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的小学品德教学,是远离学生现实生活、凌驾于学生生活实际之上的,这导致学生在学习此门课程时,觉得呆板沉闷,体验不到学习的价值和作用,导致学习兴趣开始逐渐丧失,学习效果达不到理想状态。新课改提出:"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陶行知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教学思想,鉴于此,作为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做到让品德教学走进学生生活,回归学生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拉近学生和品德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品德课程达到乐学、爱学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课教育源于生活,是对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正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要回归生活,品德培养更要回归生活。品德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之中进行。为此,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要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教学中做到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一、立足生活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  相似文献   

4.
魏琴 《辽宁教育》2014,(9):48-50
正活动性是品德课程基本特征之一。品德教学应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引领并和孩子们一起直接参与各种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构建道德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有效的品德活动设计,应充分关注"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和状态,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得更积极、更主动、更真切。那么,如何从"学情视角"出发,合理设计品德活动呢?一、课前探路:化"泛调查"为目标明晰的实践活动品德课不同于其他课程,要真正上好一堂品德课,让学生学有所得,课前的准备工作尤为重要,这是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的前提条件。作为品德教师,应该从儿童的生活世界中去寻找一些普遍存在并亟需解决的问题,然后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7,(25):167-168
生活化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基本属性涵义,是打开现代新课改教程中核心素养改革潮流的殿堂金色钥匙。引导学生关于"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基本理念,并从基础的观念和现实意义上对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课堂进行讨论。品德的起源是生活,学生的个人观念以及世界观通过生活化的感染不断建立。所以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育要不断立足于生活化观念中,回归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个人的良好品质不仅仅出现在课本中,更是映射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6.
<正>2014年《品德与生活》修订版新教材贯穿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形成良好品德"、"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自豪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素养"等核心理念,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的重大变化进行了必要调整并做出了明确要求。新形势,新课标,新教材,只有不断淬炼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积极进行课程统整,一线品德教师才能为学生呈现真正"走心"的课堂。  相似文献   

7.
生活即教育,生活处处有品德。教师要融入更多的生活元素,把思想品德课上成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课堂,让学生以愉悦的身心参与师生互动,产生"我要学"的愿望和"乐于学"的情趣。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是实现构建生活化品德课堂的关键所在,本文从"以情激趣,营造生活化课堂的氛围"和"以趣促学,构建生活化教学活动"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白建梅 《甘肃教育》2014,(16):72-72
正一、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认识,在思想上重视起来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工具。因此,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对品德与社会课的认识,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工作;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品德与社会课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言行。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灵活组织教材,精心设计"课堂问题"德育教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教师必须牢牢确立学生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9.
<正>当前,品德课许多课堂活动,存在着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头脑空空",教师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又从中学到什么,学生不清楚,教师也很模糊。《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品德与社会也强调活动性。可见,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笔者认为,品德课堂活动的有效性是品德课堂有效性的关键。下面结合课堂教学实际,从四个"重视"来谈谈自己的几点拙见:一、重目标,让活动有鲜活的灵魂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卢姆认  相似文献   

10.
<正>为了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聚焦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珲春市教育局提出了深入推进"以学为主当堂达标"课堂教学研究的实施意见,在品德与生活学科当中,如何落实"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以学论教",实现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的理想化课堂教学呢?在我的教学实际中,遵循着以下原则:一、活动体验,让学生"动"起来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苏炳炎 《中国德育》2014,(16):69-70
正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最大程度地实现"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这一课程目标,一直是教学改革的热点与难点问题。这其中最主要的在于教师能否依据该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特点,创设让学生获得实践体验的机会。这同"在水中学游泳"的道理是一样的,无论如何细致观摩,如果没有亲自下水实践摸索,游泳是永远学不会的。因此,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过程必须贴近生活,从学生  相似文献   

12.
品德课程是以"育人为本"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生活是品德教学的归宿,同样也是品德课程进行的过程和手段。我们要把品德教学引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更真实、更广阔的情境中去体验和感悟,内化道德品质,从而实现"知行统一"品德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活动性。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学生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活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动手、动脑构建知识和能力,从而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身心特点、切合学生能力和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4.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作为低年级的品德启蒙课程,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生活"是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会生活"是教学这门课程的目标。品德教学也要从学科性质出发,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在"生活"二字上下功夫,让品德教学根植于生活这片  相似文献   

15.
<正>学生品德的培养离不开他们的生活,学生的生活空间有多大,品德与生活的内涵就有多大。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行教学的热门话题,也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有效性呢?就是要让品德与生活同行。一、教学内容"生活化"《品德与生活》教材在贴近学生生活方面有明显的特点。教材都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按照学生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社区)生活,以及  相似文献   

16.
宋陈红 《广西教育》2014,(25):115-115
正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乡土教育资源,并将其融入教学过程之中,既可充实品德与社会教材内容,又能增强品德与社会课的亲切感和感召力,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习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一、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原则(一)生活化原则。"生活即教育"扩大了生活的场景和教育的视野,强调生活本身的教育意义。乡土教育资源是学  相似文献   

17.
正教育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是学校德育的一个主题。我结合五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有关内容,确定"以韶关名胜培育学生的爱乡爱国情怀"我的做法是:一、用眼观察家乡,体认家乡名胜"生活即教育,生活即课堂。"作为五年级的学  相似文献   

18.
正学生的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础。《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本课程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因此,要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德育实效性,在教学  相似文献   

19.
<正>《品德与社会》是在新课程改革中诞生的一门新的德育课程。"源于儿童的生活、贴近儿童的生活、引导儿童的生活"。它将学生的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因素融合起来,努力挖掘积极因素,使学生能够健康安全、愉快积极、负责任、有爱心、动脑筋地生活。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德育课程要注重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注重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反映儿童的需要,帮助儿童参与社会,学会做人,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促进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由此可见,"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一个基本特性。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活动"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是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的、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潜能和个性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性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