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盛名的散文家。在其散文作品中,《背影》、《春》、《荷塘月色》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绿》被节选入小学语文教材),并对学生的阅读、写作影响重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对朱自清散文特色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把握,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朱自清的散文,让我们的学生更有收益。下面结合《背影》、《春》、《绿》、《荷塘月色》等文章,就"情真意浓、精美缜密、清秀纯朴"三个角度,对朱自清散文的主要特色作一点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以张梦井先生在《比较翻译概论》中提出的散文译质的三个标准表情(或情感)的传递是否正确;韵味的表达是否恰当的标准为理论基础,并基于他的"采蜜式比较"和"借鉴式比较"方法,提出"采蜜借鉴式比较"。基于以上理论对《荷塘月色》两个译本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3.
我们熟知的朱自清先生,以散文见长,《春》《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真挚、深厚、清幽"(语出叶绍钧《朱佩弦先生》)。对这些名篇的各版本解读累现报端,可谓"前人之述备矣",而收录在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绿》,却鲜有探究、发声者。究其原因,或在于《背影》《荷塘月色》等篇目情景、事理结合得疏密有致,研读者颇能感受到种种情思、理趣,进而作阐释、生发;小品类的散文《绿》,状难摹之景,抒单纯之情,主题不丰润,手法显单一。  相似文献   

4.
《核舟记》注释商榷四川丰都师范曾平东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三册《核舟记》的注释有以下值得商榷的地方。[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人教社《古代散文选》注同。冯其庸《历代文选》注:"中间较高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将"轩敞"注为"高...  相似文献   

5.
由于古代学者和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误识,《桃花源记》长期以来被归入"游记类散文"或"记传类散文"。实际上,《桃花源记》不是散文,而是一篇小说,并且是魏晋时期最伟大的玄怪小说。中国人"有意作小说"的时间,并非鲁迅所主张的始于唐朝,而是始于魏晋时期。  相似文献   

6.
"陌生化"(Defam iliarization)由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所谓"陌生化",就是"使之陌生",将日常熟悉的事物加以艺术处理,使之与审美主体保持一定距离,从而使主体获得陌生美感。这一原则可以很好地概括英国17世纪的玄学派诗人在诗歌创作方面的艺术追求,同样也适应于玄学派代表人物约翰.邓恩所创作的散文。以《悖论》(Paradoxes)为例可以阐释玄学思维和陌生化表达在约翰.邓恩散文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崔巍嵩 《学语文》2014,(6):66-66
笔者在教学苏辙散文《上枢密韩太尉书》一文时,发现《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参考书》对文中一处词语的理解存在偏差,现把我的一孔之见列出,以求教于大方之家。教材原文是这样的,"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教参上的参考译文是,"现在看他的文章,开阔、深厚、宏大、广博,充塞在天地之间,同他的气质大小相称。"由此看来,译文对原句中的"小大"理解就是"(气质)的小和大"。  相似文献   

8.
李庆林 《现代语文》2009,(10):55-55
《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散文名作,"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清人梅曾亮语)。这篇散文风格朴素纯正,语言疏朗自然,淡而有味,尤其是正文与附记中的两处写景状物文字,真实生动,绘形传神,令人过目难忘。  相似文献   

9.
郑振铎不但是闽籍著名作家与文学活动家、文学史家、藏书家,他的散文也有卓越的成就。他撰写散文小品,是从事文学编辑工作稍晚的事。他最初的散文创作,也是抒写对“五州”惨案的愤怒的。以后又陆续出版了《山中杂记》(1927,开明)、《海燕》(1932,新中国).《欧行日记》(1934,良友)、《西行书简》(1937,商务)、《民族文话》(1946)、《蛰居散记》(1951)。他逝世后,有的出版社还为他出过几本散文集:《蕴华集》(1985,海峡文艺)、《西谛书话》上下册(1987,三联)。他的散文坚持文艺“…  相似文献   

10.
(注册视听生,]、学师资专业)先秦文学部分l先秦文学指以前的文学,文学艺术起源于,神话传说反映了当时对的认识和征服的愿望。最具代表性的神话故事有《》、《)和《》等。2战国散文按其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记叙的历史散文,也称散文,一类是先秦诸子各自阐述的哲理散文,也称诸子散文。3先秦历史散文主要代表作品有(》、(》等。4(左传》是《》的简称,又称(》,是春秋时期的编年史。我国第一部国别史是(》。5$子散文发展可分为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春秋战国之交,代表作品为《》与《》,第二阶段为战国中期,以(》和《》为代表。第三阶段…  相似文献   

11.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怀念母亲的一篇散文。怀念母亲的文章,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有梁晓声的《慈母情深》、季羡林先生的《怀念母亲》,它们都是带有浓烈情感色彩的散文。季羡林曾说: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散文的真面目是以情感人"。那么,本文作者是如何表达怀念之情,让人感同身受进而产生共鸣的呢?  相似文献   

12.
李丽 《广西教育》2014,(13):51-5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阅读教学是借由文本解读实现审美体验的历程。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能够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课文《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散文佳作。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从儿童的视角感受散文之美、品味美文之境呢?  相似文献   

13.
汪国真祖籍福建厦门,生于北京。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据北京零点调查公司19 97年7月对"人们所欣赏的当代中国诗人"调查结果表明,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诗人中,他名列第一;他的诗集发行量创有新诗以来诗集发行量之最。2000年他的5篇散文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第一册;2001年,他的诗作《旅程》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2001年,他的散文 《雨的随想》入选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第一册;2003年他的诗歌《热爱生命》入选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  相似文献   

14.
袁昌仁 《辽宁教育》2010,(12):33-35
拜读了网上公布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修订稿》),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的基础上修改了53处(不含"阶段目标"的"第四学段"),具体见下表:  相似文献   

15.
林通 《江西教育》2022,(8):46-49
<正>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中高年段收录了不少名家散文,如五年级上册的《白鹭》(郭沫若)、《父爱之舟》(吴冠中),五年级下册的《月是故乡明》(季羡林)、《手指》(丰子恺),六年级上册的《丁香结》(宗璞)、《好的故事》(鲁迅),六年级下册的《北京的春节》(老舍)、《腊八粥》(沈从文)等。作为教材选文中的精品部分,名家散文在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但也具有许多共性。  相似文献   

16.
散文不好写。散文亦不好教。很多教师更偏爱教文言文,字词句章,条分缕析,有条有理。而很少有教师爱教散文,内容庞杂,主旨含蓄,难于驾驭。因此,苏教版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下称《散文选读》)往往遭冷遇,不如《史记》《唐宋八大家散文》等古典文学受欢迎。笔者以为《散文选读》承载着非常重要的教育功能,从树人育人角度讲,  相似文献   

17.
《小鹌鹑》的作者屠格涅夫(1818-1883)是俄国19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种类多样,风格质朴,极富人情味。《小鹌鹑》是他散文作品里的名篇,故事是:"我"从小就渴望做一个像爸爸那样的猎鸟专家,并且希望在12岁的时候能拥有一支真正的猎枪。"我"满10岁那天,跟随爸爸去林中打猎,一只为了保护自己孩子的鹌鹑妈妈被爸爸的猎狗咬死了。  相似文献   

18.
《语文月刊》2015年第5期中《掀起成语的盖头来》称《庖丁解牛》中的"庖丁"是"姓丁的厨师",这说法对吗?《庄子·养生主》(唐)陆德明《音义》说:"庖人,丁其名也。"《孟子·告子上》的奕秋,(清)焦循《正义》说:"古之以技传者,每称之为名,如医(医师)和(名)、卜(掌管用龟占卜的人)徒父(名)是也。此名奕秋,故知秋为其...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余秋雨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处立定,以其深邃的思想、冷峻的理性、充沛的人文意识、生花的妙笔绘出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一批"秋雨体"文化散文。秋雨文化散文旺盛的生命力在于:深邃的思想、持久的生命力;忧切的文化良知、独特的文化人格;鲜活、质感的语言;融散文、小说、戏剧手法于一炉,在大文化散文创作中注入曲折动人的小说手法和立体的戏剧剧场效果;在人文山水中行走,从象牙塔里的"互为观众"到行为文化散文;从故事到感悟,从具象到抽象,从微观细节到宏大抒情、议论等等。  相似文献   

20.
江凌 《培训与研究》2009,26(6):7-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余秋雨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处立定,以其深邃的思想、冷峻的理性、充沛的人文意识、生花的妙笔绘出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一批"秋雨体"文化散文。秋雨文化散文旺盛的生命力在于:深邃的思想、持久的生命力;忧切的文化良知、独特的文化人格;鲜活、质感的语言;融散文、小说、戏剧手法于一炉,在大文化散文创作中注入曲折动人的小说手法和立体的戏剧剧场效果;在人文山水中行走,从象牙塔里的"互为观众"到行为文化散文;从故事到感悟,从具象到抽象,从微观细节到宏大抒情、议论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