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1 毫秒
1.
1.逆反思想 对于一些直接从正面不好说明的问题,我们可考虑从结论的反面入手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2.
<正>在解题时,我们经常遇到一些若从正面直接求解则比较复杂、困难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否定(反面)则比较容易解决,这个否定的否定(反面的反面)恰是原题的答案.这种  相似文献   

3.
根据辨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观点,任何事物都含有正面和反面两种情况,所以解决问题时往往可以分别从问题的正面和反面去探索研究问题的本质含义,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而简便的方法。从问题的正面入手,根据条件和要求,直接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为直接法;从问题的反面入手,求出与正面情况相反的答案,从而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称为间接法。这两种方法是解决世界一切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解决数学题目的基本方法,尤其在解决排列组合应用题方面更是如此。本文目的就在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粗浅地谈一下这两种方法在排列组合应用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以退为进”解题策略是运用联系转化的思想,将问题按适当方向后撤,然后理清数量关系,悟出解题方法,最后以退求进使问题顺利获解。一、从正面退到反面有些数学问题直接从正面进攻难以突破,这时我们要先后撤一步,通过逆向探索,先解决反面问题,然后以退求进,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例1如图1,已知长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三角形AFB的面积是5平方厘米,三角形ACE的面积是6平方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FA BC EDS2=6S1=5图1分析与解:阴影部分(三角形)的底和高都是未知的,直接去求它的面积有一定的困难。我们不妨从反面入手,先求…  相似文献   

5.
以抛硬币实验为例,教学中往往有两种处理方式:第一种是先得出正面或反面朝上的概率是1/2,然后让学生通过多次抛硬币去验证这个结果。第二种是先让学生多次抛硬币,计算出现正面或反面朝上次数与总次数的比率——频率,然后用频率估计一下出现正面或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这个可能性接近1/2的话,就推断这个硬币大概是均匀的。  相似文献   

6.
论间接描写     
一描写是文学作品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从描写的角度分,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直接描写又叫正面描写,是指对在场的人或事物作直接的正面的描摹和刻划。间接描写则是指对周围的人或事物进行描绘,以此来表现所要写的对象,因此它又叫侧面描写。清朝文学家刘熙载说:“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知睹影知竿乃妙。”所谓“睹影知竿”就是从事物的“反面”、“对面”、“旁面”来曲照出事物  相似文献   

7.
<正>写议论文需要丰富的材料做论据,从论据的性质看,可分为正面论据和反面论据两类,正面论据所运用的材料从正面切入表现主题,多个论据往往各自表现同一主题的不同方面,互相支撑,互为补充;反面论据所运用的材料从反面切入,以"证否"的方式凸显主题,进行论证。作文时,恰当运用正面论据和反面论据,能够增强论证力度,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一、正向叠加组织正面论据时,不能简单罗列材料,而应找  相似文献   

8.
在解题过程中,人们习惯于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去进行探讨,形成某种思维定势,而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很多问题从正面去直接探求,常常一筹莫展.若改变一下思维的角度,避开正面强攻,从问题的反面进行逆向思考,又常能找到解  相似文献   

9.
有的数学问题,从正面去解决时难以入手,可转向从反面去解决,这种解题的转化策略常被称为“正难则反”。现举例如下。例1计算1-1/10-1/100-1/1000-…- 解这类逐项相减题,对电脑来说是毫不困难的,然而人的脑子却经受不起如此十次的折腾。但如果我们想到减的反面加,化十次相减为先求减数之和  相似文献   

10.
<正>某些与补集有关的数学问题,当从正面求解比较棘手时,可运用逆向思维,从其反面入手分析,即采用"正难则反"的策略,利用"补集思想"使问题易于解决.即已知全集U,求子集A,若直接求A困难,可先求出  相似文献   

11.
在解答问题的时候,有的问题可以从正面思考,有的问题可以从反面思考,还有的问题既可以从正面思考,又可以从反面思考,这样不仅思路更宽,解题方法也会更灵活。我们一起来看下面这道题:  相似文献   

12.
概率是高中数学新增内容,是排列组合知识的进一步应用,有一定难度,因而计算概率时容易出错,请看以下例子. 例1 先后抛掷2枚均匀的硬币,出现"1枚正面,1枚反面"的概率是多少? 解 基本事件的总数为3,故"1枚正面,1枚反面"的概率是1/3.  相似文献   

13.
有一些数学问题,直接正面求解,难度很大.如果从求解目标的反向(或异向)入手,表面上似是解决目标之反面,实质上是解决了目标本身,这是一种巧妙的解题策略,可谓“声东击西”.  相似文献   

14.
为了说明某一结论是正确的,不从正面直接说明,而是通过证明它的反面是错误的,从而判定它本身是正确的方法,叫“反证法”。对于某些从正面难以解答的数学题,采用反证法常常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议论文论据的分析,也要讲究方法和技巧。同样的论据,分析方法不同,说理效果也会有差异。在一般论述中,正面事例往往从正面进行阐述,反面事例往往从反面进行剖析。如果正面事例从反面进行假设,追根溯源;反面事例从正面寻找原因,比较分析,往往能够使论述更加透彻、  相似文献   

16.
教师在潜心设计问题的时候,必须考虑到或正面发问,或反面发问的不同形式。所谓“正问”,就是教师根据课文内容,从正面提出问题,让学生“顺藤摸瓜”,按文究道。如教《草原》一文时,可从文章的前后两个部分提出问题:从哪些地方可  相似文献   

17.
有一些数学问题,直接正面求解,难度很大.如果从求解目标的反向(或异向)人手,表面上似是解决目标之反面,实质上是解决了目标本身,这是一种巧妙的解题策略,可谓“声东击西”.  相似文献   

18.
"正难则反"是处理数学问题中的一种重要策略.即正面处理问题情况较多或复杂时,往往考虑问题的反面,可"柳暗花明".特别是解决排列与组合及概率问题时,效果更明显.下面  相似文献   

19.
读书     
读书最好的方法是既读正面的,也读反面的。只有如此才会明白,正面的东西未必正,反面的东西未必反。  相似文献   

20.
赵春祥 《中学理科》2000,(11):20-21
有些数学问题,若直接从正面解决,或解题思路不明朗。或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若用补集思想考虑其对立面。即从问题结论的反面去思考和探索,就容易得到正面结论.补集思想在解题中的常见形式有两种,一是补集法,二是反证法.这种思想方法用得巧妙,可以收到化繁为简、开拓解题思路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