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唐代白瓷皮囊壶出土数量不多,但件件制作精美,代表了唐代白瓷最高工艺与艺术水平,体现了唐代白瓷独有的雍容、饱满与恢宏气度。下面通过对资料的整理与研究,详细介绍几件出土唐代白瓷皮囊壶。造型忠于皮囊容器唐代白瓷皮囊壶的制作工艺相当纯熟,基本特征为:腹身肥硕,下宽上窄,腹宽大于腹高,平底,带有横梁。壶口上本均应置有竖插盖,惜难以保存而存世稀罕。之所以称作皮囊壶,是因它的器  相似文献   

2.
伍秋鹏 《收藏界》2012,(2):56-58
邢窑是唐代白瓷的代表,以釉色"类银"、"类雪"而著称于世,可与南方越窑烧造的青瓷相媲美。唐代李肇在《国史补》中说:"凡货贿之物,侈于用者不可胜记。丝布为衣,麻布为囊,毡帽为盖,革皮为带,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根据考古调查与发掘资料,邢窑的窑址分布于河北内丘及临城境内,  相似文献   

3.
张佳宏 《收藏界》2013,(6):127-130
上一篇我们介绍了我国唐代最著名的青瓷窑口越窑和白瓷窑口邢窑釉的化学组成,本文将接着介绍我国古代其他著名窑口瓷器釉的化学组成。  相似文献   

4.
李铁锤 《收藏》2011,(3):38-43
提到川窑白瓷,不能不想到唐代诗圣杜甫在诗中描绘的“轻且坚”“胜霜雪”“叩如哀玉”的“大邑烧瓷”,这个千古之谜始终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人们去探寻。早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成都古玩市场上就偶有白瓷出现,当时被称为“唐大邑窑白瓷”。1956年四川考古界在收集大量标本后认定,它们是本地不明窑口的宋代白瓷。  相似文献   

5.
邢窑白瓷是中国唐代瓷窑产品。窑址位于河北内丘、临城一带,内丘在唐代属于邢州,故史称邢窑。历史文献对唐代邢窑瓷器多有记载和赞誉。邢窑白瓷的生产,开始于隋,入唐以后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至唐中后期已自成体系,并能与越窑青瓷分庭抗礼。邢越两窑所产瓷器,一白一青,在地域上一北一南,代表了唐代瓷器生产的两大主流。  相似文献   

6.
《收藏》2020,(8)
正2019年12月至2020年5月,由西安市文物局、深圳市文物局、西安城墙管理委员会主办,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与深圳望野博物馆联合承办的"雪落长安——唐代的白瓷"特展在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展出。深圳望野博物馆提交展品42件/组唐代白瓷,分为带铭款、类金银器、茶具、酒水器、文房用具、宗教用具及其他生活用器7个板块,系统展示了唐代白瓷的如银类雪与素雅华美。此展中很多展品难得一见,本文择取部分代表性器物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7.
《收藏》2017,(10)
正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赞"邢瓷类银""邢瓷类雪";李肇在《国史补》有"内丘白瓷既"的记载;元稹的《饮致用神麴酒三十韵》中又有"烘透内丘瓶"的描述……这些都是唐人对邢窑的赞誉与评价,总体给人的印象:邢窑是白瓷的重要产地,白瓷是邢窑的招牌产品。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邢窑开始,一次次发掘成果不断颠覆着人们对邢窑的认知——邢窑不只是白瓷的缔造者,还是许多色釉瓷的故乡。  相似文献   

8.
赵希利 《收藏》2009,(9):117-119
邢窑为北方白瓷名窑,始烧于北朝,衰于五代,终于元代,烧造时间大约九百余年。其技术水平在隋代已登峰造极,烧制出具有高透影性能的细白瓷。邢窑白瓷分为粗白瓷、普通白瓷和细白瓷,粗白瓷胎质粗松,胎色泛黄,胎面一般要施化妆土;普通白瓷胎色较白,少用化妆土;细白瓷胎釉的洁白度较高,胎质细腻,釉面光润,不用化妆土。从有关邢窑白瓷的考古发掘来看,邢窑细白瓷多发现于唐长安城的宫殿或寺庙遗址,如大明宫、青龙寺、西明寺等,其中一些白瓷的底部刻有“盈”字款或“翰林”款。近年来,在西安地区的一些唐墓中也出土了刻有“盈”字款的邢窑细白瓷。与细白瓷相比,  相似文献   

9.
康年 《收藏界》2011,(5):79-79
瓷枕,指的是古人以瓷制作而用于睡眠的枕头,为生活中的寝具。从"枕"字的边旁为"木"字看,可能我们祖先最先是以木作枕的。《诗经·陈风·泽陂》中有"辗转伏枕"之句;《论语》中有"曲肱而枕";《晋书·刘琨传》中亦有"枕戈待旦"之说,均充分说明我国很早就已出现了枕。至于谈及瓷枕,出现于我国唐代,流行于宋元时期,考古发掘中出土有青瓷枕、白瓷枕、青白瓷枕、釉下彩绘瓷枕、点彩瓷枕等,枕的造型有腰圆形、云头形、花瓣形、椭圆形、八角形、银锭形以及孩儿形、  相似文献   

10.
白瓷,是指呈白色调的单色釉瓷,明代称其为"白磁",清代多称"填白"或"甜白"。我国传统瓷器主要有青瓷、白瓷、青花瓷以及彩瓷等,白瓷属于其中一大分类,也是明清景德镇御窑厂中较为常见的单色釉品种。  相似文献   

11.
李晔 《收藏》2017,(1):60-66
定窑自唐代中期创烧,至宋、金时期达到鼎盛,在长达700余年的历史中,成为中华大地产品质量最高、生产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精细白瓷窑场,被后人誉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相似文献   

12.
程彩虹 《收藏界》2012,(5):43-45
关于青白瓷起源问题的探讨,二十余年来考古界与陶瓷界众说纷纭,至今难有定论。201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安徽省文物考古部门合作对安徽繁昌窑进行了考古发掘,提出了繁昌窑青白瓷创烧于五代的观点,是我国最早烧制青白瓷的窑址。  相似文献   

13.
正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云"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颜真卿亦有诗赞"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其中"白瓷""素瓷"指的应是唐代邢窑的白釉瓷。邢窑遗址自20世纪80年代发现,随着不断进行的考古发掘工作,到目前为止河北省内丘、临城、邢台、高邑四县发现隋、唐、五代、宋金、元等时期窑场遗址约30余处,总面积达300余平方公里。遗址内出土各类瓷器标本万余件,有碗、盘、  相似文献   

14.
《收藏》2017,(11)
正近年来,铜川市考古研究所在配合基本建设进行的考古工作中,清理了一批唐代三彩器和白瓷。这批器物虽体量较小,但对研究古陶瓷,尤其唐代"黄堡窑""邢窑"仍有不小参考意义。现择其要者简介如下。黄堡窑——三彩唐三彩仕女俑:2011年铜川新区未来城小区出土(图1)。通高7.5厘米。头梳高髻,发髻两边下垂。头微右偏,圆脸,面相模糊。身着交领宽袖长衣,左臂弯曲,手隐于袖中,置于左胸部,右臂自然下垂,  相似文献   

15.
张佳宏 《收藏界》2013,(8):126-129
吉州窑:我国古代著名的黑釉瓷窑口,位于江西省吉安县南的永和镇,吉州窑始于唐代,盛于南宋,衰于元末。吉州窑因地得名,也有将其称为永和窑、东昌窑的。吉州窑的瓷器主要分为五大类:青瓷类,此类器物多较为粗糙,应为吉州窑创烧期唐代所烧。乳白瓷类,主要产于唐晚和五代、宋元时期,碗底常有"吉"、"记"、"福"、"慧"、"太平"、"本觉"等铭文。有些印有缠枝花卉、海水游鱼、凤穿牡丹等纹饰。昌窑的。"、"福"、穿牡丹等纹  相似文献   

16.
《收藏》2018,(12)
正长沙窑是我国唐代一个著名的古瓷窑,上溯初唐,中后渐盛,晚唐鼎峰,五代衰落。窑址位于长沙市望城区铜官镇和石渚湖两个地区,依山临江,交通方便。唐代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陶瓷制作也上升到一个更高水平,出现了以南方越窑青瓷、北方邢窑白瓷为代表的两大特色,号称"南青北白"。而地处当时丘陵腹地、经济相对落后的湖南燃起冲天窑火,横空出世了精美的彩瓷——长沙窑。长沙窑为何能与唐代名品"越青"和"邢白"媲美?长沙窑的技工们创造性地在青釉下加绘彩色花纹,冲突了单色釉一统天下的局面,走出了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形成了"南青北白  相似文献   

17.
于文荣 《收藏》2010,(2):54-55
长沙窑始烧于唐代中期,盛于晚唐,五代后逐步衰落,宋代基本停烧。从1956年发现至今,先后进行过5次正式调查与发掘。长沙窑以烧青瓷为主,也烧少量黑瓷与白瓷。瓷器装饰以青釉下褐、绿、红彩及印模贴花罩褐彩最具特色。特别是青釉下褐绿彩、褐红彩、红绿彩是中国瓷器彩釉装饰的首创,打破了中国瓷器传统上以单一的青、黑、白釉及刻、印花等装饰瓷器的做法,这是唐代长沙窑工对中国陶瓷工艺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收藏》2017,(6)
正河津古代烧瓷一事,在20世纪80年代上海人民出版社和日本美乃美出版发行的日文版《山西陶瓷》一书中载有"河津唐代出白瓷、黑瓷",这里所指的河津烧瓷,仅指北午芹窑。在今天看来这一表述似有疑问,唐代的北午芹并不能确认已经烧造瓷器。十多年前笔者调查北午芹时发现古垛也有古代窑场,破  相似文献   

19.
藏界资讯     
《收藏界》2013,(2):135-137
2012年12月15日至16日,“宋元青白瓷研讨交流会”在江西景德镇开门子大酒店隆重召开。这是一次集学术研讨、理事年会以及“雅昌网青白瓷网友会”于一体的专业盛会。会议为广大青白瓷专家及爱好者提供了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加深了解的机会。  相似文献   

20.
《收藏》2018,(5)
正深圳望野博物馆是一家集收藏、研究、展览古代文物为主的非国有博物馆,于2009年2月由广东省文化厅批准,报国家文物局备案设立,2012年10月21日正式开馆。馆标由中国考古学泰斗北京大学教授宿白先生亲笔题写,馆址位于深圳市龙华区龙华文化中心3楼,占地2120平方米。馆藏各类文物近万件,标本资料4万余件,馆藏文物中战国骨简、楚汉简牍、邺城陶铭、商周铜兵、早期佛造像、唐代陶瓷器具、隋唐白瓷、粟特美术、宋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