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加强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在理工科院校中,"两课"是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传统文化融入"两课"教学中可以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2.
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而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培养综合高素质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应充分调动教育教学各环节的各项教育因素,从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开展。  相似文献   

3.
目前,高校对理工科大学生重视传授专业知识与培养专业技能,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导致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偏低。这不仅影响他们专业技能的发挥,更影响他们分析并找出制约人文素质提高的问题所在。文章提出从联系社会现实、更新教育理念、人文与专业并重、加强教师队伍与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加强与改进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4.
我国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不够高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文章从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重点分析图书馆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优势和作用,并提出相关的措施和建议,旨在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使理工科大学生全面而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人文素质培养是关系到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理工科专业,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人文情怀的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培养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同时也是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加强和改进理工科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争取早日为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6.
人文素质是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更多是倾向于社会人的基本素质的培养。然而随着中国现代化步伐的突飞猛进,一些院校为了追求卓越的学术成就和轰动的市场名利,淡化了人文素质教育,以至于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令人堪忧,很多问题和缺憾渐渐凸显出来。然而在美国工科院校的课程设置调研中却发现:人文素质类课程占比较高,形式多样,几乎与专业课持平。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本文采取调查研究、数据分析、文献解读和梳理等研究方法,对中美两国的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比对,互相取长补短,以期推进我国理工科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总体良好:绝大多数学生对人文素质、人文学科重要性的认识基本到位,对与人文素质有关的诸现象的看法总体是好的,对人存在的价值的认识是正确的。但也应看到,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当前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和特点,必须创新教育方法,拓宽教育渠道,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人文素质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缺失,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正受到广泛担忧.本文试图从人文素质缺失现状分析加强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及拓展途径.  相似文献   

9.
人文素质主要是指与道德修养、个性品格、理想追求、人际关系等方面密切相关的为人处世的特质.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将人类优秀文化的成果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 笔者于2011年对在校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共发放《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6份,实际有效问卷286份,被调查对象中,男生占72%,女生占18%.问卷主要从文史知识、艺术知识与素养、价值观、诚信意识、自我满意度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还对一部分学校对学生作了随机提问.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人文素质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分析理工类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不足,提出理工类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应着重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钻研精神和动手能力,建构"文理比例适当"的课程体系,将人文素质教育常态化;以"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的人文系列讲座"为辅助载体,创新理工科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途径;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着力培育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强烈关注,大学理工科专业的人文素质教育,目前以"两课"教学为主要手段,而通过与学生关系更加密切的理工科专业老师来完成的人文素质教育相对较少,这个问题也未能引起各方面足够重视。因此,强化大学理工科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让他们以广博的知识理念、圆融的表达沟通能力、优雅的仪表风度、卓越的人格修养去感染熏陶学生,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2.
分析理工类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不足,提出理工类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应着重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钻研精神和动手能力,建构“文理比例适当”的课程体系,将人文素质教育常态化;以“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的人文系列讲座”为辅助载体,创新理工科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途径;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着力培育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文学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最好教材。通过对中国古典文学知识的学习,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既有助于他们汲取道德力量,塑造健康人格;又是时代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科学设课、强化影响、广泛涉猎、实践应用”的过程提升理工科大学生人文修养,使他们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具备走向社会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对12所理工科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剖析了理工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深化理工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陈立根 《考试周刊》2010,(43):196-197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基础性教育.它对于理工科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现、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也起着关键性作用。虽然近年来理工科院校已逐步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知识缺乏、人文精神缺失。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新时期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之真正“精神成人”。  相似文献   

16.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知识经济对理工类院校的时代要求,理工类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是相互统一的,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理工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人文素质教育是理工类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专业教育的价值导向。要加强专业教育和人文学科教育的结合,就必须从根本上形成独具风格和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塑造富于批判、富于创新、追求人文情怀的理工高校的人文精神、创造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根本的校园文化、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加强理工科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以及重视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7.
理工科院校应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阐述了切实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最后探讨了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要求和二十一世纪对复合型人才的呼唤,自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高等教育文理学科的相互渗透与结合,就已引起众多国家高教界的重视,工程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二十一世纪世界理工科院校高教改革的潮流之一。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本文对国外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与我国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比较,以推动我国理工科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9.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对江苏工业学院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抽样调查来看,由于专业教育的偏向,使得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普遍偏低,这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作用,使得他们在文化素养、思想道德修养、创新能力、综合适应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略逊一筹.因此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可以试着从理工科学生的培养模式、考核方式及教师队伍建设、政策鼓励等方面做出一定的改进,以提高理工科大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兴趣和机会,以保障人文素质教育在理工科学生中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20.
当前,全面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涉及到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在普教领域,素质教育正在取代传统的应试教育。在高教领域,正在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文理分家、理工脱节的“偏才”培养模式。在理工科院校如何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特别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1 加强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人文素质,主要是指与人的主体精神状态有直接联系的那些素质的总和。这种素质又通过人的思想品德、人格修养、理想追求、文化修养、情操情趣、心理性格等精神风貌表现出来。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