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5 毫秒
1.
本文试从西方后结构心理学的镜像理论入手对舒婷的早期代表作《致橡树》进行文本重读,对诗人在文本中的话语进行历史的分析。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舒婷诗歌中所体现的女性特有的微妙心理变化结合西方女性理论和中国近现代女性的自我发展历史做以综合关照,并对《致橡树》的自身的文学价值提出重新地思考。  相似文献   

2.
在对《孔雀胆》主题的几种不同理解中,很少有人注意到郭沫若曾表明他是“企图写民族团结”。本文从“和亲”这个故事核心入手,考察了阿盖公主等“牺牲”女性形象的来源,发现阿盖的不幸遭遇是献祭仪式中“少女牺牲”原型的“再现”。前人研究认为《孔雀胆》和创作于同一时期的《棠棣之花》、《屈原》、《虎符》等存在着明显差异;但本文发现,《孔雀胆》与上述剧作存在着内在联系——它们是同一个原型意象在不同剧作中的显现。对这种联系的把握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郭沫若是如何创作了这些历史剧。  相似文献   

3.
《文选序》分三个层次阐说了怎样对待《文选》的选录标准问题:首先,要区分“选录范围”和“选录标准”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其次,分析“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这句话不是在说《文选》的选录标准;第三,应将萧统本人的文学观与《文选》的实际选录标准区别开来;从萧统的其他作品、甚而至于从其他人的作品中“找寻”出一个所谓的《文选》的“选录标准”也是不妥的。讨论《文选》的选录标准,较稳妥的方法是从《文选》文本出发,仔细分析每一篇作品的性质、文体特征、艺术特色,从而归纳、概括出《文选》实际的选录标准。  相似文献   

4.
《人到中年》和《冈底斯的诱惑》这两个文本是处于新时期两个重要时间点的重要作品.从其创作方法、小说观念的异同中,我们可以看到新时期文学从意识形态普遍化到反抗意识形态,从寻找历史主体到个人化写作,从"写什么"到"怎么写"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5.
论文立足于文学文本,力求在异质文学之间寻求一种文本解读方式.据此,笔者以灵肉母题范型为主线,将中西方两部文学经典--<红楼梦>与<浮士德>互为参照,展示出灵肉母题呈现过程中的同步性和相似之处,彰显中西方两位文学大师的精神契合点,并发掘文学经典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据拉康的语言心理分析理论,从揭示《白鲸》的两个主体意象———船长亚哈以及白鲸莫比.迪克和拉康思想论述的两个主要概念———自我和他者之间的类比性入手,指出小说《白鲸》悲婉地道出了以“想象性模式”为表征的母系社会和以“象征态秩序”为表征的父系社会之间的尖锐对抗;并试图通过对自柏拉图以来就牢固树立于西方人头脑中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及逻各斯中心主义意识形态的颠覆,揭示如何更好地实现人类生命的真正意义方面给我们的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7.
世纪初以来《联合早报》大量文章凸现对华语“失语”的文化焦虑,通过对这些焦虑的报刊文本进行细 读,来探寻和思考在全球化的现代性进程中,海外华文传媒在传承中华文化过程中对华人华侨族群的深层文化身 份定位及相关文化人类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象征传统在本质上体现的就是一种隐喻文化,《周易》在这方面具有开创性和极为典范的意义。它奠定了隐喻象征这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基础,开创了中国传统艺术“立象以尽意”的审美传统,发明了中国传统艺术“仰观俯察”的创造法则。然而,尽管象征在本质上是隐喻,但却是一种特殊的隐喻,其与隐喻并不完全等同。我们可以根据一个意象在文本中出现次数的多少,一个意象是否具有清晰的主题意义,隐喻或象征所涉及的两类事物在性质上的不同等标准对二者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9.
《上海手札》与《果园城记》不管在创作时间还是在意义逻辑上都呈现连续性,在对中国“现代”和“现代性”体验、沉思、描绘上构成互涉、互文关系。从逻辑上说,或许正是上海都市这一段现代生活经验和体验,促使师陀还乡寻觅。一个对城市文明的书写,一个对乡村形态的叙事,两个文本互涉互释和参差对比,共同构成师陀对整个中国“现代”场景沉思的“双城记”。与《果园城记》侧重文化整体性和方向性反思不同,《上海手札》更多抒发了战争中的体验,并倾向于抽象这种体验。比当时普遍的战时散文、报道,《上海手札》具有更多个人性,不仅审美上显得丰裕,也隐伏了沟通当代语境下反思“现代”和“现代性”问题的文学资源。  相似文献   

10.
在原型批评方法的指导下,结合《圣经》对《雇佣军的墓志铭》和《第二次来临》中显现的“毁灭”和“拯救”两个主题进行原型解读,从而挖掘出作者创作的文化无意识,展现文本中共有的人类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三少民族作家的创作中映现着文化忧思,具体表现为俗信遗失忧虑、民族形象焦虑和文化传承忧思.其文化忧思的产生与各自民族的文化境遇有关,更与三少民族作家所具有的双重价值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12.
互文性把任一文本都视为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历史、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等都可视为文本。从互文性视角看冰心的原作和译作,可以发现作家兼翻译家的文学创作和翻译作品之间在文化历史背景、意识形态、生活环境等各要素方面相互映射,存在很多共性。  相似文献   

13.
《静静的顿河》作为一部优美的学作品,它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的形成离不开比喻修辞的广泛运用。比喻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方法,受到创作主体的审关心理、地域化心理、通感思维等几方面的制约。通过对作品中具有一定稳定性的修辞心理的研究,可以为作家存在争议的本之间寻找风格一致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地域的文化影像,金华书写自古有之,不仅作为地理名词出现,且都能代表不同历史时期的金华地方文化影响。现代文学史上,文学家对有关金华意象的选用,使金华书写具备了丰富的语码意义。金华书写中不同的金华意象,自然包蕴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从现代文学著名作家作品的金华书写的具体表现看,金华意象及其表现自然就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体现着深厚的文学和文化思想,金华书写可以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乡土文学的一个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15.
中原文化和故乡经历是河南作家的宝贵写作资源。从故乡寻求写作资源,自然形成了河南文学浓重的地域性文本特征。具体表现在:第一,河南作家大都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挖掘写作材料,又往往"拘于实",这样就形成了大量自传体作品;第二,在河南文学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对地方风俗的描写,彰显了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阿城的《棋王》是其代表之作,《象棋的故事》是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一生的最后作品。这两部作品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是下棋的题材,同样面对灾难的背景(“文革”和“二战”),都是反思之作。通过对两者的比较,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不同的文化选择,这样的选择向度与作者的文化背景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李诠林 《培训与研究》2007,24(11):12-15
在台湾日据时期,许多台湾作家在岛外创作了为数可观的文学作品。此类因诸多不同原因在台湾之外创作的台湾作家作品,即所谓"岛外写作"(Exodus Taiwanese Writings)。这些文本在台湾岛外问世后,都又或早或晚地传播到台湾。这种特殊的文学现象,又可谓之"归岸文学"。这种"归岸文学"对台湾岛内留守作家的创作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对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的薪传、对台湾文学吸取其他地区进步文化而发展自身,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女作家笔下的男性"南洋华侨"有一类是以浪荡子形象出现的,其中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里的凌吉士和张爱玲《倾城之恋》里的范柳原最为典型。两人同为南侨资本家之子,却同态性地隶属于花花公子浪荡青年的形像构谱系列,并且具有很多相类似的文化形象特质。  相似文献   

19.
沂蒙精神的生产与传播:以“红嫂”文本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文艺作品中个体化的红嫂形象到红嫂的群体化再现,"红嫂"已经成为沂蒙老区经典的红色文化符号。通过关注几十年来有关"红嫂"的各类文本生产,从中可解读红嫂文化与红嫂精神的生产机制、传播模式,解读红嫂文化的生产与时代语境之间的内在关联,还原红嫂群体形象的历史本真。红嫂文本的生产塑造了"红嫂"这一传承不朽的红色艺术经典,革命时代红嫂文本的革命化塑造了英雄化的红嫂;后革命时代的红嫂文本则突出平民化、人性化视角,从平民视角、日常生活角度展现战争背后普通沂蒙女性的真爱与唯美。红嫂文本的生产与传播离不开特定时代文化语境的制约,二者之间的张力及其维度决定了文本生产的机制和模式,以及文本的最终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20.
解读张洁和陈染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的现象,那就是男性形象的残缺。在女性写作中,解构男权中心的文化传统,重建女性自我是一普遍特质。但是在这之中男性以残缺的、物的形象出现却是不容忽视的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