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市场化背景下发生的传媒时代是诗意匮乏的年代,也是想象和秘密匮乏的年代。叙事有秘密叙事和非秘密叙事的区分,文学叙事不同于一般叙事而深入人心的地方,是用想象来隐藏秘密,当市场化的现实多于想象、传媒叙事夹杂着各种日常性和实用性侵入文学叙事时,文学叙事的诗性秘密被削弱了。传媒叙事产生的常常是实在情景,而文学叙事产生的是想象情景,想象情景是不能吃不能用的。一般叙事常常带有文学叙事的因素,又不带有文学叙事的秘密,它们常常歪曲了文学叙事升华生命的诗性情景,将文学叙事变为与现实一致的平庸情景。  相似文献   

2.
迷失的市场自由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中国文学叙事进入了市场自由叙事,就进入了整一性现实意识控制,它们忽略了诗性、人性和历史叙事的更大可能。具有小农气息的市场化生存意识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叙事,狭窄意史上的现实控制着文学叙事不断失去真诚和真实,制造出平庸化、日常化、个人化、身体化等来迷失自己。从21世纪中国文学叙事内外的历史与想象、人性与审美立场去观看它,与现实构成单方面一致的市场自由叙事就不具有唯一性。  相似文献   

3.
市场化年代的文学何以超越现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化年代的文学常常引发的是人们的现实意识而非文学想象,“伤痕”以后文学超越现实只是一种姿态和假象,实际上急切地反映着现实情绪,文学屈服于现实意识,使文学永远找不到超越现实的出口。市场化年代文学的成功之处是它博得了现实的喝彩,但也失败在无法超越现实,它与现实等量齐观,不再成为文学意义的文学,而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现实意识本身。一个把自己当作现实追随者而缺乏想象力的文学,不可能让人信任它对现实的反映是真实可靠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市场化年代的文学叙事有个突出特征,就是文学被市场化意识形态所统一而形成了市场叙事,市场叙事的叙事意识与市场化的现实生存意识保持着一致。任何一种文学叙事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逃离意识形态化,问题在于,怎样追求文学叙事与现实的想象性关系。在市场化年代的文学情境中,认识历史精神和意识形态的基本点,就是找到个体话语与历史话语、个体生命态度与人类总体自由的融合点。意识形态叙事本来不一定与历史叙事、精神叙事、人性叙事分离,文学叙事是历史活动与历史精神的同时叙事,历史与文学的结合也应该是历史与精神一体化的叙事。  相似文献   

5.
陈少萍 《西江大学学报》2005,26(1):43-45,77
市场化年代文学对历史的表现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与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表现不同,历史不再是作品的叙事依据和精神内蕴,历史由国家政治走向个人,出现了文学中强调个体存在与价值的个人化历史表现;个体的张扬又导致欲望和利益的普遍性和合理化,于是有了对个体欲望任情宣泄的欲望化历史的文学表现;对欲望与利益的极端享受必将导致人性美好品质的失落,所以对久远历史和民族人性的深刻思索,构成了市场现实的人性化历史反思;但文学始终与国家政治一体化的使命,使政治化历史的表现成为市场文学必不可少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市场化年代的文学远离了人的生命自由,并以种种伪装的自由形式来标榜自我,突出的表现是一种伪个人化的形式。市场叙事以个人化和多元化的名义来表明自己的生命自由和文学自我,将个人化写作放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文学叙事的多元自由和复调叙事生态中暗藏了个人化写作的唯一性,于是这种个人化在很大程度上开始变得可疑:它可能仅仅是一种招摇过市的旗号,一种伪个人化。人们拥有了更多的写作自由,但个人化写作是否真正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想象自由、生命自由、历史自由和人性自由,却难下断语。写作姿态也许已经获得了自由,但姿态的自由并不意味着创造了文学风格的自由和现实的自由。人们可以用各种方式去写作,不一定只能以个人化写作或者身体写作(身体写作是个人化写作的延伸)的方式去写作.也不一定只能表现个人化的现实.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商品经济的骤然兴起,一种面对个体生命自身的意义和价值的“个人化写作”在90年代成为突出的文学现象,它对当时的文学秩序和平庸的写作予以激烈的抨击,表达了自身的文学理想和纯粹的创作理念:拒绝普遍意义的话语实践,疏离意识形态化的重大题材和时代的共同主题,更重视个体感受力和想象力,以个人性、主观性、内在性为表现特征,以自言人身份进行书写的个人化叙事;“个人化写作”的创作实践试图通过对日常生活还原式的客观呈现来刺穿“常人”的坚硬外壳,表达了对经验遮蔽下人类生存的哲理化追问;但是在日渐强势的消费文化影响下,标榜“忠于自我”的“个人化写作”为我们呈现出的却是一种几乎无可避免的欲望化奇观。  相似文献   

8.
培养想象力     
人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则补充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想象力是创造力。知识是由想象激发活化的,是由想象推动发展的,是由想象带进无限的。失去想象,知识就会变成教条,智慧就会趋于枯竭,社会就会陷入僵化,世界就会失去生机。对于人类来说,没有想象是不可想象的;对于每个人来说,失去想象是无法设想的。想象力人皆有之。少年尤其需要想象。想象是一种向往,一种憧憬,一种创造,是对更美好的生活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市场化年代的文学不是孤悬的,它深藏的整体性本质和历史性传统依然存在。首先,市场化年代文学的多元现象仍在整体性中,因市场化意识形态和现实性价值观念而具有了整体性,被以“载道”方式反映现实的整体性意识所连接。其次,多元性与整体性并非不相容,它们应该和谐共存、互补相生。有意摧毁整体性文学精神,是故意以多元和个人的名义进行的,并借此来消解和对抗人性、历史性,并忘却浪漫主义。第三,现实的整体性破碎与文学的整体性破碎并不一样。现实生存的虚假多元,并不能替代文学的多元,却造成了文学整体性沦陷的假象。第四,文学的整体性瓦解,要看文学本身的本质性观念是否遭到瓦解。现实性的文学整体意识变化为我们一厢情愿的个人化假象,生成了文学本质观的幻象。第五,现实意识是文学意识依存的重要基础,文学整体性的瓦解,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着现实和人本身的瓦解,它破坏和瓦解了人对现实的想像与幻想。第六,整体性的消失,可能是为现实性地展示写作者与观看者自己而人造的幻象,整体性崩溃之后,个体性文学价值才可能真正被放置主角的地位去观看,那些个体性才可能纷纷出动而招人眼目。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时代,人们加速奔向没有灵魂的欲望之乡。与此相呼应,欲望化叙事成为世纪之交中国文学重要的文学现象。灵肉分离的欲望化叙事对传统中国文化形成强烈的冲击,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也产生了背离。中国文学需要一种精神还乡,重新确立崇尚个体生命价值和个性自由、人格独立的文学创作方向,回归文学追求超越意义的文学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