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生在写作中往往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才能准确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直接影响作文效果。语言是习作中的"建筑材料",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的积累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掌握了丰富的语言材料,才能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那么怎样引导学生积累习作语言呢?本文借鉴心理学、阅读学等相关理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师写作体验的缺失是语文教学费时低效之根本原因。只有促使广大语文教师通过基于"教"的"写",丰富写作体验,才能实现基于"写"而"教",即将教师写作体验转化为"遵循三境融合之写作规律、理清上下文之逻辑关联、渗透语词锤炼之文学传统"等具体策略,引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增强情感力量;明晰写作本意,提升谋篇布局力;感受汉语魅力,形成鉴赏能力",并因此实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和鉴赏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并使之持续发展"的语文教学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语文素质下降的关键,便是缺少语言这"米"。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也要求学生"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多种途径,丰富学生  相似文献   

4.
张艳 《考试周刊》2012,(31):40-40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相似文献   

5.
要改变当前小学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其中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加强背诵,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要"丰富语言积累",的确是对症下药之举。小学是学习语言和记忆的最佳时期,因而教师要加强教学研究,不断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积极探索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如何让学生把文章写通顺,写具体,写生动,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相似文献   

7.
李波 《考试周刊》2012,(49):37-38
丰富的语言积累可以让学生在语言表达时有言可发,有话可写,有情可抒。如何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呢?很多人认为要多读以促积累,其实,学生的语言积累不仅可以从读中积累,还可以从听、说、写等方面进行积累。本文阐述了如何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从而使学生的语言变得生动,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小学阶段是儿童记忆的黄金时期,是积累语言、丰富语言的关键时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从"读""、背""、写""、活"等方面着手,引领小学生进行语言积累。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是外在语言训练和内在人文精神的统一。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做到"语言训练"和"丰富人文"交融呢?笔者试以《山中访友》一课为例来谈一谈具体的操作策略。一、抓住重点词句,披文入情在阅读过程中,为发掘文中内含的"情",必须剖析外显的语言。教学时,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学生要重在培养对写话的兴趣",没有字数和段落的要求。因此,很多教师就称其为"写话",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造句训练",只要学生能写上两到三句话就行了。到了中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则要求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并能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资料,初步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各项要求都相应提高了,很多学生刚开始时十分不适应,产生了对作文的畏惧心态。如果这时候教师没有做好衔接工作,那么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这种"谈文色变"的心理障碍将会一直伴随着学生。但是,如果能在关键的过渡期,协助学生积极地达成低段写话目标,并逐渐灌输习作的观念,就能帮助他们真正地爱上习作。  相似文献   

12.
一、重视积累,让学生"有话"可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使学生"有话"可说,就应当尽量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和知识量。词汇积累的主要途径有:1.研读课本,积累语言材料。高中语文教材选材丰富,有一部分课文非常适合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3.
李屏 《南昌教育》2006,(10):21-21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过去,学生由于语言积累不够,无法准确、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要丰富他们的语言、规范他们的语言、实现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转化,就必须从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入手。下面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辟语言积累途径、丰富学生语言积累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4.
同学少年不少同学写作文就像挤牙膏似的,感觉无话可说,只能一点一点往外挤,对此,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究其原因,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积累足够的"米",如何能为文章之"炊"?学会积累,有了足够的"库存",作文才能有话可说. 同学少年积累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写作的过程就像在烹制一道佳肴.得有丰富的生活感悟来提供食材,精当的语言为其塑形,还得有熟练的写作技巧作为烹饪技法和器具,才能烹制出赏心悦目、唇齿留香的美味. 所以,写作不仅需要积累语言,还要积累生活素材和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5.
<正>2022年版课标在“语文核心素养”中这样诠释“语言运用”:“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小学第二学段更是倡导学生尝试运用积累到的语言材料进行表达与交流。因此,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发掘教材中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并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感知其表达形式和规律,在读写迁移中发展和提升学生的个体语言经验。  相似文献   

16.
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思维能力。即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语言的深层意义。语感的培养能够直观地反映学生的语文素养,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个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导向是很明确的。教学中加强语感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个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导向是很明确的。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  相似文献   

18.
佟娟 《语文天地》2015,(1):67-68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认为,阅读教学应在注重学生语言文化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阅读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必备技能,应该紧扣"人文化"和"多元化"特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在自主阅读和主动探究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满足语言学...  相似文献   

19.
文题 请你以"旧书"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字数不少于800字。 写作点拨 "旧书"这一作文题符合新课标的理念。新课标要求学生"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相似文献   

20.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语言建构与运用”设置了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分别是“语言积累与建构、语言表达与交流、语言梳理与整合”,就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原因、其内在组成逻辑进行分析,提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板块的教学策略有:巧设练习,有意识积累语言素材;通过朗读增强语感;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创设情境,进行语言知识的综合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