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如果说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那么论据就是议论文的“血肉”。灵魂再美好,没有血肉那也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高考要求议论文论据丰富、充实、新颖,要求论据分析有着很强的目的性与方向性,准确、精当、到位。历来考场之中的议论文佳作,无不都是在论据选择与分析运用两个方面谨慎细致、精益求精的。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论据是议论文的“血肉”.那么.结构无疑就是议论文的“骨骼”了——没有了骨骼.血肉无所依附,灵魂也就无处寄托。  相似文献   

3.
我们进行创新作文教学时,必须关注作文的主体——人。作文,就是人思维的反映,作文是有情的思维,思维是无形的作文,从人出发,就抓住了作文的主要矛盾。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首先应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维,单独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创新作文就是要抓住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不断提高人的写作能力,这样才能符合文章的写作规律。  相似文献   

4.
在给定材料的议论文定作中,审题确定议论中心是关键.常言道,一篇文章就好比一个人,中心似灵魂,结构如骨骼,语言同血肉.一个人没有灵魂,那只是行尸走肉.假如一篇文章没有“灵魂”,同样也称不上是一篇好文章,只是文字的拼凑.特别是给定材料写作的议论文,不但要有灵  相似文献   

5.
张敏华 《福建教育》2005,(2A):34-35
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离开了语言谈语文教学,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不论时代如何发展,语文教学如何改革都必须把语言之“根”留住。然而冷静反思当前语文教学,不少阅读教学课堂中语言遭受冷落,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础——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也正遭此“疫情”侵袭。要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务之急应该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防止几种倾向。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内容是文章的血肉,结构是文章的骨架,那么,语言就是文章的肌肤。思想的深刻,内容的丰富,构思的精巧,最后都要以语言为载体。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要使自己的作文鲜活感人,光彩照人,那就要锤炼语言,掌握为作文“美容”的实用技法。  相似文献   

7.
陈程 《学苑教育》2020,(8):58-58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它揭示了语言与思维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语言离开了思维,就不再是音义结合的交际工具,而是一种“空洞的声音”;如果思维离开了语言的物质形式,自然就难以进行下去,而成为一种“胡乱思维”。就小学数学来说,教师要善于规范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注重培养数学语言表达的意识和能力,引领他们的思维活动,促进思维能力的优化与发展。如何有效培养农村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呢?笔者对此做出简要性阐述。  相似文献   

8.
鲁迅塑造艺术典型,多用传神的手法,不仅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而且灵魂毕现。鲁迅在《〈穷人〉小引》中说:“显示灵魂的深者,每要被人看作心理学家;尤其是陀思妥夫斯基那样的作者。他写人物,几乎无须描写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便是面目和身体也表示着。又因为显示灵魂的深,所以一读那作品,便令人发生精神的变化。”又说:“将这灵魂显示于人的,是‘在高的意义上的写  相似文献   

9.
文章的主题如人之“灵魂”,文章的材料如人之“血肉”,而文章的结构恰似人之“骨骼”。失去坚实、分布科学的骨骼,血肉就无所依附,灵魂也无所寄托,由此可见健全“骨骼”的重要。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一般由内容、语言和结构三大块组成。结构又可以分为4~5个等次,其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1.文章是否完整;2.详略是否得当;3.层次、线索是否清晰;4.照应是否紧密;5.过渡是否自然;6.行文是否曲折。  相似文献   

10.
黄琼 《初中生》2007,(7):18-21
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无疑就是文章的“骨骼”了。失去了健壮坚实、功能齐全的骨骼,血肉无所依附,灵魂无处寄托。如果你疏于配搭、建造文章的“骨骼”,就会大大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考场作文中,在结构方面的常见问题有:  相似文献   

11.
语言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由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共同组成。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看,理性思维创造出符合理性要求的合乎语法规范的科学语言;非理性思维即情感思维创造出符合情感要求的艺术语言。“定法”是语言的组合和运用所遵循的语法规则,“活法”用吕本中在《夏均父集序》中的话说就是“规矩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遵循“定法”和“活法”也就成为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2.
一、语言思维是语言的灵魂、是语言的根本语言的最基本功能,也是语言的最终目的——交际。语言离开了交际目的,就没有学习语言的必要。无论是语言的学习,还是语言的教学,都必须与实践交际相结合,才能体现该语言的生命力。而语言思维是把语言学习转化为语言交际的唯一媒介。北京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主旨是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文章的“躯体”。躯体固然受灵魂统领,但灵魂也必须依附于躯体。作为文章的“躯体”,首要的就是要保证血肉丰满,筋强骨壮。  相似文献   

14.
思维是认识活动的核心成份,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思维借助语言实现。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容。学生要学好语文,提高语文能力,非具备思维这个基本功不可。不会思维,读,有口无心;看,浮光掠影;说,不得要领;写,言之无物。因此,教师在教学过校中应致力开启学生的思维之窗,使之在学习过程中爱思、会思、多思、深思。  相似文献   

15.
文章的主题犹如人的"灵魂",文章的材料好比人的"血肉",文章的结构就像人的"骨骼",而文章的语言恰似人的"细胞"。细胞是构成人体的最小的单位,是生命的基础;而语言也正是构成文章的最小的单位,是文章的基础。高尔基在谈到"文学"的诸要素时,曾明确指出,"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离开了语言文字,任何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容、精巧的结构,都是无法表达、体现出来的。所以,人们常常把文学视为"语言的艺术"。高尔基指出,"文学创作的技巧首先在于运用语言","文学就是用语言  相似文献   

16.
文本的物质外壳是语言,文本的内在精神是人的灵魂,是人的德、才、学、识,是人的知、情、意的完美统一。语言符号和思想是同时存在的,它不像橘子皮一样,可以剥下来扔掉。语文阅读教学要促成人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其支点只能是让学生学会用语言恰当地、完美地表达自己。只要落实了这个支点,思想教育、情感陶冶、思维训练等就会全盘皆活。因为学会表达的过程,就是体验生活、体悟文思、接受熏陶的过程。不过,离开了学会表达的思想教育,难免是空洞的说教;离开了学会表达的审美陶冶,难免是生硬的美学知识的灌输;离开了学会表达的思维训练,难免…  相似文献   

17.
伏荣超 《语文知识》2014,(12):56-59
关于“语文”有着不同的解释,无论将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还是“语言”“文化”,都离不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内的广义的“语言”。语文教育家朱绍禹说过:“语文科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语言和思维从来都是相互依存的,离开了语言,思维将陷入混乱;没有思维,语言也没有了意义。所以,语言与思维互为工具和目的。听说读写既需要语言参与,又需要思维参与,语文是语言和思维的统一体。正如乌申斯基所说:“语言并不是什么脱离思想的东西,相反的,语言乃是思想的有机的创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且从思想中不断地发展起来;所以,谁要发展学生的语言,首先应该发展他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内容是文章的血肉,那么语言就是文章的生命。语言优美的文章如行云流水,青春靓丽,充满活力。语言无味的文章,形同瘪三,味同嚼蜡。著名作家孙犁在《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一文中把文章的内容形象的比喻为一个美丽的“新娘”,而把好的语言比喻为“花轿”,美丽的姑娘总不能让她坐牛车走吧,要用花轿送出去,就得锤炼语言,“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语言,如同画家调色盘里的颜色,善于驾驭语言的人就像画家调配颜色一样,熟练的调遣语言文字,并巧妙的加以排列组合,同时注入自己的感情,用心锤锤炼出一…  相似文献   

19.
毛萍 《现代语文》2007,(2):51-51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宣示着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同等苇要,它们犹如语文教学的两翼,谁也不可缺。“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基于这一精神,作为一个与新课程改革同步的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有机地融为一体,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上大凡历史比较悠久的语言,几乎无一不包含大量的成语.成语是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与认识凝炼而成的思想结晶.它反映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是语言中的精华和最稳定、最富有活力的组成部分.汉英成语都源远流长,数量浩繁,应用广泛.有的学者把它们喻为:“食物中的维生素”;有的辞书把它们称作:“语言中的核心和精华”;有的专家甚至把它们视为“语言的生命和灵魂”.这些说法都从不同的角度阐明成语在语言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在书面语和口头表现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材料.语言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中英两国人民生活中的相似之处远大于其差异之处,两国人民经常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生活经验.因此汉语和英语相互之间有着许多共同之处.这一事实也就很自然地导致了汉英成语相互联系,两者之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其一,语义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其二,结构的稳定性;其三,语法和逻辑上的不规则性.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汉英成语在诸方面都有着许多不同之处.下面本文就从修辞手法和文化内涵两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