关系,充分挖掘崂山旅游文化内涵,把握其发展和演进过程,塑造当今崂山独特的旅游竞争优势,有极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真正意义的山水审美,直至汉末魏初时产生。两晋时期是山水审美逐步独立并成熟的重要时期。山水自然成为独立的审美客体需要审美主体具备一定审美心理与审美眼光,而发生于汉末、贯穿魏晋的"人的自觉"无形中满足了山水审美所需的主体条件。"人的自觉"在两晋时外现为对个体精神不朽和及时行乐的追求,追求自然人性与精神自由的人们开始发掘山水自然的审美意义。由此,将晋人发掘自我价值的心理与晋人山水审美实践结合,探讨两晋山水审美的独立与成熟过程,并从两晋山水诗序中捕捉此时期山水审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大多是理想化了的山水,一般是通过实地描写自然景色来抒发思想情感并表达作品的主题,而南宋的山水画由于特殊的环境则讲究画面含蓄,力图实现爱国情感与诗意之融合。在山水画的自然观方面,无论北宋还是南宋的画作则是一脉相承的,官府所推崇的理学对山水画的影响极大,并成为其精神法则。  相似文献   

17.
论元代隐逸山水画的纯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逸山水画在宋代几经挫折,产生了很多作品,但就其纯粹性而言,仍不及唐代,山水画中的隐逸文化略呈颓势。山水画在元代才摆脱颓势,完成了对唐代山水画的隐逸回归和升华,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关汉卿杂剧在明代的传播和接受的考察,我们发现明代的文人并不十分喜爱关汉卿及其剧作,这既和关汉卿身上所流露出来的滑稽佻亻达、玩世不恭的个性有关,同时也是因为其杂剧作品具有过于浓郁的俗文学品性,与明代文人在戏曲创作中崇尚雅化的审美趣味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宋人的理趣诗为学术界重视,金人的理趣诗却少人问津。本文将金代诗人元好问的三首诗作与宋人理趣诗的代表作品进行对比,阐释了其中蕴涵的深刻哲理和浓厚情趣,证明元好问这三首诗作属于金代诗人的理趣诗作品。  相似文献   

20.
汪野亭先生作为瓷板画史上著名的大家之一,他的山水瓷画,上色清朗,意境超然而飘逸,用笔细致而通畅,成就卓然,达到了山水瓷画的巅峰状态。从汪野亭瓷板画的题材中,品评其高雅的趣味,飘逸淡泊的隐逸情怀,禅意深远的佛教心境,探讨他作为一个文人画家的雅趣以及其画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含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