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音乐人生     
我的生活由七个音符组成:“1、2、3、4、5、6、7”。这七个符号是简单的,但绝不是单调的;它们有生命,有光彩,有活力,因为我在以全部的生命激情崇拜着它们。七个音符组成了我的职业,七个音符更汇聚成了我的人生。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每天,我都被包围在音乐的氛围中,尽情地享受着音乐所带给我的莫大的感动。清晨里,阳光下,和风中,一张张稚嫩的笑脸在飞扬,一双双灵巧的小手在跃动,一声声清脆的童音如溪水潺潺。这些孩子们不就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吗?我的生命之弦不是正因为流淌着这么鲜活的音符才更加精彩,更加壮丽和辉煌吗?面对着这些孩子,我真正感受到生活真的成了一首最柔的诗,一杯最醇的酒!  相似文献   

2.
要诱发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就需要采用一些巧妙的办法和直观形象的教具、形体动作来刺激和诱发他们乐意学习,变“要我学习音乐”为“我要学习音乐”。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学生易接受的教学法,效果较好。 一、集中认识唱名法 在一年级的第一个学期中,集中解决七个唱名,做法如下:(1)用系列故事引出唱名,将音符物化,根据音符本身的形象,转化成各种形象,使学生发生兴趣,并用儿童喜闻乐见的系列故事形式引出唱名。如把七个唱名编成了《咪咪做客》。老师说:今天我给你讲个《咪咪做客》的故事。星期天,小熊、小羊做完了功课,就“叭”的一声打开了电视机收看少儿节目,只见电视正播放《动物世界》,你看那袋鼠多好玩,肚皮上还放了个口袋呢!里边还装了只小袋鼠……,它们看得正起劲,  相似文献   

3.
好的音乐多了,喜欢音乐的人多了,但是“听不懂”音乐的人也多了。人们一方面喜欢音乐,一方面又为“听不懂”音乐而困惑。音乐究竟能不能“听懂”?音乐究竟“叙述”了些什么?这是音乐这门艺术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音乐材料的非自然性、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使得音乐艺术不像其它艺术那样客易“听懂”。人们试图通过文学的形式去诠释它,但是力不从心。既然音乐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就要尊重它;既然音乐是供人们欣赏的,我们就可以充分享用它;既然音乐“什么都没有说”,我们就不存在“听懂”与“听不懂”。  相似文献   

4.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身边的朋友们说:“我不懂音乐,我是音盲,因为我不识谱。”“不识谱怎么去学音乐?!就像你不识字怎么读书一样啊!”这些话听上去好像有一定道理。在很多人看来,学习五线谱就是学习音乐。学了乐谱就有了音乐性。于是,识谱不仅成为音乐学习的主要手段,而且还成了音乐学习的最终目的。持这种观点的人们是否是在真正体验过音乐之后得出结论,还是仅仅是凭空想象呢?如果说不识谱的就不懂音乐,那是不是说只有识谱的人才懂音乐,识谱就等于音乐脱盲了呢?许多人以为,具备通过乐谱读音乐和利用乐谱写音乐的能力,就等同于音乐脱盲。事实并…  相似文献   

5.
游艺转盘     
笑一笑不能去妈妈:“吉米,你为什么不到屋里去和别的孩子一块玩?”吉米:“不能去!我正在扮演胎儿,还没有生下来呢!”  相似文献   

6.
音乐是什么?我——懂吗?当然,哪有音乐家不懂音乐之理!可我真是常常为这个问题所困惑。似乎在音乐的旅途上跋涉得越长、越久,就反而对“音乐”的定义越朦胧、越糊涂。特别是当一些理论家提着冷冰冰的解剖刀“分析”音乐(如什么是“奏鸣曲”,什么是“变奏曲”,什么是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时,我就更觉得音乐顿时变得僵硬、枯干和不可亲近了。其实,音乐就在这里,就在你心中!乐为心声。这是音乐最神奇的魅力。音乐,它可以像雷电一样,一闪  相似文献   

7.
如果生活中没有音乐,就象天空中没有太阳一样。“音乐用理想的纽带把人类结合在一起”,世界上不能没有音乐。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最富有诗情画意,最喜欢幻想,他们对于音乐更为敏感,可以说没有一个同学不喜欢歌唱。正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就会拿美来浸入心灵,是它因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如何引导学生是学校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是一股无形的巨大力量。在以前,我并不认为音乐的力量有如此之大,可是,一堂课后,我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这是三年级的音乐欣赏课《小白菜》,一开课,我就用极富情感的语言讲到:"母爱是人类最伟大的爱,有妈妈的孩子是最幸福的。可是,有位女孩却没有了妈妈,孤苦伶仃地过着受人虐待的生活。这位女孩就是小白菜,她是多么的思  相似文献   

9.
曹华 《教育教学论坛》2011,(23):136-137
如果生活中没有音乐,就象天空中没有太阳一样。"音乐用理想的纽带把人类结合在一起",世界上不能没有音乐。学生是最富有诗情画意,最喜欢幻想,他们对于音乐更为敏感,可以说没有一个同学不喜欢歌唱。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就会拿美来浸入心灵,是它因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随着素质教育得到全方面的实施,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逐步地提高了自身的情操和身心健康。为了使音乐教育在校园中得以进一步的发展,我们应当更新观念,寻求新的途径,加强校园音乐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0.
卜晓静 《成才之路》2012,(26):75-75
正冼星海曾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乐记》也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为此我们可以说:音乐是使人心情舒畅、轻松快乐的最佳途径。所以,乐(yue)即是乐(le)。音乐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简单快乐的事情,学习的过程应是愉快顺畅的,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带给孩子音乐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带给孩子快乐,让孩子们乐(le)在乐(yue)中!  相似文献   

11.
还记得《音乐之声》里孩子们精彩绝伦的表演吗?还有那首歌“‘do’是一只小母鹿,‘re’是金色阳光……”我敢说这是—群有史以来学音乐学得最快乐的孩子了!可以说玛利亚的教学理念,与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如果是快乐、主动地学习一样东西,其效果肯定远远好过被动地、机械地学习。音乐本是给人们带来快乐的东西,倘若作为一种任务来学习,那么它不但不能让孩子感受到愉悦,反而会成为孩子的一种负担和阴影。  相似文献   

12.
一谈到读书,父母亲的态度就跟平常不一样了,几乎什么都按照孩子的意思。“吵死了,我在读书,快把电视关了。”或“我要读书,不能帮忙干事。”孩子这么一说,马上就回答:“好!好!”只要孩子肯读书,家长什么牺牲都甘愿。孩子了解了父母这方面的弱点,便把读书当作护身符,向父母提出一切要求。对孩子来说,似乎是生  相似文献   

13.
一、设计思路 诗歌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在幼儿园课程中不乏诗歌教学,但孩子是否能真正理解诗歌中的内容,是否能真正体会诗歌的意境。我们不得而知。而音乐的力量是巨大的,孩子往往能够体会音乐所传达的如欢快、悲伤等情感,于是,我选择了“快乐音符幼儿音乐潜能开发课程”大班《静夜思》这样一个活动,  相似文献   

14.
1、采用多种形式的游戏法,帮助学生认识音符,识别音符的唱名和时值。如游戏《l音乐树》:将乐谱写在各种色彩鲜艳、形象可爱的水果卡片上,把这些"水果"挂在"树"上。  相似文献   

15.
哪个孩子没有在襁褓中听过妈妈的摇篮曲?哪个孩子没有在牙牙学语时,听过妈妈唱的童谣?虽然他们还不会言语,但已经懂得了妈妈用音符表达的爱抚,学会了从音乐中去想象,去了解世界。然而,孩子刚刚会说话,动听的音符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妈妈叽叽喳喳的言语。孩子还没来得及感受丰富的音乐世界,音乐就悄然逝去。“不能让孩子的听觉变得迟钝,要让孩子在捕捉音符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素质,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发展他们的智力。”上海市荷花池幼儿园的邵黎柳老师从粗心妈妈手中接过这些孩子时,就断然下了决心。  相似文献   

16.
师:我们已初步认识什么是倒数和求倒数的方法。(注:对“1的倒数”和“0没有倒数”的新知识还没有教学)请同学们看这样一组数:169、38、1、0、43。你们最喜欢求哪个数的倒数?生1:我最喜欢求43的倒数,因为43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就可得出它的倒数。生2:我喜欢求1的倒数。因为1=11,分子、分母调换位置还是11,1的倒数是1。生3:我也喜欢求1的倒数,因为1×1=1,1的倒数是1。师:说得对!1的倒数是1。你们最不喜欢求哪个数的倒数?生4:我最不喜欢求0的倒数。因为0=01,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变成01,0不能作分母,0好像不该有倒数。生5:我也不喜欢求0的倒数。…  相似文献   

17.
在受到吸毒、失业、种族歧视影响下的作曲家笔下产生了无调性音乐,并借以使自身感情得以发泄,如果听众长期接受无调性音乐下痛苦和绝望的情绪,对于我们的耳朵、我们的身心发展是何等的摧残!像一个毒瘾者一样,吸毒可以使他瞬间快慰、兴奋和消魂,但对于他的身体健康乃至寿命却是毁灭性的打击!时代是变了,但人的生理基础没有变,人听觉的载体——耳朵尚未变,人的“自然接受能力”没有变,所以无论现代音乐如何变化、无调性音乐如何怪诞离奇,只要它们不符合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我想,人们是不会接受它们的!在当今这个时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时代,我们对音乐的选择变得十分重要,恐怕,没有任何人想选择影响自己寿命的音乐!  相似文献   

18.
那是星期五下午的一节音乐课,我坐在钢琴旁和往常一样进行着我和孩子们的音乐交流。针对同学们对内容熟练程度掌握的不同,我临时增加了小组竞赛环节,整堂课轻松又活泼。临近下课时,班长方珏站立起来,“老师,我们有一个问题想问您,行吗?”她刚说完,同学们微笑着的眼睛里满装着期待,一齐望向了我。“是什么问题呢,请说吧?”我站起身,走到同学中间。小机灵王佳赶忙报过话头说道:“昨天电脑课上网,我们无意中看到了一个音乐故事的栏目———《黑色星期天》,可内容却打不开。大家便猜,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故事呢?老师能给我们说说吗?”我沉默了一会…  相似文献   

19.
音乐的味道     
人类的感情丰富而又敏感,生活的一点一滴都在拨动着我们的心弦,引发人类最早的感动和向往,于是就有了音乐,音乐成了我们最好的宣泄方法。音乐里每一个跳动的音符,把我们的内心世界张扬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音乐可以倾诉,有倾诉者就有倾听者,用一颗温柔细腻的心去倾听那一片无边无际的内心世界,和音乐共同起伏,和音乐背后的那一颗心同甘共苦,享受每一个跳动的音符里所承受的酸甜苦辣。  相似文献   

20.
如今,在欧美,一种新型的家庭关系已经形成,并开始瓦解旧的家庭关系。这种新型的家庭关系就是父母与孩子不再等级森严,父母和孩子是朋友,他们之间几乎没有什么代沟了。父母是子女的朋友这种新型的关系体现在家庭中的方方面面。孩子在称呼父母时不再需要用敬语,孩子与父母讲话时,可以直接用“你”字;孩子还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而不用非得管母亲叫“妈妈”、父亲叫“爸爸”。父母与孩子有了相同的爱好,甚至是最激烈的摇滚音乐,父母也会和孩子一样喜爱。孩子可以对父母说:“嘿,这是一张新音乐专辑,你听了吗?”或是“你要和我们一起去听某某歌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