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轶事记录法是观察法的延伸,它要求观察者在日常生活情境下,对幼儿自然表露的行为进行原始、真实的记录,以便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为幼儿提供更适宜的帮助与指导.这种方法有以下几个优点:①简单而方便,只需教师在发现值得记录的典型行为和事件时将其记录下来即可;②可以将幼儿评价置于真实的生活与学习情境之中;③能为教师提供有关幼儿发展的翔实信息,有利于对幼儿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④有助于发现对不同孩子的发展起作用的因素,使教育干预趋向合理和科学;⑤可以为教师与继任教师以及家长的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轶事记录法是观察法的延伸,它要求观察者在日常生活情境下,对幼儿自然表露的行为进行原始、真实的记录,以便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为幼儿提供更适宜的帮助与指导。这种方法有以下几个优点:①简单而方便,只需教师在发现值得记录的典型行为和事件时将其记录下来即可;②可以将幼儿评价置于真实的生活与学习情境之中;③能为教师提供有关幼儿发展的翔实信息,有利于对幼儿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④有助于发现对不同孩子的发展起作用的因素,使教育干预趋向合理和科学;⑤可以为教师与继任教师以及家长的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幼儿…  相似文献   

3.
合作能力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以广州市某幼儿园为例,设置了幼儿真实合作情境与幼儿虚拟合作情境的实验,展开幼儿合作认知及合作行为一致性探讨,为幼儿园及家庭的合作教育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对真实与虚拟合作情境中的行为取向影响不显著,幼儿在真实合作情境中的表现以个人行为为主,幼儿在虚拟合作情境中的表现以分享行为为主,幼儿的合作认知超前于合作行为。  相似文献   

4.
牛璐 《知识文库》2023,(21):155-158
<正>幼儿生活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观察和记录幼儿行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幼儿的需求和发展,并为其提供恰当的支持。然而,教师在观察和记录幼儿行为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时间紧、主题不够明确、记录方法单一等,这可能会影响对幼儿的观察和评估。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幼儿生活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的现状,并深入研究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和分析,本研究将挑选最佳实践并提供建议,以帮助教师评估和提高其观察技能,并进一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行为情境理论在承认环境和个体双向作用的同时,更强调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并指出观察幼儿所处的环境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幼儿当时的行为。行为情境理论对环境的强调,促使幼儿园教师进一步意识到环境的重要作用,从而积极创设有利于幼儿发展的环境。行为情境理论强调对环境中个体行为的关注,引导幼儿园教师努力做好幼儿行为的观察记录,不断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6.
拒绝是幼儿在同伴交往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行为,分析幼儿同伴交往中拒绝行为的特征及产生原因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幼儿社会生活的事实.研究者以幼儿园实地观察记录的案例为第一手资料,分析幼儿同伴交往中拒绝行为的发生、发展,探讨教师的教育契机和干预策略,为教师提供一些有启发性的教育思路,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7.
何小娟 《知识文库》2023,(21):139-142
<正>观察行为是幼儿园教师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收集与幼儿相关的各种信息并做出反应的一系列显性活动。记录和分析教师的观察行为是提高教师观察能力、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幼儿的生活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更好地教育幼儿。观察可以促进幼儿的成长。在幼儿的生活活动中,教师通过观察,可以全面了解幼儿的需求,大致了解幼儿的个体情况。这样教师就可以针对幼儿的差异制订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在我国目前的学前教育中,教师对幼儿的观察不够,严重影响了幼儿的成长发育。因此教师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幼儿的行为,客观地解释和分析其行为,进一步分析并优化幼儿教育。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9,(79):163-164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独生子女制度的实施,家长对幼儿越来越溺爱,幼儿的行为问题愈发严重,小公主、小霸王已成为幼儿园教师的头疼问题。有效干预幼儿行为问题是当下摆在家长和学校面前的艰难课题,亟待完美的攻坚方案。幼儿心理是幼师的必修课,将幼儿心理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不难发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平等的师生地位和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幼儿培养正确的行为观念。幼师可通过心理暗示和情境游戏等手段,可将幼儿带入真实的社会生活,消除家庭原因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而纠正幼儿的行为问题。本文以幼儿心理为出发点,总结常见的幼儿行为问题,并提出若干解决策略,力求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长期发展增添助益。  相似文献   

9.
吕萍  顾裔红 《福建教育》2023,(12):37-40
观察与记录幼儿学习行为是理解幼儿和优化教育行为的支点。在幼儿学习行为观察与记录方面,主要存在观察目的不强、观察重点不明确、对观察方法和工具不熟悉等问题。典型行为描述是对幼儿进行行为观察与记录的常见方法之一,能够提供丰富且复杂的行为观察记录材料,便于教师查阅和形成对幼儿行为的理解。幼儿典型行为描述的观察要点包括观察重点、观察环境、观察记录、观察结果与结论、评价与建议。本文结合实例介绍和分析典型行为描述法,为教师观察幼儿行为观察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学习故事是在真实的情景中对幼儿的学习行为进行真实的观察和记录,是一种较真实、完整的评价方式,可使人清晰、系统地看到幼儿独特的学习与发展过程。以学习故事为载体进行家园共育,家长和教师同时成为幼儿行为的观察者和支持者,提高了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和能力,成为当前家园合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9,(A3):165-166
对于幼儿园的教师来说,在日常的生活和教学中对幼儿行为进行观察是教师的核心专业能力,同时也是对幼儿行为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然后将这些情况来作为教师进行教学和指导的重要依据,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用心观察幼儿的行为,有助于教师对个体差异进行关注,进而选择出适合幼儿年龄水平的教育内容,对幼儿学习行为的能力进行更好的解决;对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来说,教师要学会用心观察,采取科学的观察方法,进而对幼儿的发展水平进行真实地反映。本文主要是对教师的观察行为进行一定的分析,进而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幼儿职业角色体验是幼儿参与社会实践的有效途径,能让幼儿获得高度真实的情境学习体验,促进幼儿多方面的能力发展。但在实践活动中存在幼儿的参与性不强、教师的指导欠佳、体验场馆的情境创设不足等问题。情境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为幼儿职业体验式学习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基于情境学习理论,本文从创建幼儿学习共同体、增强教师指导策略和创建真实的场馆体验几方面提出了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3.
幼儿教育是针对幼儿这一特殊群体所开展的教学活动。幼儿阅读教学在幼儿教学中的作用也至关重要,而创设情境阅读教学更有利于幼儿汲取新知,情境阅读就成为幼儿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教师可利用形象的图画,引导幼儿进行情境阅读;利用真实的表演,利用匹配的音乐,利用生活的现象,引导幼儿进行情境阅读。情境阅读教学,对幼儿进行教育,能使幼儿分辨正确的行为与错误的行为,引导幼儿知理、明理。  相似文献   

14.
理答行为是指教师在提问后对幼儿的回答及反应所作的处理.理答行为对于注重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科学教育活动尤为重要,是关系到科学教育活动质量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以南京市某幼儿园中班的6次科学活动"观察昆虫"为样本,记录了师幼互动背景下的208个教师理答行为案例,并对案例作了情境与类属分析.研究者将教师的理答策略分为终止性理答和拓展性理答两种类型.研究者发现,当前教师的理答策略显示出以积极评价为主和善于使用激发思维的理答策略的倾向.研究者也发现教师在策略使用上存在不足,据此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选取了三种比较常见的幼儿园教育场景,联系具体的情境,解析其中的教师指导行为的意义。研究发现,在"问候"场景中,幼儿的交往被形式化,教师的指导行为实用场面控制;在"创造"场景中,教师对幼儿的指导要求体现了一种"标准"教学思维方式,幼儿的创造力被阻遏;在"表扬"场景中,教师的表扬成为一种程序运作和无效指导行为。教师要使指导行为有效,应重视教育反思和行为重塑,所作出的表扬必须针对幼儿的真实表现和具体的行为过程。  相似文献   

16.
在贯彻《纲要》的过程中,关注孩子的个别差异,已成为全国教师的共识。为此,观察孩子、记录孩子的行为表现已成为教师工作必不可少的内容。教师如何观察、观察什么?这反映了教师的基本技能。会观察的教师能看到幼儿行为与发展的关系,能从幼儿的角度,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总结,解读幼儿,并将观察的现象记录下来,为分析幼儿、反思教育行为提供素材。但并非所有的观察和记录都能实现以上价值,有的教师通过观察记录不仅了解了孩子的不同水平、不同特点,在掌握了孩子的发展水平、发展能力、学习方式、原有经验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有的教师却在做大量…  相似文献   

17.
幼儿道德规则认知与行为是衡量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选取湖州市两所幼儿园小、中、大班共180名幼儿为被试,采用故事访谈法和观察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其道德规则认知与行为的一致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年龄、性别对幼儿道德规则认知水平影响显著,年龄越大幼儿的道德规则认知水平越高,女孩道德规则的认知水平高于男孩;2.年龄、性别对幼儿道德行为影响不显著;3.在总体上,幼儿道德规则认知得分显著低于行为得分,说明两者在幼儿阶段发展水平并不一致。而且在遵守情境下,在三个年龄段上均是道德规则认知得分显著低于行为得分;在违反情境下,道德规则认知得分高于行为得分,除小班差异不显著外,中大班差异均显著;男孩、女孩在遵守情境下,道德规则认知得分显著低于行为得分;在违反情境下,道德规则认知得分显著高于行为得分。  相似文献   

18.
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发展的重要方面,其中包括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中,应当注重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幼儿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通过开展"宝贝做客"的家园共育活动,为幼儿提供更多与同伴交往的情境和机会,观察幼儿在游戏与真实的做客情境中的行为和表现,梳理其中有利于同伴交往的行为,并及时予以指导,总结归纳有效的教育策略,帮助幼儿积累交往经验,提高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19.
<正>在幼儿在一日生活和游戏过程中,幼儿与同伴合作分享,矛盾与争论,在真实自然的交往情景中互相观察,互相模仿。幼儿一日生活和区域活动中最能体现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教师关注学前儿童的行为表现,从幼儿的个案观察中教师可以发现每个孩子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各有千秋,本文采用白描的个案记录手法,记录了该幼儿与同伴、老师交往中发生的事件,从个案中感悟怎样有效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一、培养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20.
<正>对幼儿在各类活动中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师为进一步引导和推动幼儿向前发展,就需要对幼儿的行为展开观察,并通过对幼儿行为的深入分析来确立有效的教育策略。“生长点”是“比喻事物借以迅速增长、蓬勃发展的部分”,本文指幼儿发展的某个契机。即教师将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所反映出的情感、认知、经验和能力等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