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韩非是先秦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法家的集大成者。新课标教材特别提到他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但对法、术、势的概念及三者的关系并未展开论述。一般认为,韩非政治思想的核心是“法”。他构建了一套以“法”为中心,“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笔者通过研读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及相关论著,认为“势”才是韩非政治思想的核心。以  相似文献   

2.
《韩非子》不仅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理论,还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法"思想。这种"道法"思想作为《韩非子》的重要哲学基础,构成了其法治体系重要的理论生长点,也体现了战国中后期以来道法结合的理论发展趋势。文章围绕《韩非子》"道法"思想的基本内容,尤其是"道"、"法"之间的本质关系展开论述,并对其"道法"思想与稷下黄老学派、《荀子》哲学的内在联系进行具体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建构了以法为核心、以法术势为基本逻辑框架的法治思想。其法治思想是围绕"道"而进行的。韩非有关"道"的论述与他的法治、术治、势治思想都有着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4.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建构了以法为核心、以法术势为基本逻辑框架的法治思想.其法治思想是围绕"道"而进行的.韩非有关"道"的论述与他的法治、术治、势治思想都有着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5.
韩非子一般被视为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集法、术、势为一身的集大成者。本文无意对韩非思想作全面的评述,仅就一端的考察认为:如果说韩非子自立一套体系,融三家为一,那他应该创造了不同于前三者的东西。事实上,韩非子到秦后,秦国已经非常昌盛,他的贡献是为秦国君主提供了一个统治术而已。正是这个起实际作用并影响历史的统治术让韩非子得名,也是韩非子思想当中极端具有破坏性之所在。他至少有两大过失:一是轻率吸收权术思想,抛弃了法家客观主义精神;二是延续法家极端的做法,进一步毁弃了三代文化传统.造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文化荒漠,他极端的实用作风在今天仍然有触目惊心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韩非的政治学说是法、术、势三者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历来研究先秦诸子的评论家,谈起韩非,多以其“法治”为讨论主题;这对探讨韩非的政治思想,自然是有益的.不过,研究韩非,更应发掘他“法治”思想的发端和归旨.我认为,这个发端和归旨就是“势治”.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一抛砖之举,并冀就教于学术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7.
《鹖冠子》的黄老政治学说,实是一个“法”、“术”、“势”、“时”兼容并蓄的理论体系。它推崇法治,认为应当集权中央,这表明了其时代的进步性;它讲究道术,发展了道家“君人南面”和“治官理民”之术;它强调“时”的思想,使其黄老学说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它推崇“势”,但更多的融入了为政与民的思想,而非法家提倡的“刻薄寡恩、冷酷威严”之势。可以说:《鹖冠子》一书的出现标志着战国以来黄老政治理论的成熟。  相似文献   

8.
阳儒阴法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统治的共同特征,而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的核心在于“抱法、处势、用术”,一直毁誉参半的法家思想历经时间洗礼,留给今天中国的依然颇多启示.  相似文献   

9.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儒、道、墨、法各领风骚。韩非子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创立的法、术、势三者结合的法治思想为秦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文章将从三者的内涵入手来分析三者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0.
赵萍 《唐山学院学报》2011,24(5):47-49,102
从法、势、术的角度阐释《韩非子》的赏赐思想,指出《韩非子》中的赏赐思想与其罚的思想一样十分丰富,且达到法、势、术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1.
韩非的德法观是建立在"人皆挟自为心"的人性论之上的,他对儒家的道德仁义和"德治"思想的批判、对道德概念的法家式改造,并不是为了否定道德自身,而是希望通过法治实现理想的道德境界。韩非德法观发展的结果是以法为主、法术势相结合的统治理念的提出,其"德""法"观对后来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并对当代中国治国方略的抉择多有鉴借。  相似文献   

12.
"道"是韩非治国思想中一个带有核心性的理念,在他的治国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韩非所说的"道"取自老子的"道"而又不同于老子的"道"。老子的道有多层含义,而韩非则把道解释为自然世界运动发展的必然即规律。以此为基础,韩非把道引入人类社会国家治理的图式中,不仅把法理解为治理国家的道,而且还把治臣之术升华为道的高度。认识韩非关于道的理念,对于认识韩非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韩非是继吴起、商鞅、申不害等战国后期法家最重要的思想家,他对以往的法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和扬弃,从而将法家思想的理论水平推进到了新的高度,被后世学者看作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的思想内容丰富,文章主要讨论其君臣观,并从中探讨《韩非子》中所反映出的韩非的治吏思想。  相似文献   

14.
春秋初年的管仲佐齐桓公尊王攘夷之功为历代美谈,但对其治国思想中的法治部分作出系统评价的却是几百年后战国末期的韩非。集法家大成的韩非肯定了管仲在齐国实行的变法改革,并认为变法改革是齐国成功的关键。他对管仲思想中的“刑罚”“因能而受禄,录功而与官”的法术思想表示赞同,并对其思想中不成熟的方面作出批评。  相似文献   

15.
"道"是韩非治国思想中一个带有核心性的理念,在他的治国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韩非所说的"道"取自老子的"道"而又不同于老子的"道"。老子的道有多层含义,而韩非则把道解释为自然世界运动发展的必然即规律。以此为基础,韩非把道引入人类社会国家治理的图式中,不仅把法理解为治理国家的道,而且还把治臣之术升华为道的高度。认识韩非关于道的理念,对于认识韩非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韩非师从荀卿考论——兼及荀、韩思想之"异"与"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非师从荀卿的经历是其生平事迹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根据《史记》之《老子韩非列传》和《李斯列传》,以及《荀子》《韩非子》等材料,对韩非早年求学荀卿的经历作了考论:时间在前255至前247(荀卿重返楚任兰陵令)年间,地点即在楚之兰陵;其所学内容更多是有关“帝王之术”的内容。荀子的儒家学说对韩非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二者思想在这一点上又体现出了内在的一致性。在目前研究者更多看到荀、韩思想之不同、更多强调二者的对立性时,这种一致性更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17.
韩非的"道"在老子的"道"的基础上,降低了两个层面,使老子的"道"的"博大"、"玄远"、"形上"、"神秘"等色彩统统退去了。韩非就是这样改造降格,将老子的"道"纳入了自己的政治哲学,并为其服务。  相似文献   

18.
论韩非之死     
韩非的法治思想尤其是加强君权的理论为秦王所激赏,但遗憾的是落得一个可悲的结局——以自杀结束生命。这一结局是法家内部派别之争.现实政治生活中权利之争,以及知识分子与统治之间矛盾的综合作用的结果。韩子之死,值得治史反思。  相似文献   

19.
韩非、法家的思想与道家之间的关系,历来受到学人的关注。本文的观点是:韩非及法家思想以道家学说为源流,这除了道家的“无为”适宜于宗法制集权统治外,更在于“道”等概念满足了法、国家权力运作等的形式普遍性需求。  相似文献   

20.
面对争利为主、吞并天下的战国时代,韩非子采取现实主义态度,认为国家的当务之急是如何迅速强大并取得战争的胜利。于是在相对实用主义价值观的推动下,韩非子提出了具有准军国主义色彩的富国强兵方案。这套方案貌似粗俗与极端,但韩非子的“道理论”为这套方案提供了深刻的根据,从而使得韩非子思想与策略体系显示出较大合理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