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赜本《尚书》自宋代吴棫、朱熹开始怀疑,中经元代吴澄、梅(族鸟)等考辨,至清代姚际恒、阎若璩、惠栋辈出,以大量的、无可辩驳的事实和精湛有力的论证,终于使梅本伪迹大白于天下。"先汉今文古,后晋古文今"成了学术界的共识。从此之后,学者的目光大多集中到"先汉今文"的整理研究。段玉裁的《古文尚书撰异》(以下简称《撰异》)是这方面的力作。阮元编经学大丛书《皇清经解》时,在浩繁的尚书学著作中精选了12种,《撰异》被收入其中。  相似文献   

2.
《兰台世界》2013,(4):106
<正>1月4日,清华简最新研究成果在京发布,其中《傅说之命》三篇与东晋时期古文《尚书》中的《傅说之命》内容完全不同,由此证明东晋文人梅赜所献的孔传本古文《尚书》系伪造。本次公布的研究成果共有八篇文献,分别是《傅说之命》三篇、《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辞》及《赤鹄之集汤之屋》。这是自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以  相似文献   

3.
通检《礼记正义》,孔颖达“郑玄未见《古文尚书》”之言凡有七处.此论有违事实,据文献可知,郑君少习《古文尚书》,且后来有《古文尚书注》传世.孔《疏》之误,缘于不识东晋枚赜伪孔《古文尚书》之伪所致.故郑《注》云“在《尚书》,今亡”者,或指原先秦时完整之《尚书》,孔《疏》云“具《尚书》篇,见在”者,实指伪孔《古文尚书》.  相似文献   

4.
旅顺博物馆藏吐鲁番所出《古文尚书》共三片,都为经注合抄唐写本。LM20-1461-27-15《尚书·毕命》和LM20-1458-13-05《尚书·汤誓》均为隶古定字本,其篇目在敦煌吐鲁番出土《古文尚书》中均系首次发现,前者与日本岩崎本《尚书·毕命》或许源自同一个底本,后者与日本内野本《尚书·汤誓》或许源自同一个底本。LM20-1468-06-08《尚书·盘庚》为今字本,其篇目在以往的吐鲁番写本《古文尚书》中未见,从抄写形制来看,疑为当地学生所抄,为攻习课业之用。这三片吐鲁番写本《古文尚书》的发现,是唐代吐鲁番地区流传《古文尚书》的又一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5.
《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可以说是中国史学传统的开端。但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尚书》,却已远非它诞生时的原貌,甚至也远非中古时人所看到的模样。在《尚书》三千余年的流传史上,由于种种的天灾人祸,《尚书》的面貌曾经发生过几次巨大的变化,而古今文问题又是其中最纠缠难解的死结。本文综合学者们的各种研究,对它们作了一番清理和介绍。  相似文献   

6.
《四库全书总目》对历代的《尚书》著述进行梳理,厘清了对伪孔传《古文尚书》的争论,批评宋代王柏与贺成大、元代胡一中、清代毛奇龄等人借口"脱简"和"异文"肆意篡改古经,指出宋代薛季宣的《书古文训》、明代丰坊的《古书世学》是赝古伪作,称赞广稽博考、精核典赡的《书》学著述,贬斥固守偏执、无甚发明、空疏臆说、科举讲章等偏离经义的著述,体现出正本辨伪、尊古崇学的纂修思想。  相似文献   

7.
档案文献辨伪作为做好档案工作的基础,是档案文献编纂学中的重要环节。历史上不少杰出的档案文献编纂学家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阎若璩及其《尚书古文疏证》就是其中之一。阎若璩对《古文尚书》进行了系统的考辨,运用由根柢而之枝节之法,从文体、篇数、篇名等方面逐一考证,内容详尽,有根有据,从而使其论证立于不败之地,在辨伪发展史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尚书古文疏证》一书,不仅将《古文尚书》之伪铁定成案,而且,其敢于怀疑经典的辨伪精神与行之有效的辨伪方法,也给后世乃至当代的辨伪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尚书》是"六经"或"五经"中最重要的一经,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先秦文献中,《尚书》多被称为"书",如《论语》、《左传》、《孟子》、《荀子》等皆以"书曰"称引今《尚书》文。然《尚书》之称始于何时?迄今尚有争议。《墨子·明鬼下》云:"故尚书夏书,其次商周之书,语数鬼神之有也,重有重之,此其何故也?"有人以为此"尚书"即指《尚书》,实误。王念孙《读书杂志·墨子第三》云:"案‘尚书夏书’,文不成义。尚,与上同;书,当为者。言上者则夏书,其次则商、周之书也。此涉上下文‘书’字而误。"可见所谓"尚书"是"尚(上)者"的误写,《墨子》中并无《尚书》  相似文献   

9.
卜艳 《兰台世界》2016,(1):158-160
魏源《书古微》对《尚书》真伪进行考辨,不仅承续阎若璩之说,辨东晋伪《古文尚书》,而且敢于质疑,进一步辨东汉马、郑《古文尚书》作伪,开创了《尚书》辨伪的新话题。  相似文献   

10.
古人十分重视"命字"之文化,并将命字之内容记录下来,尔后渐渐形成一种文体,称为"字序"或"字说",并于宋代风气大开。其中蕴含作者对命字对象之期望,更呈现作者对经典之运用。本文即由两宋文人"字序"引用《尚书》为视角,论述两宋文人运用经典之内在思维。首先指出两宋"字序"引《尚书》者,主要有三类:一、名、字皆取《尚书》文句,并发挥其意;二、以《尚书》文句为名,进而命字,但"字"未用《尚书》文句。三、名与《尚书》无关,但取《尚书》文句命字。其次,分析宋人"字序"引用《尚书》之情形,凸显出宋儒对"修身"与"事功"的期许与渴望,展现出宋代士人处世立身之思维。最末,论述"字序"引经"明理致用"之特质。  相似文献   

11.
汉代今文《尚书》,汉人皆云二十九篇,第十为《大誓》,该篇武帝前屡被引及,而刘向、歆称武帝末年所得。盖今文《大誓》本出伏生,《史记》即因袭《书传》,其文或首尾不完、或书阙简脱,后民间有得,武帝末集博士读说之,因成定本,传以教人,宣帝时三家《尚书》皆有此篇。《论衡》说宣帝时河内女子发老屋始得《大誓》,未必可信。马融、赵岐、郑玄、王肃、韦昭、杜预所见《大誓》皆今文《大誓》,而非晚书《大誓》,且俱云其文浅露,与《左传》、《礼记》、《孟子》、《墨子》诸书传记所引"古《大誓》"不同。  相似文献   

12.
孟子是活动于战国中晚期的思想家,今传《孟子》一书。《史记·孟荀列传》云:"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列为《四书》,成为读书人必须研读的典籍。《孟子》旧注中存在一些疑问,颇有争议。例如:《孟子·梁惠王上》记梁襄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答曰"定于一"。其义同于《周易·系辞下》所云:"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又如同篇有"独何与",凡二见,当读为"孰可与"。  相似文献   

13.
简牍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个时期的书写材料,记载保留下来的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料,对于继承弘扬中华民族学术文化意义巨大。鲁恭王从孔宅旧壁中发现了《古文尚书》等简牍书籍,孔安国对比研究而开古文尚书学派。河内女子发老屋也增加了学术资料。汲家简牍中清理出的《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都极大地推动了学术研究,保留了重要资料。崇高山下的竹简等上的科斗文字,与隶书流行的时代不同。裹阳楚王简牍书籍中的《考工记》填补了《周官》之阙。  相似文献   

14.
陈良武 《兰台世界》2012,(27):87-88
长期以来,学者们多认为《尚书.西伯戡黎》所记之西伯系指文王,虽偶有异议,但影响所及终究不大。近期发现的"清华简"内有《尚书》类文献多篇,其中《耆夜》等篇对包括"西伯戡黎"在内的诸史实的考辨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书教》篇指出史学的宗旨是"以史明道",《春秋》与《尚书》本一家之学,《周官》法亡,《尚书》的撰述方式失去了基础,所以后世祖述《春秋》.从《尚书》到《春秋》再到《左传》《史记》《汉书》,都是史意在不同时势下的流变.史识、史才、史学须统合于史意,才能恢复史学"以史明道"的精神.章学诚的史家述作之道,强调史意与别识心裁,而史意又是关键.心术为著书之本,须以六经为根柢来凝练史意,以史德温养史识.  相似文献   

16.
《孟子》是四书系统中的一部。关于他的作者,一说是战国时期孟子自著,另一说是孟子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还有一说是孟子弟子极其再传弟子的记录。关于它的篇数也有争论,东汉赵歧首先将《孟子》内篇七篇并为之注,每篇为上下卷,凡十四卷,拒斥外书四篇。赵注之后,对此书注者虽然很多,然而遗失者不少,今天所能看到的寥寥无几。清代以后,为此书作注的人更多,但不乏有人利用孟子宣扬自己的哲学思想,从而使其失去原有的意义。现代海内外研究《孟子》的也颇为可观,由于条件有限,对其不能一一观之。所以,本文定名为《<孟子>研究所见录》,只对笔者所…  相似文献   

17.
飞花拾零     
中国文化史上的四次大发现中国典籍蕴藏雄厚,其中四次发现影响最大。汉武帝末年“古文经书”的大发现。鲁恭王刘余坏孔子宅,从孔子家墙壁中得到《尚书》、《礼》、《论语》、《孝经》等书,皆以汉以前的篆文写就,被称为“古文经”。它的发现引起了历史上有名的“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西晋初年汲家冢竹书的大发现。晋武帝命苟勖次编辑为《中经》,因为是在汲郡墓冢中挖掘出的,史称《汲冢竹书》。  相似文献   

18.
读2002年《文献》第三期祝尚书先生《南北朝唐五代佚文辑考》(简称《辑考》),发现所辑佚文中至少有两篇并不是"佚文"。《辑考》所辑的第一篇"佚文"——晋张说的《游九龙潭宴别序》,并非晋人张说的文章,而是唐朝宋之问的作品。它的完整题目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有关伏生《尚书大传》的四篇校读札记,所校以清人陈寿祺辑本为底本,结合其辑佚来源文献,并比对皮锡瑞、王闽运等重要往来,以定其是非。四则札记第一则论证今见诸家辑本《尚书大传·周传·洛诰》中"伋然渊其志"之"伋然"当为"饭然"之误,第二则订正今见诸家辑本《尚书大传·唐传》郑玄注之错文,涉及汉儒对"六宗"之解释。第三则是对《尚书大传·殷传》郑玄注之补充,同时对陈寿祺、皮锡瑞之解释亦有所辨正,第四则乃据《尚书大传》所载"洪祀"之礼订正杜佑《通典》注文对"鸿祀"解释之误。  相似文献   

20.
故"是战国儒家心性学说的重要范畴,跟"性"范畴相对或者相关,它最早是隐含在上博《诗论》所记孔子以性为生命本然特质和存在的论说中。在新出《眚自命出》、《眚论》、《五行》等七十子及其后学的儒典及传世之《孟子》里面,"性"、"故"关系则被直接或间接地展开,且随时代之推进而有所变化,形成了思想学术发展的一条主线。《墨经》与《庄子·达生》篇的有关论说是该主线的旁衍,它们只有在上述历史语境中才可以合理地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