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突厥语大词典>为十一世纪的著名维吾尔学者麻赫默德·喀什噶里所著.这是一部反映中世纪新疆及中亚、西亚地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也蕴藏有非常丰富的医学方面的史料.本文即是对这部分史料的整理及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2.
拙著《古典戏曲外来语考释词典》由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已经四年过去了。四年来得见民族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由麻赫默德·喀什噶黑编纂的《突厥语大词典》汉文本,其中收录了很多跟中国古典戏曲中有关的突厥语,可补拙著前书的不足;又年来个人钻研也偶有一、二所得,而《古典戏曲外来语考释词典》修订本一时尚难实现,因草成《古典戏曲外来语考释词典补正》,权当前书的续篇,以就教于有道及读者。  相似文献   

3.
11世纪"突厥语诸的百科全书"《突厥语大词典》是维吾尔族的最宝贵经典书之一。《突厥语大词典》的作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的全名是麻赫穆德·本·侯赛音·本·穆罕默德·喀什噶里,  相似文献   

4.
《突厥语词典》是我国伟大学者马合木德.喀什噶里于11世纪70年代编撰的一部巨著,它不是一般的突厥语与阿拉伯语对照词典,而是一部包括语言、文学、历史、民族、地理、文化、政治、军事、天文、历法等方面知识的百科全书.1981—1984年,我国维吾尔文三卷本出版,汉文版也即将出版.  相似文献   

5.
关于喀什地区民族中小学教育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喀什地区位于祖国西部边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东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南部与苏联、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四国接壤。喀什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古丝绸道上的一颗明珠,是国家规定的62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上,这里曾造就出象穆罕默德·喀什噶里、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等许多民族的伟人和学者。今天,这里仍然是南疆的政治、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6.
《突厥语大辞典》是我国十一世纪维吾尔族著名学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于公元1072—1074年编纂的。这部辞书为研究突厥语言、历史、地理、民间文学等方面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为了纪念这部“辞典”成书九一○周年,我们特组织了下面几篇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喀什噶尔是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以其灿烂的文化让我们的故土为世人所知的吉祥之地。自古以来,这块土地上创造了许许多多珍贵的文化,为我国多民族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在历史上培育了诸如马赫穆德·喀什噶里、优素福·哈斯·哈吉甫这样著名的学者,吸引和汇聚了许许多多专心致志于科学的人士。本文为纪念马赫穆德·喀什噶里诞生1000周年就马赫穆德·喀什噶里及其名著《突厥语大词典》的研究情况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的全球化是"世界历史"的新阶段,这一新的世界历史阶段切实地呼唤着一种新的"世界哲学"。新时代里的世界哲学不否定哲学的民族性,但的确又有不同于国别史和区域史时代的各民族哲学的问题意识,如世界一体化趋势下的伦理共识、科技伦理与环境伦理等问题。新的世界历史时代里也应当有与之相适应的"哲学"观,作为古希腊地方知识的"哲学"进入世界历史之后,在内涵与外延两方面都将发生变化。具有诗性特质的中国哲学将改变自柏拉图以来直至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的主流观念哲学传统,从而拓展人们对"哲学"知识谱系的看法。在新的世界历史阶段里,我们一方面要不断地探索"世界哲学"的新形态,另一方面又要韧性地追求哲学的中国性。  相似文献   

9.
11世纪“突厥语诸的百科全书”《突厥语大词典》是维吾尔族的最宝贵经典书之一。《突厥语大词典》的作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的全名是麻赫穆德·本·侯赛音·本·穆罕默德·喀什噶里,按维吾尔族的习俗,本名的后面加缀的就是他的祖父名和父名,这就向世人公布了他的身份,他是喀喇汗王朝11世纪中期侯赛音汗的儿子,穆罕默德汗的孙子。  相似文献   

10.
一、英汉文化差异与英汉语言文化属性从语言哲学角度看,中国语言哲学观是治世的,旨在通过治世达到"天人合一、言行合一"。西方哲学和语言观是创世的,语言是延伸自我、改造他人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马赫穆德·喀什噶里的《突厥语大词典》不仅记载了突厥诸语言的特点,而且在医学、天文学、史学、农学、园艺、生物学和化学等领域均有科学论述。本文讨论《突厥语大词典》中的化学概念,记载的香料、化妆品、回鹘人的发酵技术,饮食文化、药学等知识。  相似文献   

12.
新疆的古墓     
古墓就是古代人的墓葬,也是古人留下来的重要的文化遗迹。发掘古墓,对研究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和历史具有重大的意义。新疆境内有许多著名的古墓。如乌孙古墓,香妃墓,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墓。在且末扎滚鲁克古墓发掘出的“竖箜篌”填补了  相似文献   

13.
西方"批判的历史哲学"在晚近曾经经历了一个所谓的"语言学转向",语言问题在史学思想中的基础地位越来越受到关注.实际上,中国传统史学的语言观念有很多独特的地方,章学诚的"言意"观就十分有代表性.但这个十分重要的话题,就笔者阅读所见,除山口久和、王晴佳等人有所涉及外,似乎再没有其他人谈到过这个问题.以至看到山口那句话:"对于迄今为止的章学诚研究为什么对实斋如此显著的语言观等闲视之,笔者感到十分不解",觉得颇使章学诚母国的学术从业者汗颜.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近代两位重要文学代表人物──龚自珍和梁启超文学观念的比较分析,勾勒出近代文学观念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指出近代文学观念与古代文学观念相比较而言,有了一些新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具体体现在龚自珍、梁启超这两个人物的文学的对象观、价值观、创作观和文体观上。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德”是一个贯通天人,涵盖哲学本体论、伦理观和社会政治理论等各个领域和层面的复杂观念。黄宗羲是17世纪中国早期思想启蒙道路的探索者,他把“一本万殊”的哲学思维理路运用于其对“德”观念的探讨中,建立了包含哲学本体论之德、道德修养论之德到政治之德等不同层面的德论。其德论在继承传统中进行理论突破和思想启蒙,体现了明清之际时代精神的召唤。  相似文献   

16.
牟宗三的历史哲学带有浓重的黑格尔色彩,继承了黑格尔"精神辩证法"及历史进步的基本观念,但对黑氏所谓支配和推动世界历史进程的"精神"进行了儒家式的改造,突出了"精神"的道德义涵。因而黑格尔式的"进步目的论"与儒家传统的"德性目的论"被牟氏整合在一起,成为一种"道德—历史目的论",体现出鲜明的现代性特征。在牟宗三看来,在道德的推动下,民族历史之目的指向民族国家的建立,世界历史之目的指向"天下大同"或者说"世界大同",这种"大同"观代表了儒家传统面向现代性转化的一个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17.
征稿简则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双月刊)系喀什师范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已加入"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一数字化期刊群"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学术期刊数据库,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一数字化期刊群"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全文收录;主要刊登政治、经济、法律、哲学、历史、宗教、文学、语言、艺术,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体育、技术学科和教育学科等领域有新意、有理论深度的学术研究论文。  相似文献   

18.
《集宁师专学报》2014,(1):58-61
加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运用哲学诠释学观点对语言中存在与表现的问题作了详尽的阐释,基于对工具主义语言理论和符号论语言观的批判,他认为语言内在于思想和存在是在不断的历史流传中表现自身的,语言和存在是统一的。对历史流传物的解释,必然地要借助于语言,只有在语言中流传物的存在才能不断地表现出来,表现自身是存在的本性。加达默尔这一观点在柏拉图关于"美的理念"和"善的理念"论述中找到了答案,从而避免陷入到对文本解释的历史性和多样性的泥淖中。  相似文献   

19.
1917年前后,胡适提出了文学革命首先要解放语言工具的"工具论"观点,这种观点与现代语言哲学("语言学转向")高度吻合,但在事实上它与西方思潮没有任何现实瓜葛,二者是不约而同发生的两个平行事件。胡适文学改良之工具本体观,一是得之于其"历史观察",二是来自实用主义哲学的文学运用。正如西方语言转向思潮引起人文社会科学一系列根本变革一样,胡适工具变革优先观点,也促使中国文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成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批判传统形而上学,认为传统哲学没有能理解存在,把存在者当作了存在,因而提出了他的现代存在论;海德格尔还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语言观,以及分析哲学的语言观,认为它们都把语言当作了一种交流思想的工具,而他则把语言与存在联系起来,提出"语言是存在之家",并把这种与存在相关的语言称作为"本质的语言";而诗与思的语言就是这样的显示存在的"本质的语言",因为诗歌给存在以命名,因而它是"存在之家",伽达默尔则进一步把它称作为"世界的窗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