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煮酒论诗有人说:一百个人读《红楼梦》,就能读出一百部《红楼梦》。一点也不错,因为每个人解读的角度都不同。选择从哪个角度去读并没有高下之分,有高下之分的是从自己的视角中看到了多少东西。读诗更是如此,千古流传的名篇中,有人读到了诗情,有人读到了人生,有人找到了文字趣味,有人想到了写作的原理。这一期,让我们来看看两位作者从古诗中不同的领悟。  相似文献   

2.
“皲裂”读jūn liè毫无疑义,不会有人反对,但“龟裂”读“guī liè”恐怕就有人反对了,因为很多字典词书上都写着“龟裂”的“龟”通’皲”、“龟裂”亦读“皲裂”。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读了少数处在半文盲地位的人,大约会按词书要求去读“jūn liè,我们也是不出反面意见,但是,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多  相似文献   

3.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高中生当然应该读读《红楼梦》,把《红楼梦》列为语文课程内容也是理所当然。可是,《红楼梦》确实不好读,怎样在高中语文课上组织引导学生去读,也确实需要费一些心思。  相似文献   

4.
读“书”     
“书”是永远也读不完的,这就需要我们去读,去读那生活中的“书”,去读那人生的“书”。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在读书中,你会为书中主人公的各种遭遇而担心,会为《悲惨世界》中主人公冉阿让的最终悲剧而流下眼泪,尽管你一再提醒自己那只是小说,并不真实;你也许会为《绿野仙踪》里主人公多萝茨结识新朋友稻草人、铁皮人和胆小的狮子,并结束流浪生活而感到高兴,并发誓要与他们结为  相似文献   

5.
陈晖  风子 《少年读者》2008,(6):17-17
读书是快乐的。书像糖果一样,酸酸的,甜甜的,含在嘴里,慢慢地你就会品出快乐,品出悲伤,品出人间百味……  相似文献   

6.
读出味道来     
古人读书,有“三味”之说:“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其意是说,读经典著作,有如吃主面主食;读文史书籍,有如吃荤素菜肴;读一般普及知识,有如吃酱醋佐料。我想,鲁迅先生听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三味”也一定是取意于此。其实,人生大书本,书本大人生,人生既然百味,读书又何止三味呢?做任何事情,你只有感觉它有味道,才会产生兴趣。比如喝茶,你品出了茶的清香,才有兴趣去喝它;比如看画,你悟出了画的神韵,才有兴趣去看它;比如听曲,你融进了美的旋律,才有兴趣去听它;比如登山,你只有情满于山,才有兴趣去登它;…  相似文献   

7.
我喜欢读散文,但未必喜欢读《榆林的城墙》(以下简称《榆》文)这类的散文,然而,周佩红的《砖石·信号·流动的风》,却让我品出了《榆》文的韵味。读多了《教学参考书》上的文章,会觉得周文不合规矩,不合“一主题、二分段、三写作特点”之类的模式。读多了“教参”,会让人陷入思维的误区:总以线形思维去理解、剖析文学作品,导致语文教师的职业病——会“掰洋葱”,不会“含话梅”,品不得真谛不算,还使我们的学生思维变得迟钝起来,周文则不然。  相似文献   

8.
[荐读人语] 相信大多数人对张海迪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但我们所知道的只是她身残志不残的事迹,很少有人去认真关注过她的书。张海迪在《绝顶》这部书的前言中说,“我想这将是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了”,太多的病痛折磨着她,对未来,她有时也会茫然甚至恐  相似文献   

9.
<正>最近一直在阅读《蒋勋说红楼梦》这套书,跟随台湾学者蒋勋逐回去解读《红楼梦》,让我对这部伟大著作有了更深的理解。《红楼梦》之所以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是因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的人读它,都可以从中找到共鸣和值得研究的点。《红楼梦》中对建筑、服饰、饮食、医药等细致深入的描写,引得无数专业人士去考证研究。我边读边想,作为一名教师,可以从这部书中领悟到什么,借鉴到什么?细细思考,启发还  相似文献   

10.
吴泓 《语文学习》2021,(1):29-35
红学家、北京大学张庆善教授说过这样一段话:“《红楼梦》是我们这一辈子一定要读一读的书,或者说我们一辈子如果没有读《红楼梦》,如果不认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红楼梦》中的人物,如果不走进《红楼梦》的艺术世界,那将是人生的一大遗憾!”[1]如今,《红楼梦》作为“整本书阅读”单元选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那么,怎样才能找到一把钥匙去打开这巍峨的“红楼之门”呢?  相似文献   

11.
逄敏 《山东教育》2020,(10):39-39
《红楼梦》作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文学地位举足轻重。我从2017年开设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鹏鹏哥哥读红楼”,从连环画入手,尝试着带领学生阅读《红楼梦》。几年下来,学生的阅读兴趣非常浓厚,出现了一批小“红楼迷”。在阅读推进的过程中,有时我也会思考:小学生阅读《红楼梦》到底会有哪些收获呢?深入了解后,我发现随着阅读的进展,学生们更多的还是对小说情节感兴趣。如果只是这样,那阅读经典名著和读其他的书,甚至看一部电影还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红楼梦》这种古典名著在“育人”上的优势该如何体现呢?  相似文献   

12.
红楼细节     
有些人判断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的好坏,会用一个词---“经读”,这意思就是,被读上十遍二十遍还让人觉得好的,方为真正的好文字。用这个标准,《红楼梦》(前八十回)毫无疑问是真正的绝好文字,因为它不仅经得起读者读上十遍二十遍,还经得起一些著名作家终身的专业研究---几乎没有哪个著名作家没研读过《红楼梦》的,很多作家对《红楼梦》烂熟于心:茅盾对于《红楼梦》倒背如流,随便从哪一页都能背起;张爱玲一生都将《红楼梦》放置在床头,空了就拿出来读一读。
  可惜,普通读者离著名作家很远,中学生读者距离更大---《红楼梦》到底是本需要阅历去理解的书,没有这个阅历,要进入它很难。多年前听人说“没读过《红楼梦》的人,不算真正的中国人”,我心中大不以为然。也曾试图翻看,但每次都觉得干枯焦躁难忍,翻几页就扔下。成年后,看了一些解读红楼的书籍,倒是人情丰溢妙趣横生,于是开始原著的阅读,一遍又一遍,终为自己当年的轻狂而羞惭---遗憾啊,我的少年生活,竟然没有这本书的参与。  相似文献   

13.
不唱反调     
同样一件事 ,不同的人 ,会有不同的看法 ,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同是一部电影《泰坦尼克号》,有人为之倾倒 ,百看不厌 ,也有人嗤之以鼻 ,不屑一顾。小说《红楼梦》问世 ,褒之者赞之为千古绝唱 ,贬之者诉之为诲淫诲盗 ,就如鲁迅先生所说“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 ,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 :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不同的理念产生不同的观点 ,不同的观点导致争辩 ,本是很正常的事 ,可是有些青少年朋友 ,本无所谓自己的观点 ,经常要和别人发生争论 ,只是养…  相似文献   

14.
曹雪芹曾假“石兄”之口表露过他对当时流行的才子佳人小说的厌弃,语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文曰: “至于才子佳人等书,则又开口‘文君’,满篇‘子建’,千部一腔,千人一面,且终不能不涉淫滥。在作者不过要写出自己的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捏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添一小人个拨乱其间,如戏中小丑一般。” 能如此一语破的地指出这类小说的通病,足见曹雪芹艺术见解的不同凡俗,同时也让我们领悟到,《红楼梦》惊人的艺术成就的取得也是与作者这远远高出时人一筹的艺术识力分不开的。今天我们读了《红楼梦》再去读这类小说,如果不是出自特殊的用意,真是令人昏昏欲睡了! 我们都很鄙薄“八股文”,但是六七十岁以下的人见过八股文的就绝少了,那鄙薄多是口耳相传的。于一般人来说,如此倒也无妨,但涉猎“古文”的人却仍以见识一二解剖一二为佳。近年来也偶见有剖析“八股文”的文章,不过似乎目的不全在“批判”,颇有让人一见其行文的某些功力的意图,那是对当前文风中的某些浅薄之处而  相似文献   

15.
江顺诒的小说评论《读〈红楼梦〉杂记》在红学研究史上颇具影响,许多观点很有新意和深意,为历代学者们所重视。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红楼梦》,悟书也”;二、“所谓宝玉者,即顽石”,《红楼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三、“为古今人才痛苦不已”,江氏对红楼人物多有自己的独到的评论。  相似文献   

16.
书是人写的。作者有“性别”,作品也一定有“性别”。《红楼梦》因为展示了“大观园”的女儿世界,让人怀疑曹雪芹的“男性精神”。我却坚信:《红楼梦》的艺术视角是充分男性化的。石头是人,是心,是性,是折射“男性精神”的艺术隐喻。《红楼梦》留下的,仅仅是没有男性偏见的对女性美的发现  相似文献   

17.
焦平 《语文知识》2014,(10):69-71
在指导学生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我采用了“以写促读”的方式来完成。这个“写作”过程,其实也是将归纳、领悟的《红楼梦》“阅读成果”转化为学生理解与表达的过程,最后用语言文字呈现出来。这样不仅强化了对《红楼梦》语言与思维的训练,也深化了对《红楼梦》内容的理解。我长期坚持用“以读促写”的方式引领《红楼梦》阅读,实现了有序、自主地建构《红楼梦》人物体系与情节体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2008,(10):54-55
问: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25课《古诗两首》)中“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有人主张读shuāi,也有人主张读cuī,说这样读才押韵。到底应当怎么读?  相似文献   

19.
潜心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称之为沉浸。 范成大有诗云:“嗜书如嗜酒,知味乃笃好。”(《寄题王仲显读书楼》)他认为书酒同一,都能从中品出美味来,不同者,一在精神上,一在味觉上。嗜书之深,这就是沉浸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书有许多种,有的明白晓畅,使人轻松愉悦,有的艰深晦涩,不易理解。能够提高人的理解力和思维水平的,往往是后者,也就是那些能够启人心智、起到“磨脑子”作用的好书。对于不同的人,“磨脑子”的标准当然是不同的,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去读黑格尔的《逻辑学》,也没有必要让一般读者去啃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有一点是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