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陈琪 《青年记者》2004,(5):30-30
所谓宏观意识,就是通观全局,把握全局的能力,宏观与微观相互融通的能力。有了宏观意识,就能保持强烈的新闻敏感,当事物处于萌芽状态时,就能迅速发现它,在报道上“捷足先登”。有了宏观意识,就能从平凡事物中寻找到闪光点,从众人漠然置之的现象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记有了这种宏观意识,即使他处于某个市,某个县的一角,也能审时度势,从总览全局中透视问题,拓宽自己的视野。  相似文献   

2.
博览     
记者的宏观意识对记者来说,他是一个拘泥于琐碎事实的写稿匠还是能登高临风、纵论时代风云的大记者,取决于他有没有宏观意识。新华社上海分社沈世纬认为,所谓宏观意识;就是记者通观全局、把握全局的能力和宏观与微观相互融通的能力。它具体表现为以下四种能力:——判断能力,对被采访的事物能作出明确的判断,能迅速「掂量」出被报道事物的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3.
博览     
记者的宏观意识对记者来说,他是一个拘泥于琐碎事实的写稿匠还是能登高临风、纵论时代风云的大记者,取决于他有没有宏观意识。新华社上海分社沈世纬认为,所谓宏观意识;就是记者通观全局、把握全局的能力和宏观与微观相互融通的能力。它具体表现为以下四种能力: ——判断能力,对被采访的事物能作出明确的判断,能迅速‘掂量’出被报道事物的新闻价值; ——反馈能力,能对采访中接触到的各种信息作出灵敏的反馈,对来自未知世界的信息特别敏感,并能迅速‘筛选’各种信息,把有价值的信息储备起来; ——比较能力,能对被采访的事物作纵向或横向的比较与鉴别,通过比较,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发现事物间的必然联系,并能从各种材料的细微区别中抓住特点,触类旁通; ——透视能力,能以马列主义的洞察力来观察、分析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透过事物的表象攫取事物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新理念这个词汇近几年流行很广。什么叫新理念?按我的理解,它是对事物经过深入研究和综合分析后,所提出的促其发展并被大家认同的经过高度概括的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它能科学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外部形态,或站在不同视觉角度所提出影响全局的一种新思路,它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是事物发展到一  相似文献   

5.
编辑不仅是默默的奉献者,而且是把握事物全局的“潜人才”。他同作者一道把知识和智慧结合在一起,变成社会精神财富,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广泛传播,引导人们去工作、去奋斗! 书就是知识库。在这个知识百宝箱中,要让人们识大体、顾大局,摆在编辑出版工作面前的重要任务,是立足全局,服从全局,服务全局。因为。全局高于局部,局部隶属于全局,又影响全局。只有坚持局部服从全局、部门服从整  相似文献   

6.
宏观意识,也称大局意识、政治意识,通常是指通观全局、把握全局的意识。记者的宏观意识强,站在全局高度对事物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就强,报道的水平就高,这是许多资深记者的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7.
(四)如何克服同形字出错古人称误差为“蔽”。蔽就是事物的真象和本质被掩盖而给人以假象。战国时期的荀况写了一篇《解蔽》,来论述怎样克服误差的道理。他说:“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曲知之人,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全识也。”“一曲”就是误差,“全识”就是事物的真象。“观于道之一隅”,就是只看到事物的一点点表面现象(轮廓相似),而不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同中之异),因而导致失误。吕不韦在《吕氏春秋·疑似篇》也论述说:“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剑之所患,患剑之似吴干者”;而今我谓编校者之所患,患文字之形似音同者也。下面谈谈怎样克服同形字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分析性新闻纵观十几年,新闻报道在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成就卓著。但还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概括起来,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片面。没有把握住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不看历史条件,不看发展趋势,也没有分析事物彼此间的联系以及该事物在全局中...  相似文献   

9.
常听有年轻同行慨叹:当驻地记者没啥意思。因为地域所限,能跑新闻的范围也就一块地方,能出多少好新闻?更别提抓重攻头了!其实,只要找准角色定位,驻地记者大有可为。提炼主题:善于窥斑见豹作为驻地记者,在反映和把握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题材方面,总难摆脱其偏居地方的局限。但事物总是具有两面  相似文献   

10.
广播电视新闻所拥有的听(观)众众多,由于彼此的经历、职业、文化程度、年龄和性别的不同,其兴趣、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差异很大,如果编辑、记者注重了背景资料的运用,就会使特点各异的听(观)众在收听收看同一条新闻、同一个节目的时候,都能接受宣传内容,从中受到启发和教益。广播电视新闻恰到好处地运用背景资料,可以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说明事物的起因。2、阐明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条件。3、启示所报道的事件与周围事物的联系。4、阐发所报道的事件的实质和意义。5、有助于显示和突出事件的重要性,提高新闻价值。6、…  相似文献   

11.
怎样抓特点?     
一、看清形势抓特点。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宣传中心,记者在报道中抓特点就要围绕这个中心进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要摸准“火候”。同时要看清形势,也就是站在全局高度看形势,记者胸中有了全局,才能恰当的估量每个具体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和意义,才知道什么是该抓的、有特点的东西。  相似文献   

12.
大局 ,或日全局 ,是指事物的整体或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全局和局部是对立统一的一对范畴。全局大于局部 ,高于局部 ,统帅局部。大局意识是一种宏观意识 ,是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政治意识和职业意识。成熟而健全的大局意识是由三个层次构成的 :对现实的宏观把握意识、历史意识和预见意识。大局意识是一种历史的能动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3.
从事物的关键点切入。在实际采写中,有些客观事实本身很新鲜、很典型,主题意义也很明显,只需正面入笔,直书其事,就能收到好的效果。但有些新闻事实不便从正面直入,须选择最重要之点切入。为此,就要跳出就事论事的圈子,透过表象和假象,抓住体现事物内核的本质之点、关键之点,揭示出具有指导全局的重大主题。 从事物的闪光点切入、新闻报道在有限的篇幅内,不可能也没必要反映事物的全貌和全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时用全力找出那些最重要、最精彩的片断,紧紧围绕这些闪光点做文章,把它突出、放大、重现出来;对那些一般的或同…  相似文献   

14.
“度” ,哲学上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在这个界限内 ,量的增减不改变事物的质 ,超过这个界限 ,就要引起质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一定的“度”。人类只有认识和把握了其“度” ,才能获得自由。新闻宣传也不例外。能不能认识和把握新闻宣传的“度” ,事关宣传质量、宣传效果和舆论导向。我们平时在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光是该不该宣传什么的问题 ,大量的是对某一事物的宣传应该把握怎样的尺度 ,这就是所说的新闻宣传的“度”。把握它不但要有清醒的政治头脑 ,还要有迅速洞察事物本质 ,善于把握全局 ,准确引导舆论的能力。新闻宣传的…  相似文献   

15.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观的根本要求,也是做好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重要保证。近年来,临沂市各级档案部门牢固树立和落实  相似文献   

16.
在新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的当代,采写硬件日益先进,在这种情况下,重温新闻采写的基本功,对提高采写新闻者的素质,很有益处。新闻采写基本功之一是敏锐的观察力。要把自己的一双眼睛炼成"慧眼"。采写者的眼睛要如同"广角镜",善于观六路、听八方,将大千世界尽收眼底;要如同"过滤镜",善于从纷繁复杂的世事中,辨别事物的真伪,发现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如同"显微镜",能够探幽索微、知微见著,观一  相似文献   

17.
基础观·系统观·引导观──关于农业宣传的思考成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这一根本问题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因此,如何宣传农业、农村和农民,是我们面;启的一个新课题。我认为,目前对农业的...  相似文献   

18.
新闻文摘     
光明日报总编辑徐光春说:全局,就是党的总方针、总路线、总政策,就是国家的总形势,总任务、总目标,就是人民的根本利益、崇高理想。 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要使自己的工作有益于党的事业,有益于国家的进步,有益于人民的幸福,那就一定要胸怀全局,做到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 全局,就是方向。一篇消息,一幅图片,一则言论,都要传递一个信息,诉说一个道理,都要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是积极的,就是消极的。这就是新闻舆论的导向作用。要做到导向正确,关键是记者心中要有全局。有了全局意识,记者就能自觉地为自己的作品定向。 全局,就是标尺。写什么,不写什么,记者凭什么去判断?哪些事是对的,哪些事是错的,记者用什么去识别?实践告诉我们,只要记者心中有全局,就有了判断事物的准则,就有了识别是非的标尺。有了这个准则,有了这根标尺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就不会走入迷途,就不会混淆是非。  相似文献   

19.
本位是依据事物的根源、主体提出的一种基本标准与参照系,它表明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基本价值取向。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工作必须以"人本位"思想为指导,树立"读者本位观"与"馆员本位观"。文章对"读者本位"与"馆员本位"的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新闻摄影是新闻事件的瞬间记实,因此常常被人们称作瞬间艺术。抓取瞬间,是新闻摄影的重要手段,也是摄影记者必要的基本功。我们知道,新闻事件和其他事物的运动及发展一样,有一个发生、发展和结局的过程。摄影不可能像文学、戏剧、电影那样去反映事物发展的全过程,而是通过抓取一个个一闪即失的瞬间形象,把事物某些典型情节加以突出切片,固定在画面上,使人们通过这倾刻间的形象来认识整个事物,收到从一滴水见大海的效果。以少胜多,通过抓取瞬间形象来反映事物的全局,是新闻摄影的一大难处。在现实生活中,任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