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5 毫秒
1.
张建功 《收藏》2010,(5):136-137
方孔圆钱是中国古钱文化最为光彩夺目的一章,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晚清名将左宗棠在新疆铸造的一种有内地铸钱局名的红钱和“足银壹钱”方孔银币,就是其中的瑰宝。  相似文献   

2.
吴昆 《收藏界》2015,(3):71
古时西域地区神秘莫测,留下过许多的传说,也留下了许多神秘而珍贵的古泉,作为一名古泉爱好者,抵达新疆后自然是要去探索一番,没想到这一次让我和一段神秘的历史不期而遇。收到这枚"大历元宝"的过程非常平静,村民觉得这枚古泉可以换一笔收入,很痛快地就出手了,而我得到这枚古泉心中却十分的激动,因为这种古泉几乎只有西域可以找到,更因为这枚古泉身后那段金戈铁马、烽火狼烟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陈宁 《收藏界》2013,(8):68-69
"新疆红钱"作为中国钱币的一个特殊品种,其本身就是中国政府在新疆行使主权的一个象征。"新疆红钱"从铸造到发行都是在清政府的有效管理之下进行的,清政府颁发的部颁样钱就是清政府对新疆红钱进行管控的最有效例证。在乾嘉道三朝,南疆各局利  相似文献   

4.
张建功 《收藏》2007,(6):144-146
清代咸丰朝广设钱局铸大钱,据统计,铸钱局和奏准新建的铸钱局共32个,鼓铸的各种大钱,品种复杂,无奇不有。新疆叶尔羌(今莎车县)局所铸咸丰大钱颇具特色,存世又较为稀少。  相似文献   

5.
周少华 《收藏界》2011,(2):71-72
清王朝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时期"乾隆通宝,,钱的铸量和存世量都很大,包括宝泉、宝源、宝直等二十多个铸钱局先后开铸,材质有黄铜、青铜和红铜。面文"乾隆通宝",书体多为楷书。背文沿用雍正满文钱式,穿左为"宝",穿右铸各局名。新疆红钱左多满文,而右为回文。钱径一般在24~26毫米,重量一般为2.8~3.6克。  相似文献   

6.
宋康年 《收藏》2008,(8):140-140
清代铸币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京局造币厂铸造,即宝泉、宝源两局,另一类是由各省地方钱局铸造。当时在我国边远的新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钱局计有叶尔羌、阿克苏、乌什、库车、喀什噶尔、宝迪、宝伊等。前5局属南疆,均铸红钱,后2局属北疆,所铸归于制钱体系。宝伊局铸钱背文只有满文,币材为铜七铅三,铜色呈淡红,但仍不失红钱风韵。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新成立的迪化宝新局,始改铸红钱。由于这些钱局用地产红铜铸造钱币,  相似文献   

7.
杨振林 《收藏》2009,(10):132-133
笔者从事新疆红钱收藏10余年,经手和收藏的各种红钱数以万计。从乾隆到宣统的各种小红钱版式、品种基本齐全。在对收藏的新疆红钱进行整理过程中,发现了一枚前所未见的小红钱。  相似文献   

8.
张建功 《收藏》2007,(5):142-143
《收藏》2006年第3期刊载了李克勤的《新疆有的红铜钱不是新疆红钱》一文,对笔者《古钱奇葩——新疆红钱》(《收藏》2005年第2期)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分析。李克勤先生文中认为“新疆红钱仅限于南疆八城通用”,而北疆的红铜钱(包括黄铜、铁质)等,“则属制钱范畴”。这种说法虽有一定道理,但不利于全面了解和认识新疆统一后的货币全貌。  相似文献   

9.
笔者到市郊农村收集古钱币,一位老先生提供了一枚浙当百"咸丰重宝"刻花钱(见图)。该刻花钱制作规范、工整,刻花细腻、美观,包浆老旧、自然,是一枚不可多得的刻花钱。刻花钱是厌胜钱,是俗称花钱或吉祥钱中的一种。通常是在铸钱局所铸造的普通钱币上,刻上花卉等图案,以增加观赏性。也有的刻花钱是民间铸币,民间刻花,和民间铸造的各种厌胜钱一样。该浙当百"咸丰重宝"刻花钱,就是许多刻花钱中很难见到的一种。  相似文献   

10.
李克勤 《收藏》2006,(3):98-98
《收藏》2005年2期发表了张建中先生的《古钱奇葩——新疆红钱》一文,文章说:“新疆红钱的由来……凡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统一新疆以后所铸钱,不分南、北路,不分材质,都属于新疆红钱这一范畴。”对此看法笔者不敢苟同,现谈点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贾晖  刘伟 《收藏》2013,(5):88-90
清代早、中期的铸钱基本延续了明代沉闷的风格,匠气颇浓,格式单调。到了咸丰年间开铸大钱后,钱文才逐渐改由名家书写,且各地方局铸钱风格不再受京局严格束缚,遂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咸丰铸钱与早期铸钱相比有如下不同:1.开铸钱局甚多,除正在铸行的钱局外,不少已停铸的钱局又重新恢复鼓铸,另外又新开了几处钱局,合计达30局(这还不包括个别钱局在不  相似文献   

12.
倪清华 《收藏》2013,(3):88-90
清代早、中期的铸钱基本延续了明代沉闷的风格,匠气颇浓,格式单调。到了咸丰年间开铸大钱后,钱文才逐渐改由名家书写,且各地方局铸钱风格不再受京局严格束缚,遂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咸丰铸钱与早期铸钱相比有如下不同:1.开铸钱局甚多,除正在铸行的钱局外,不少已停铸的钱局又重新恢复鼓铸,另外又新开了几处钱局,  相似文献   

13.
《收藏界》2007年12期发表了"两枚清朝开炉钱",一为"试铸大吉"背满汉文"宁"字钱,一为"同治通宝"背双"寿"钱,认为二者风格一致,两钱互证,故"试铸大吉"必铸于同治年间,而"同治双寿"钱则为"宝宁局"试铸钱。  相似文献   

14.
张建功 《收藏》2009,(3):140-140
在新疆红钱系列中,有一种钱币被称之为旁支,它的外形具有新疆红钱之制,这就是“热西丁”红钱。  相似文献   

15.
正宝陕局是清代陕西的铸钱局,在此之前陕西设立过西安府局、延绥钱局、巩昌府局三个铸钱局。顺治元年(1644年),各地方上奏朝廷,要求开设地方铸钱局,以供军饷。顺治二年,令山西、陕西及密云、蓟州、宣府、大同、延绥、临清等镇各开鼓铸局。同年十二月,陕西设立铸钱局,称"西安府局"。  相似文献   

16.
戎畋松 《收藏》2014,(7):118-119
宋代铸钱是中国货币史上铸量最大、版式最繁杂,铸造工艺和钱文书法艺术最为辉煌的时期。尤其是徽宗朝铸钱,璀璨夺目,以致徽宗被后人称为天下铸钱好手,更是为宋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相似文献   

17.
袁克林 《收藏界》2010,(11):82-84
"康熙通宝"于康熙元年(1662年)由户部题准、宝泉局率先开铸,并颁令将铸成的"康熙通宝"样钱颁发各省铸钱局,依式样铸造与顺治钱并行于市。但为时不久,即颁令各省局停铸,只保留户部宝泉、江宁两局仍照旧设炉座鼓铸。康熙六年(1667年),户部题准各省炉座铸钱,并添设宝苏局、宝鞏局、宝昌局等处铸钱厂局,仍按部颁康熙样钱铸钱。  相似文献   

18.
正清代顺治时期铸钱先后历经过五次货币变革,铸行了光背式、单字记局式、折银一厘式、满文式和满汉文式五种货币样式,被泉界称之为"顺治五式"。前三式为了方便关内民众的使用习惯,也为了便于新钱与明朝旧钱的兑换,因此从光背式、单字记局式到折银一厘式均沿用了明代遗留的铸钱机构、生产工艺。到了第四式满文式和第五式满汉文式开始,逐渐确立了清代特色的货币体系。顺治第五式满汉文式为在钱的背面穿左采用满文记局,  相似文献   

19.
沈飞 《收藏》2010,(11):116-118
特殊的红钱制度 清政府统一新疆后,为了征税、发放薪饷、贸易和财政等方面的需要,开始在新疆实行新的货币制度,铸造和发行新的货币。在北疆地区,清政府规定使用全国统一的制钱;在南疆地区,清政府对原有的货币(准噶尔普尔)采取了改造政策,铸造了圆形方孔的新普尔(即红钱)。  相似文献   

20.
汪洋 《收藏》2020,(2):42-43,42
己亥岁末,偶得一枚嘉庆通宝宝苏局"羊角嘉"特宽缘试样钱(图1),此乃笔者苦苦追寻了十余年之物。这枚在外人看来非常普通的古钱币,为何能让我这位自号"苏斋主人",并建立了清代苏局钱币博物馆,专题收藏研究宝苏局钱币的追寻者如此倾心呢?就让笔者来层层揭开这枚钱币的神秘面纱吧。在将此钱的来龙去脉和珍稀度表明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些关于"嘉庆宝苏"制钱的铸造背景。据史料载,嘉庆元年(1796年),户部议定复开各省钱局鼓铸钱币,宝苏局始铸嘉庆通宝新钱。嘉庆七年修纂的《钦定户部钱法则例》,重新认定:"江苏宝苏局十六炉,二十八卯,每月额铸两卯,四季加铸四卯,遇闰另行加铸,每卯除耗净铸铜铅二万九千九百五十二斤,报铸钱三千九百九十三串六百文,补串绳分两钱五串七百五十九文有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