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独立设科,是随着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制度改革而出现的。鉴于列强的入侵和中国的贫弱,1899年资产阶级改食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上书皇帝,痛陈科举之弊。其弊端连光绪帝都喟叹“西人皆曰为有用之学,我氏独曰为无用之学”,而后下诏废科举、兴学堂。但随着戊戌变法失败,又恢复了原样。1901年,张之洞、刘坤、袁世凯等纷纷上书,详陈科举制度的得失利弊。  相似文献   

2.
王安石在北宋中期对学校教育的改革是熙丰变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改革中,王安石试图克服科举取士之弊,强调经世致用,对宋代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巨玉霞 《中国考试》2006,(11):56-59
顾炎武的《日知录》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其中两卷专门记述科举,提出“今之进士乃唐之明经也”,对唐朝与明代科举做了比较,观察到科举的弊端,进而提出改进之法。研究明代科举,必然要研究顾炎武。  相似文献   

4.
王安石在北宋中期对学校教育的改革是熙丰变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改革中,王安石试图克服科举取士之弊,强调经世致用,对宋代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语文独立设科,是随着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制度改革而出现的。鉴于列强的入侵和中国的贫弱,1899年资产阶级改食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上书皇帝,痛陈科举之弊。其弊端连光绪帝都喟叹“西人皆曰为有用之学,我氏独曰为无用之学”,而后下诏废科举、兴学堂。但随着戊戌变法失败,又恢复了原样。1901年,张之洞、刘坤、袁世凯等纷纷上书,详陈科举制度的得失利弊。时值八国联军入侵(1901)、日俄战争爆发(1903),清政府在内外交困之下不得不下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实施教育改革,随之产生了新的学制。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即…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后,许多封建知识分子开始惊醒,发出了改革的呼声,形成了所谓地主阶级改革派.他们一方面指出“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要求改革;一方面主张“师夷  相似文献   

7.
京师大学堂指导与带动之下的晚清教育改革,主要有教育体制改革:摈弃旧式学堂,创建我国第一批新式学校,并从改革科举内容入手,递减科举中额,废除在中国沿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学制改革:在创办洋务学堂中初建一些规章制度,经过“百日维新”和施行“新政”,逐渐形成我国近代第一个学制──“壬寅学制”及其更加详密、完备、谨严的“癸卯学制”;教育行政改革:将管理旧学堂的国子监归并学部,改由学部主管全国学务,新设提学使司和劝学所分管全省及各县学务,使地方学务有确定的行政机关。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是中国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著名代表人物。综观他一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维新教育是他维新变法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关于教育制度、教育行政管理、义务教育、女子教育、教育经费保障、师范教育、教育科学化等方面的一些思想 ,对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而使他在这一历程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一、近代教育制度化的先驱者变科举、兴学校。梁启超对科举制度的腐朽性作了深刻的揭露。他说 :“八股取士 ,为中国锢蔽文明之一大根源 ,行之千年 ,使学者坠聪塞明 ,不识古今 ,不知五洲 ,其弊皆由于此。”“科举…  相似文献   

9.
李觏不仅在哲学上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在政治、经济方面主张革新,而且在教育方面也有许多有益的见解。李觏是以范仲淹为首的“庆历新政”的理论上的支持者,也是“庆历兴学”的支持者。范仲淹为了推行新政,就必须培养人才。为了培养人才,就必须兴办学校,加强教育。范仲淹指出:“当太平之朝,不能教育,俟何时而教育哉?乃于用人之际,患才之难,亦由不务耕而求获矣。”他认为只凭科举考试取士而不教育的办法,是不问耕种只求收获。庆历年间,范仲淹为相,在政治上实行改革的同时,也提出了兴学的主张,即所谓“庆历兴学”。兴学的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州县立学,并改进太学和国子学。一是改革科举。经宋仁宗同意,并下诏州县皆立学;规定应科举者必须先受教育,士必须在学三百日才许参加考试。但不久范仲淹被排挤出中央政府,庆历兴学也宣告失败,州县之学也只留下空名,科举改革也全部作罢了。庆历兴学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兴办学校,改革科举,把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的思想,比当时国家只管科举考试,不管教育的现象是一个进步。李觏的教育思想正体现了这种变革的精神。李觏在《安民策》、《教道》、《庆历民言》等论文中,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0.
清末科举取士制度在内忧外患的重重压力下,经历了洋务教育和维新改良运动的冲击,虽革新改良、补伪救弊也不能挽回其覆灭的历史命运。鉴古知今,废除科举可为今天推进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和高考制度改革提供历史借鉴,从而坚定改革者的信心。  相似文献   

11.
魏源从历史上兵制、赋役、刑罚、科举等制度的沿革中 ,认识到后世胜前世的历史进步现象 ,具有进化论历史观。从公羊三世说中 ,魏源引申出太古、中古、末世三世说 ,在映证历史是不断变化的同时 ,特别看重历史中“一治一乱”之循环、一“文”一“质”之反复 ,具有循环论历史观。在他看来 ,他所处的时代是末世 ,是“文”胜“质”衰的末世 ,故应采取对策 ,化繁就简 ,“去奢去甚去泰”,由“文”返“质”,达到天下大治的升平盛世。魏源之循环论显然是为改革时弊、挽救时局服务的 ,现实意义大于学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清代初期反思明末心学空疏之弊,提倡躬行实践,推尊程朱理学为正学。而程朱理学的崇尚,主要通过学校、书院的教育加以实现。故此际书院多以理学为宗,而且承继传统讲读方式,教化的目的比较突出,应试科举反在其次。其间,理学名臣汤斌、陈宏谋、张伯行辈均热衷倡建书院,施行教化,而尤以张伯行创建福建鳌峰书院、苏州紫阳书院,成效最著。乾隆以降,理学书院日益与考课式书院合流,沦为课试时文帖括的科举附庸,逐渐淡出学术的视野。于是,提倡经古实学的书院应运而生,且蔚成风气。  相似文献   

13.
刘海峰教授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他首创科举学,强调理性评价科举;自诩高考改革的稳健派,主张务实渐进。他经常用“学问之根苦,学问之果甜”教诲弟子;“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为其学术准则。20余年来,因其学术上的累累成果,人誉之考试研究的“专业户”。刘海峰教授  相似文献   

14.
吴鲁虽是晚清科举状元,然而从政期间极力倡导改革教育旧制,推行新学,提出广筹经费,遍立学堂等诸多精辟见解和主张,并且不遗余力加以践行,从而成为近代中国学制改革的先驱者之一.  相似文献   

15.
姚奎 《中国考试》2023,(9):70-78
金代试赋困境在于格律严苛,至于模题画影而不成语言、文人竞相蹈袭,与科举选才宗旨相左。金末赵秉文、杨云翼等试图改革衡文标准以正风气,然收效甚微。元初虽无科举,然戊戌选试仍有词赋科,选录官学教授、师范皆须考查辞赋创作,官学儒生月课、课试皆须习赋以备岁贡儒吏。延祐复科,科举试赋变律为古,废除声律之弊而惟古是尚。袁桷以辞赋高古为宗,祝尧以祖骚宗汉为旨,屈骚、汉赋乃赋之典范。试赋衡文标准由声律转向复古,复追汉魏文章,终成元代辞赋体制之嬗变。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到明朝已发展至备,关于明朝科举的文闱之制,过去史学界文、著颇丰,而武举方面却论者罕至,本文试就此做一略述,以求教于学界同仁。一、明朝武举之沿革古之取士,文武并重,但未专设武举一科,皆应时需而荐举,且无定规。至唐朝武周时因将帅乏人,始以武举为科举一目。此后武科之设,其规条节目虽不如文举之详明,然文武两途历代相沿,分道并进,至明朝武举之制渐臻完善。  相似文献   

17.
李鸿章本是科举之路的成功者,却在接触西学后批判科举弊窦,主张以经世致用为标准培养和选拔人才,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具有"抡才大典"之称的科举制度。他还极力奏请清政府设立算学一科,推动了晚清的科举变革,为之后的科举变废奠定基础。可以说,李鸿章不仅是科举时弊的批判者,也是科举制度的冲击者,还是科举之变的推动者,更是清季科举变革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18.
我国劳动教育因长期受应试教育手段目的化和升学录取僵化之弊影响,导致教育功利化,出现对劳动教育的边缘化和“污化”等问题,严重影响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时代新人培育。应试教育之“应试”是一种测量手段,非教育之目的,亦非弱化劳动教育之根源。做实劳动教育,应回归应试手段之本位,推进考试评价和招生录取制度改革,扩大学校招生自主权,健全考试和录取法律法规,真正推进招考分离,实现多元评价,改变当前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辛丑条约”之后,清政府打出“维新变法”的旗号,在全国广泛推行所谓“新政”,以此作为挽救政治危机的手段。“废科举,兴学校”是新政的重要内容之一。1901年8月,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要求“各省着原有书院,于省城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904年,又制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兴学与改革科举同时进行。1905年9月,清廷宣布从丙午(1906年)科开始,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同时责成各省督抚“实力通筹,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城乡各处遍设小学堂,慎设师资,广开民智。”甘肃的近代学校教育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20.
科举作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早已在百年前退出历史舞台,但考试选才这种方式依然存在,科举学因此具有强烈的现实性。科举“追求至公”具有超越时代的先进性与普适性;科举促进社会流动对改善当今社会结构具有积极示范意义;科举立法缜密确保考试权威公正亟待当今考试法治借鉴。科举学研究的现实意义不仅体现在对当今教育考试制度建设的启发借鉴上,还可延展到教育乃至政治领域的许多方面,从科举的公平性、社会流动、考试立法等角度谈古论今,仅是科举学研究的现实意义之“冰山一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