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圣叹强调读者主体性的发挥对阐释文本意义有着的巨大作用,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要进行深层的心理体验和理性判断,充分发挥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才能真正理解和阐释文本。金圣叹的这种观点,在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具有全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梁德明 《广西教育》2013,(12):47-47
"阅读是能动和复杂的过程,包括多种不同的行为。读者通常在开始时对文本形成初步的看法,然后搜索自己关注的信息。按照这种最初的看法,读者与文本发生逐级递增的互动,包括理解、解释和评价他们所读的文本。他们借助以前的阅读体验和以前的知识,对文本将要表达的内容形成假设,随着阅读的继续,他们修正最初的看法并修正和补充自己的知识基础。读者不断取得新的  相似文献   

3.
关于阅读教学,《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确立“对话”的理念。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读者和作者之间确立的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英语阅读模式强调通过大文本的“阅读体验”和“人际交流”,促进外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实验表明,每周400页左右的大文本阅读体验和有效的师生互动,可以明显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思辨能力和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对中学生阅读和鉴赏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目标和要求,强调要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实现个性化阅读。读者在阅读中,应辩证把握自己与作者情感世界的一致和差异;联系特定的时代语境,结合作者相关经历,充分感知文本的大语境和小语境;主动创设情境或进行"情境还原",创造性地体验作者的情感。  相似文献   

6.
陈星 《新课程研究》2010,(3):148-149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从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读者和作者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呢?《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中指出,“教师是文本与学生的中介”,强调教师“决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地位。由教师预设好结论,  相似文献   

7.
阅读的过程是比较复杂的,是一种有难度的认知行为。在进行阅读的时候,读者并不是在进行被动接受,而是通过自己的主观意识完成认知、理解和体验文本意义的过程,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上的二次创作。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使用批判性阅读满足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可以跟上社会对人才的发展需要,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产生对阅读文本进行深度理解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阅读是一种主动走进文本,构建内在阅读体验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所以选择恰当的“联结点”来建立学生与文本的联结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因此只有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体验为基础来选择“联结点”,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产生共鸣,激活阅读思维的活力,加深情感体验的深度。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感悟.感悟是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历对文本的一种心理体验.是对文本所含意蕴的独特解读.更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如何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体验感悟呢?  相似文献   

10.
徐学东 《考试周刊》2012,(61):32-32
鲁迅先生在《花边文学·看书琐记》中说:“文学虽然有普遍性,但因读者的体验的不同而有变化,读者倘没有类似的体验,它也就失去了效力。”由此可见,体验在阅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倡导阅读教学要以学生的体验为主。以学生的体验为主,就是要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认知特点出发,与文本、作者、老师、同学及自身展开积极对话,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生成新的认知和体悟的过程。那什么是体验呢?所谓体验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在体验中,主体以自己的全部“自我”去感受、理解事物。并因发现事物与自我的关联而生成情感反应,由此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领悟。那作为阅读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如何在别人无法替代的,学生阅读体验的个性化行为中发挥一定的引导作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生成阅读体验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四点做起。  相似文献   

11.
阅读是从文字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过程。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个体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感悟和体验、从而构建自己的理解。阅读是可以根据阅读者不同目的来进行调控的,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而一个文本所含的意义往往需要阅读者去挖掘,而由于每个读者的人生经历和价值观不完全相同,读者在品味文本的过程中也就有了不同的感悟。现在的语文教学中,由于上述原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高中语文课标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要达到这个要求,教师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阅读时既能够把握文学作品的基本框架和作者表达的思想,又能够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中,阅读俯首皆是。读的方式、读的内容、读的认知、读的体验都会贯穿于教学。而真正的阅读,是和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两个独特互异的生命重建融合的过程。其一是读者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走进作者构建的精神世界,发现那一个个独特的形象生命,从而体会作者的生命情志;其二是读者在这精神之旅中借他人思想来锻炼自己的思想,借他人的情感来丰富自己的情感,发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达到确证自我、实现自我的目的。这样看  相似文献   

13.
王启贤 《阅读与鉴赏》2007,(2):24-25,46
新课标主张阅读是阅读主体——学生与文本作者平等的对话交流。文本不是一堆僵死的符号,而是寄寓了至少包含作者的精神世界、文化境遇、生活阅历、艺术审美等层面的生命体验与思考的信息群,它是生命的承载。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当读者与文本构成阅读关系时,阅读不是被动的吸收,而是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力不断解读文本中的情感与体验、思想与感悟的密码并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说到底,文本只是桥梁,通过它来实现交流对话。因此,阅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生命的活动,是种生命间——读者与作者的互动。就阅读主体而言,对话交流的过程和结…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赋予阅读教学新的理念,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既然如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就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找到阅读的感觉,从阅读中得到营养和教益。因此,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相似文献   

15.
本色化叙述语言是对生活本来面貌作原色叙述的语言。它能够描述出被刻画人物的独特身份和性格及其所在环境,准确而生动地刻画人物的性格本色和活动状况,从而唤起读者的本真体验。运用本色话叙述语言来叙事,实际上是一个创作和接受的心理问题。叙述者用本色化叙述语言将自己或人物的个人认知、个人体验传达出来,力图表现生活的本真状态,实现读者与被刻画人物最近距离的接触;读者因其曾有过的相同或相近的生活体验而对叙述文本产生共鸣,唤起其最真切的本色体验,进而实现二度体验和二度阐释,达到创作的完全实现。  相似文献   

16.
《语言课程标准解读》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应这样理解。”新课程改革也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际。”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阅读目标特别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  相似文献   

17.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文本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2011年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18.
文本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始终是阅读教学的重心。而阅读教学的关键是将学生带入文本情境。所谓课文情境也就是文本语境,借助文本情境的阅读理解才是"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体验式阅读。文本是作家生活体验的结晶,因而阅读活动就是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读体  相似文献   

19.
《语言课程标准解读》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应这样理解。”新课程改革也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际。”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阅读目标特别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  相似文献   

20.
很多时候,面对课文文本,教师的教学立足点往往处于一种经验性的感受谬见状态.挖掘课文文本中的教学细节,使其形成新的课程资源,用细节填补学生的认知空白,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形成真实的阅读体验,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读者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