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琳 《新闻前哨》2012,(8):19-19
日子匆匆,半年已过。这两天,我将自己半年来所做的《快乐双休》版面做了个统计,总共42个。和许多新闻版主编的工作总量相比,这42个版面无疑是比较少的,但于我而言,制作这42个版面的过程都有如绣一幅画,而且是一个重新学绣功的过程。因此,这半年在我的工作经历中感觉过得特别快。现我将自己重新学绣功绣画的感受和心得,向各位汇报。简言之,我的感受是16个字:一心一意、两手准备、挑三拣四、四通八达。一心一意,是我接手这个工作至今的状态。坦白说,在楚天都市报,我是一个老人,但在湖北日报,我是一个新兵,《快乐双休》是改版以来全新的版块,如何找到湖北日报读者的快乐点,部门赵主任、费总等领导和同事对我进行了及时指导和帮助。《快乐双休》的定位,编委会已经要求得非常明白,影视、娱乐、旅游、  相似文献   

2.
亚马逊历险     
2004年8月到9月,作为<今晚报>的一名记者,我参加了由中国科学院和<今晚报>联合发起主办的亚马逊科学探险考察,在这一个月里,我把自己对新闻的热情转化成了面对凶险时的坦然和力量.  相似文献   

3.
学会倾听     
屈指算来,我从事新闻工作已有九年了。也记不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从周围人眼中的“小妹妹”,变成了现在小同志们口中的“宋姐”。年纪长了,热情不减,这九年来,我对于记者这份工作,从来没有厌倦过。其实在这里,我并不认为自己有多少资格去谈什么“自己的新闻体会”。因为周围有着太多优秀的新闻人。所以今天的我,愿意以一位仍然年轻的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再一次去认真地审视自己的新闻之路。平等对待每一位被采访者如果说“采访”是一种艺术,那么这种艺术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便是对待被采访者的“态度”。一个记者在采访中应该“问什么”、“怎么…  相似文献   

4.
曹仁义 《中国广播》2009,(11):51-52
1979年,时任中央电台台长的左漠野同志重提“广播要自己走路”的方针。为什么叫“重提”?因为早在1950年,中央主管新闻工作的胡乔木同志就提出“广播要学会自己走路”的指导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左漠野台长首先抓了广播记者自己采写新闻的工作,当年,中央电台的广播中就出现了“本台消息”,接着他就开始抓广播人自己写评论的事。1980年8月18日,中央电台成立了评论组。我被指定为组长,  相似文献   

5.
薛亚利 《新闻知识》2001,(12):48-48,34,47
我是1975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的。从学写第一篇新闻稿到获得100多个全国、省、市奖,并出版两部专著的成长经历,我深深体会到,一个新闻工作者只有将自己的事业同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才有可能做出一些成绩,他的付出和努力也才会得到社会的肯定和支持,成才的路子也才会越走越宽广。我的体会有以下四点。一、明确自己的发展和研究方向。方向是目标,是动力,是灯塔。一个记者要力争有较大作为,必须尽早确定自己的发展和研究方向,并制定高远的追求目标。正如我国名记者、人民日报副总编梁衡所说:"只会写几百字的‘本报讯'",…  相似文献   

6.
算上在《农村大众》报的工作经历,我做记者整整十年了。这十年,是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最快的十年,是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十年,或许也是中国传统媒体记者压力最大的十年。记得有人说,以前领导干部以能将自己的孩子送进电视台工作为荣,现在他们都把孩子送进中石化、中石油了。仔细想想,真是这么回事,很多同行都自嘲为"新闻民工",时常面临着"我的未来在哪里"的迷惘。可能是因为媒体属性的原因吧,我一直热爱着这份工作,并立志将其作为自己奋斗的事业。尽管有时也会面临  相似文献   

7.
胡小平 《新闻界》2000,(3):58-58
《新闻界》编辑部的老师来信说 ,我在1997年和1998两年有三篇新闻作品获得了四川省好新闻一等奖 ,要我写一篇文章说一说怎样才能多出精品。实在有些汗颜 ,但又盛情难却。想来想去 ,打算将自己是怎样采写这几篇新闻稿的写出来 ,再粗浅地谈一谈自己对多出精品的看法。获省好新闻一等奖的三篇作品分别是刊在《四川农村日报》上的《下岗女工张子君带出养猪专业社》、《提起红色罚款单 ,乡长 :我也怕》和《罗永光能官能民本色不变》。采写《下岗女工张子君带出养猪专业社》是1997年的夏天。最初并非去采访张子君 ,是高坪区畜牧局的同…  相似文献   

8.
何遐 《新闻世界》2009,(11):15-16
我生长在安徽省无为县的一个乡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有幸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走出乡村来到省城上大学,留在省城做自己热爱的新闻工作。 在我十几年的新闻采访生涯中。采访过许多人。这其中有一个特别的人,跟踪采访她,和她对话的大半年,不仅见证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而且让我的灵魂受到了洗礼。  相似文献   

9.
有这样一则商业寓言,两名推销员到一个偏僻的小岛上去推销皮鞋。登上小岛后他们发现,这里的居民都不穿鞋。于是,两个推销员分别给自己所属的公司发回电报。一份电话告知:“该岛无人穿鞋,我明日返回”。另一份电报却说:“情况很好,该岛无人穿鞋,我将在此大力推销”。对于同一事实,两个推销员截然相反的看法正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这则寓言对我们的启发在于,记者要善于选择新颖的角度去开掘事物的新闻价值。正如美国新闻记者罗伯特·怀特说:“任何人都能在商场里看时装,在博物馆里看历史。但是,具有创造性的开拓者却能在五金…  相似文献   

10.
张剑 《新闻前哨》2003,(11):51-52
2002年,我在报社编辑部工作6年后,来到襄樊分社工作,成为驻站记者中的一名新兵。对于一个写惯了“经济分析”、“市场观察”,跑惯了政府部门、企业和市场的青年记者来讲,一下子面对一个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起初的确感到有些无所适从。一年多来,我逐渐适应了记者站的工作,迈出了  相似文献   

11.
累并快乐着     
刘永喜 《今传媒》2007,(5):49-49
记得在毕业前的一次聚会上,当一位来自海南岛的同班同学听说我选择了新闻工作时,她竟不无幽默地说出了一句令我至今仍记忆犹新的话:"唉,祝贺你找到了一份最累的工作."当时,我对此颇觉诧异,百思不得其解,但由于年轻气盛,总觉得一切事物都很新鲜,故没有深究,而她却似笑非笑地看着我,不再言语.一晃7年过去了,这件事不幸被那位同学言中.回首自己这几年从事驻站新闻工作的实践,千言万语只可用一个字来表达:累.  相似文献   

12.
邵天红 《军事记者》2012,(10):69-69
初学新闻时,战友们都说,新闻工作是件苦差事。估计我坚持不了多长时间。我告诫自己,既然选择了。就要干出样子来。我在新闻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6年,几次面临转业,几次面对地方报社抛来的橄榄枝,我都选择了留队。这是因为我舍不得离开军事新闻岗位,舍不得脱下身上这套空军蓝。  相似文献   

13.
孙秀岭 《青年记者》2004,(10):57-57
8月11日,人民网在人民热线栏目以显篇幅登出了福建连江县委书记黄金高8月8日给人民网的一封来信——《为何防弹衣随我六年》,这条爆炸性新闻迅速被国内各大网站纷纷转载,一时间网评如潮。  相似文献   

14.
我的《“真抓”与“假抓”》一文,写作于2001年2月17日,发表于2001年4月11日的《河北日报》上。虽然自己已经给报刊写了20多年的言论和杂文,虽然此前也获过几十次这样那样的奖项,但这次能获得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对于我这样一个一直工作和生活在小县城的基层作者来说,确实是个意外的惊喜。什么叫好的言论?我曾作过这样  相似文献   

15.
从今年4月11日至4月15日,《解放军报》先后刊登了我采写的《加强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新闻观察》一组5篇系列报道,受到广泛好评。在这里,我就谈一谈自己采写这组报道的一些做法和感想。深度报道的新闻契机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是个很长的过程,也是我同步跟踪8年专题报道的一个部分;这又是一个大课题,它几乎覆盖了军队政治工作改革的各个层面。我们的新闻要关注这个领域的建设发展进程,非常需要深度报道,以探讨、回答部队在这一进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可这个课题走到今天要做深,从哪下手呢?如果没有新闻契机,洋洋洒洒写一篇或数篇稿件,深也…  相似文献   

16.
陈曦 《中国记者》2018,(2):91-91
2017年8月1日,我带着一身尘土,从内蒙古朱日和训练基地回到北京。下车瞬间,我抬头望着高楼,突然无比怀念在朱目和的17天。这17天对我是一次洗礼。  相似文献   

17.
赵凡 《新闻记者》2003,(7):17-17
这显然是一次让我非常难忘的采访经历。 2002年8月的一天,完全偶然的场合,我得知在美国科研机构供职的中国地质科学家丁抗回北京作了关于海底热液与生命现象的学术报告,他此行是来接受中国地质科学院特聘研究员的。当时,我的第一个直觉是:这是一个难得的采访选题,不能错过。然而时间却很紧张,因为第二天,他就要赴贵州,然后直接飞回美国。  相似文献   

18.
时间过得很快,像是放电影,我做记者已两年有余。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了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在新员工的入职大会上,前社长范以锦说,“马小六的学校并不怎么出名,但我们还是录取了他。“这句话让我感动了许久。我也一直在激励自己:不管发生了什么,都要本本分分地做人,踏实勤快地干好工作,还报社一个信任我的理由。  相似文献   

19.
去年一年我们收到不少政治工作方面的稿件,由于各种原因被我们“卡”了下来。我想对此类稿件作一些分析,既是业务研究,也是给有关作一个“交待”。不一定准确、正确,交流交流自己的看法吧!  相似文献   

20.
冯越 《新闻知识》2000,(4):15-16
冯越1949年生,广东省阳江市人,1982年毕业于鞍山钢铁学院物理专业。1982年夏天到大连日报社工作。1993年被评为主任编辑职称。1988年获全国好新闻奖(言论《一个人真能承包一百个厂吗?》,二等奖);1998年获中国新闻奖(言论《另一种溃堤》,二等奖)。 当我得知,我写的言论《另一种溃堤》获得1998年度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之后,不由得回想起那场亲身经历的抗洪斗争,回想起在抗洪前线度过的日日夜夜。自己得以参加这场永垂史册的伟大斗争,感到特别荣幸,而这篇作品则是面对滔滔洪水追根求索的思想结晶。 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