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洪则涌 《收藏界》2013,(4):49-53
"筱园珍藏"款瓷器因与浅绛彩瓷开山鼻祖程门有关,一直是文人瓷画收藏界高度关注的品种。从最早关善明的《瓷艺与画艺》,梁基永的《中国浅绛彩瓷》,到陈建欣、穆清、刘正波的《浅绛彩瓷画》,熊氏兄弟的《谦益堂藏瓷》,刘杨的《浅绛彩瓷品鉴》,陈树群、胡越竣的《浅绛百家》;直至最近的徐锦范、陈兵的《中国晚清浅绛彩瓷器》等都著录了一些  相似文献   

2.
棠樾 《收藏界》2010,(1):49-51
在陶瓷艺术史论中,文人瓷画应当是指一种典型的瓷绘艺术风格,发展阶段包括晚清时期的浅绛彩瓷、民国时期的新粉彩瓷以及这两种瓷绘艺术样式在当代的传承流变。追溯文人瓷画的兴起,必须探讨浅绛彩瓷在晚清时期缘何得以应运而生;追溯浅绛彩瓷的应运而生,又必须探讨御窑倒塌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3.
王军 《收藏界》2012,(1):46-47
如今的瓷器只要沾上浅绛就身价倍增,所谓的官窑名家更是天价。前些时期到异地一古玩店,老板拿出一光绪后期釉彩花鸟壶,满口不离浅绛彩名家、御窑厂名家,索价也高,余无语。诚然,浅绛彩的最大魅力就在于文人的参与,现在很多人称浅绛是文人瓷,殊不知不是所有用浅绛彩在瓷上作画的都可称文人瓷。  相似文献   

4.
何涛 《收藏界》2011,(1):52-52
历经数年的浅绛彩如今已被看做与文人瓷不可分割的傲称,不乏大家之作和一些民间制瓷画师的精品面世,伴随收藏者不断的挖掘与研究,收集并整理了一系列的学术资料,已经奠基了浅绛彩和文人瓷在当今收藏领域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季永 《收藏界》2012,(9):53-56
创烧于晚清同光时期瓷都景德镇的浅绛彩瓷器,因其独特魅力自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受到藏界的青睐。浅绛彩瓷不仅拥有传统文人书画的笔情墨趣,更有胜过纸绢的质感色彩,而形态各异的优雅造型也给我们带来不同的视觉审美体验。除前朝器型以外,瓷板、帽简、琮瓶等等新兴器型更加有利于浅绛画面的立体展示。于是,这些承载古人艺术生活化理想的日用器物,在百年之后成为我们欣赏、把  相似文献   

6.
兴起于十九世纪晚期、发掘于二十世纪晚期的浅绛彩瓷,在瓷器史上只存在了五十余年,在湮没一百余年之后,大放异彩。随着收藏队伍的扩大和理论研究的深入,其市场价值稳步上升。继中国嘉德、中拍国际、北京长风等拍卖行2010年陆续推出浅绛彩瓷专题以后,2011年天津海天、  相似文献   

7.
曹隽平 《收藏界》2011,(6):65-69
近年来,浅绛彩瓷越来越受到瓷器收藏者的追捧,有关浅绛彩瓷的研究考证文章也日益增多,但究竟是谁引领了浅绛彩瓷的发展振兴,一直是藏界关注的焦点。笔者通过多年的收藏研究,终于发现了光绪初年的督陶官—唐基桐,正是这位书画兼擅的督陶官,身体力行,团结御窑厂的画师们,积极参与浅绛彩瓷的创作实践,促成了浅绛彩瓷在光绪年间逐渐成熟、大放异彩,为中国陶瓷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8.
关于浅绛彩瓷的价值取向,目前收藏界及研究者存在一定的歧义。2008年,沈阳的初国卿老师明确提出了"瓷本绘画"的概念,认为浅绛彩瓷画集五种最具文人气的艺术为一体,是中国瓷、中国画、中国诗、中国书法、中国印五种国粹艺术的大集合,对浅绛彩瓷的价值取向进行了准确的定位。江苏常熟的徐锦范老师在编辑《中国晚清浅绛彩瓷器》一书的过程中,认为浅绛彩瓷器的价值取向应从四个方面着眼,即美学价值、文学价值、史学价值、市场价值。  相似文献   

9.
陈建欣 《收藏界》2010,(1):35-37
文人绘瓷现象始于浅绛,经过新彩瓷绘过渡发展到新粉彩瓷绘,这是目前比较流行的认知。 关于浅绛彩瓷的创烧年代通常有以下几种提法。 1.部分学者认为浅绛彩瓷画创烧于清嘉庆、道光年间,盛行于清末的同治、光绪时期和民国初年。  相似文献   

10.
陈建欣 《收藏界》2011,(8):40-42
随着收藏界对晚清至民国年间盛行的浅绛彩瓷的认知和对浅绛彩瓷文化底蕴的深入挖掘,不仅使得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三大家的作品受到追捧,一些原来没有被引起注意的浅绛彩瓷画师的作品也逐渐地被藏界所重视,梅峰樵即是其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11.
马景政 《收藏界》2014,(12):38-44
浅绛彩瓷作为晚清同光之际那段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有关它的发端、兴盛和衰落的复杂历史背景和多重动因,近几年已得到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充分探索和深入研究,其鉴赏、收藏和投资方面的专著也相继问世。随着藏界、学界乃至商界对浅绛彩瓷的广泛关注,这一艺术品种的历史地位逐渐得到了普遍认可,其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也越来越得到全面挖掘和呈现。  相似文献   

12.
刘昕 《收藏界》2014,(10):67-71
明确意义上的“文人瓷”,始于清成丰年间以程门为代表的文人用浅绛彩拟元人之法绘画于瓷上的瓷器。程门之子程言于1895年在“浅绛山水人物将军罐”上的绘画,诠释了文人瓷的“六如之法”(图1)。至民国时,以“珠山八友”为首的绘瓷艺人们或以新彩作画,或继续拟“六如之法”,迅速地确立了民国新“文人瓷”的地位,极大地推动了民国文人瓷的快速推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陈建欣 《收藏界》2012,(1):48-49
众所周知文人瓷画的发展,经过了浅绛彩瓷画—新彩瓷画—新粉彩瓷画三个阶段。晚清时期由文人士大夫和御窑厂画师以瓷代纸、以画入瓷创作清新淡雅的浅绛瓷画,经过由民国初期以陈松为代表的文人画师以洋彩颜料创作新彩瓷画过渡,进而自民国二三十年代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瓷画大师绘制新粉彩瓷画,  相似文献   

14.
结缘文人瓷     
文人瓷这一名词可能出自雅昌艺术网网友的创意。2008年的11月,笔者曾以刊物编辑的身份应邀参加了雅昌艺术网网友在河北沧州举办的一次论坛,论坛的题目就是文人瓷,沧州缘。据说这样的论坛,此前他们已举办了八次,参加的人数也从开始的二十多人发展到今次的二百多人。这是一群痴迷于清末民国时期风靡一时的浅绛彩瓷和新粉彩瓷的收藏爱好者,  相似文献   

15.
熊中荣 《收藏界》2010,(1):29-34
“文人瓷”这一名词可能出自雅昌艺术网网友的创意。 2008年的11月,笔者曾以刊物编辑的身份应邀参加了雅昌艺术网网友在河北沧州举办的一次论坛,论坛的题目就是“文人瓷,沧州缘”。据说这样的论坛,此前他们已举办了八次,参加的人数也从开始的二十多人发展到今次的二百多人。这是一群痴迷于清末民国时期风靡一时的浅绛彩瓷和新粉彩瓷的收藏爱好者,  相似文献   

16.
尹青兰 《收藏》2013,(1):74-81
从当今存留的浅绛彩瓷作品看,时代大多集中在清同治和光绪病朝。当年,景德镇御窑厂和民间共有多少人绘制浅绛彩瓷,浅绛彩瓷其生产了多少,已无从考证。但我们现在还能在国内外的许多地方见到浅绛彩瓷。不能不说与当时浩大的产量有关。当然,艺术精品只是其中的极少数。从江西省博物馆收藏的浅绎瓷来看,既有像程门、俞子明等大家熟知的浅绛大家...  相似文献   

17.
棠樾 《收藏界》2012,(1):43-45
浅绛彩瓷的定位,首先应当定在文人画意上,定在浅绛彩瓷的创作蕴涵了丰富的超越画面的"象外之旨"上,这是毫无疑义的。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认为文人画意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是一个能够囊括有关浅绛彩瓷定位的所有内容的概念。所以,我们试图做一些拓展性的工作,把文人画风、文人画趣、文人画品等概念从文人画意中剥离出来,多角度地把握浅绛彩瓷的文人画定位,多侧面地解析浅绛彩瓷的文人画形态。  相似文献   

18.
田军生  曹琳 《收藏界》2012,(6):43-46
晚清时出现的浅绛彩瓷是中国陶瓷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的瓷绘艺术"绚丽多姿,百花盛开",交映着无数迷人的美丽,凝聚着艺术创作者的智慧和感情,编织着无数精彩而遥远的故事。它把中国的文人书画元素融入到瓷器中,开创了一代瓷艺新风。  相似文献   

19.
采芝寿世——曾熙帽筒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树群 《收藏界》2012,(10):51-53
几年前,有四川成都藏友在雅昌艺术论坛上贴出一件署名曾熙的浅绛彩瓷人物帽筒,同时认为这只帽筒是清末民初大书法家曾熙所作。因对浅绛彩瓷的喜爱,2012年春节,经多方联系将这只帽筒收入寒宅。帽筒为六棱形,高28厘米,釉面为光绪典型的橘皮釉,开窗硕大,应为光绪早期胎体。三面绘通景人物,三面为书法。  相似文献   

20.
空谷 《收藏界》2014,(11):60-67
对于浅绛彩的收藏和研究,都是改革开放以来从草根作起来的。而关于浅绛彩历史地位的讨论,则伴随了浅绛彩收藏和研究的全过程。其总的趋势,是随着浅绛彩瓷精品面世的数量不断增加,浅绛彩瓷绘艺术作品体系日趋丰满,对浅绛彩的认识越来越客观,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认可的范围越来越大,对它的历史地位的评价也就越来越重要。这是一个大趋势,这一趋势不可逆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