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居易被贬谪江州,心情凄苦,听琵琶女弹奏一曲,“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洪迈),《琵琶行》“借以为题,发抒其才思”(赵翼),以有尽之声,传不尽之情。一是通过描写音乐传情。如用“弦弦”“声声”“嘈嘈”“切切”等叠字,“间关”“幽咽”“呕哑”等双声叠韵词来增加音乐性和节奏感,给人以音乐美。而一连串的精妙比喻更表现出了音乐的变化,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用“急雨”比琵琶乐声的密急,用“私语”比其幽细,形成了鲜明的乐感对比。“嘈嘈切  相似文献   

2.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两首诗中的音乐描写艺术向为人所称道,清人方扶南曾将其与白居易的《琵琶行》相提共论,并推为“摹写声音至文”(《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但是,笔者以为,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就其音乐描写艺术而言,诚有超  相似文献   

3.
杨俊叶 《学周刊C版》2011,(5):203-203
有人将音乐定义为“感情的速记术”“情绪的语言”,不是没有道理,但音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把抽象的音乐转化为具体文字,其难度不言而喻。中国古典诗歌中表现音乐的诗歌只有一小部分,且大多出现在唐朝,存这其中就有不少佳作,如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第三册把白居易的《琵琶行》作为重点篇目,而把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作为自读篇目。如果能将这两首诗中精妙的音乐描写进行比较,学生肯定能从中汲取到有益的知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  相似文献   

5.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中,有一段描写歌女弹奏琵琶的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短短的十-四句。琵琶声声,回肠荡气,我们仿佛听到一曲美妙的仙乐,或激越.或平缓,或如金戈铁马,或如小桥流水,堪称千古绝唱。其中最大的特点为节奏鲜明。其实不光是音乐需要节奏.课堂教学语言也需要讲究节奏。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琵琶行》中有段描写:“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诗人连用10多个比喻摹写过耳即逝的乐声,细腻地表现了乐曲旋律的变化:舒徐流畅,沉咽低回,间歇停顿,激越雄壮,戛然而止。“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等等音强、音高、音色、节奏各不相同的喻体形象,不仅调动了读者的联想和想像,而且作者对音乐…  相似文献   

7.
音乐是一种储存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声音只能存在于一瞬间,但是它在人心中留下的印象却是永恒的。音乐是一种很抽象的东西,想要用文字将它的艺术感和精妙之处描述出来是很困难的。但是唐代诗人李贺就用一首《李凭箜篌引》将自己听箜篌演奏的感觉精确的描述出来,李贺的这首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还有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一起被称为"摹写声音之...  相似文献   

8.
一一千多年来,自居易在《琵琶行》中以语言符号所指谓的视觉形象生动描绘听觉感受的高超的艺术手法,已成为中国诗坛上的千古绝响,“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问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絃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  相似文献   

9.
当我们探航于唐诗艺海时,唐代的丝竹声声入耳,它有时委婉,有时铿锵,使人驻足,令人陶醉。一千年前的这些听之有音,视之无形的唐朝音乐,为何人们仍能至今感受到?这当然应归功于唐诗。 首先,唐代诗人善于以声喻乐。他们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或能体会到的声音来描写音乐声,使人读其诗句“如听仙乐耳暂明”。白居易的《琵琶行》写江上歌女弹奏琵琶,乐曲的抑扬起伏,变化多端,描写得精妙无比。诗中用“急雨”“私语”分别比喻粗重沉浊和轻细柔和的声响:“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以珠玉相击的声音写出清脆悦耳的音色,“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给人以圆润之感。还以“间关莺语”喻乐声的欢快宛转,以“冰泉”比乐声的悲抑凝涩,“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则描写乐声暂歇后的激烈迸发,曲终收拨以撕裂丝织品声响来作比。这些生动恰当的比喻,使读者仿佛听到琵琶声声,仿佛感受到琵琶女流露的复杂感情。 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中“如听万壑松”把琴声写成万壑松涛声,让人感受到琴声的高亢有力。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呜风乱啾啾。”以寒风吹拂枯桑老柏和雏风啁啾乱叫作喻,写出音乐的苍劲古朴和清脆喧闹。 其次,唐代诗人不仅善于以声喻乐,而且善于以形喻乐。他们往往通  相似文献   

10.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是唐代"以喻写乐"的优秀诗作,它们分别运用以形喻乐、以声喻乐和以典喻乐三种表现手法,取得了公认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1.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以下简称李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以下简称白诗)均有出色的音乐描写,清人方扶南把它们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但因诗人的个人才情不同,生活遭遇不同,故两首诗在音乐描写方面呈现迥异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2.
在唐代的诗歌中,以乐器入题的诗歌为数不多,除了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之外,还有李商隐的<锦瑟>.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将乐器入题,描写了不同层面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雨中糖香     
星期天的下午,窗外飘起了蒙蒙细雨,我和爸爸一人打一把伞,出门散步。 我们在雨中行走着,一高一矮的伞在人群中穿梭,不一会就走进一个小巷。那些雨点有的故意蹦进伞下,有的落在我手背,打个滚儿,然后快乐地融化。细雨还在不停地下着,雨打在伞上发出“砰!砰!”咚!咚!”的声音,我不禁诵起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相似文献   

14.
听,我们呱呱坠地时就一直在听,听这世间一切奇妙的声音,它们都令我无比好奇. 我所认可的听是从音乐开始,我喜欢听旋律优美的音乐,这些音乐总能带给我奇妙的感觉.听《梁祝》,在缠绵的音乐中我能听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美丽爱情以及离别时的无限伤悲;听《夜莺》,在优美婉转的旋律中我仿佛有一种在空中徜徉的奇妙感觉;听《琵琶行》弹奏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人生感叹.听《阳关三叠》,听《高山流水》,听《二泉映月》……  相似文献   

15.
美无处不在。语文教学不仅在书写、表情达意上具有民族特色之美,而且对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美和科学文化修养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音乐美语文教学中的音乐美,集中体现在朗读教学和语言描写技巧之中。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一文在描写琵琶女演奏乐曲时,形象、生动、传神,一直被后人推为典范。“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句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乐曲的粗重、轻细、清脆、圆润表现出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里…  相似文献   

16.
每每读到白居易的《琵琶行》,总会对那"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灵动手指充满神往。猜想:那是怎样精妙的情思,才能有此神奇的"拨弦",那又是怎样的柔肠百转,才会有如此深情的曲调?一堂让人期待的语文课,它应该就是琵琶一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教师就是那善拨的妙手,让一堂课一开始就"未成曲调先有情"。所以,我一直努力尝试着  相似文献   

17.
音乐,这美妙的王国,充满着奇情幻想,拥有着永久的魅力。古代的音乐,与诗歌舞蹈融为一体。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这三首诗也不例外,以悲为美,移情于物,借乐抒情,并且采用侧面反衬、烘托的手法将音乐与书面语言结合的天衣无缝,深得以有形写无形之妙。  相似文献   

18.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是形容琵琶优美乐声的诗句。对我而言,悠扬婉转的琴声里凝聚了永恒的爱,在我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我是从四岁半开始学弹琵琶的。学习它,只因为妈妈说,民乐源于中国五千年悠久的文化,作为女孩子应该学点民乐。而民乐中首推的数琵琶乐最精彩,还用白居易的《琵琶行》来熏陶我,以至于我早在不懂其意时就把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并知道了琵琶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音乐空灵微妙,极难把握,用诗歌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那就更难了。因此,向来诗歌中多将音乐作为点缀,少有以音乐本身为描写对象的。唐代由于音乐的普及,诗人中有许多精通音律的人,有的甚至就是音乐家,再加上当时诗歌技艺的提高,唐诗中出现了大量的以音乐本身为表现对象的作品,且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例如,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就是其中的佼佼  相似文献   

20.
唐代诗歌繁荣并达顶峰,诗歌与音乐又血肉相连,因此,唐代描写音乐的诗颇多,佳作也不少。其中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等三篇尤为上乘之作。清人方扶南在《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中说:"白香山江山琵琶,韩退之颖师弹琴,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可见古人赞誉至绝。故本文作者试图从三首诗的手法运用中加以对比探析,从而探究其艺术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