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通过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探讨了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的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有的是民办高等教育的优势,有的则是不足。在分析比较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本试着探讨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选择由三层次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来比较我国民办和公办高等专科教育竞争力状况,得出民办高专院校的教育效率低于公办高校、教育资源少于公办高校、教育竞争力弱于公办高校的结果。基于此,以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上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分析了我国民办高等专科教育竞争力偏低的原因,提出了提高我国民办高等专科教育竞争力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章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公办高等教育竞争的格局开始形成,民办高等教育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极具竞争力的灵活机制,办学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相似文献   

4.
民办高等教育经过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公办高等教育形成了共同发展的办学体系。但是民办高等教育特别是民族地区民办高等教育仍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随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在办学体制上的深化改革,各项政策法规已进入初步确立阶段,有必要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作出转型性探讨。  相似文献   

5.
独立学院办学模式的比较优势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立学院是在吸收公办、民办两种办学机制优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办学模式,具有对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的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使它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多元化,增加教育投入,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规范与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独立学院是一种按照新理念、新思路创办的民办学院.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将建立起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高等教育投入体制,坚持公办和民办并举,积极鼓励社会、企业和个人投入,形成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高等教育办学新局面.独立学院的特色体现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更是民办(私立)高等学校(以下简称为“民办高校”或“民办高等学校”)的生命线。从根本上说,公办高校之间、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之间以及民办高校之间的竞争就是教育质量的竞争。我国民办(私立)高等教育(以下简称为“民办高等教育”)自80年代恢复与重建以来,迄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至1999年,教育部承认的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高等学校有37所;具有高等学历文凭考试试点的学校150多所。此外,还有为数众多的不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或高等学历文凭考试试点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单从量的增长上看,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就形成当前的规模,可谓之“飞速发展”;但从质的提高来看,却依然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专业设置的人化倾向以及课程设置中的“因人设课”现象,总体教育质量提高缓慢,甚至出现教育质量的低水平徘徊或滑坡。制约我国民办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因素很多,就主要方面来讲有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成果。一方面它改变了我国建国后长期以来形成的由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弥补了公办高等教育供给的不足,减轻了财政办学的压力;另一方面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多元化发展和竞争,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然而受传统观念、管理体制及师资水平的制约,目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仍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试图分析目前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对策,期望引起大家对这一教育热点问题更广泛深入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公办高等教育竞争的格局开始形成 ,民办高等教育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极具竞争力的灵活机制 ,办学者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相似文献   

10.
建立开放办学体系 创办高水平民办高等学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私立大学在很多国家的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美国有哈佛、耶鲁,英国有牛津、剑桥,日本有庆应、早稻田。这些私立大学不仅在其国内以名校著称,而且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我国的民办高等学校恢复创办已有20余年的历史,尽管数量上已经发展到1000余所,但从总体上看,其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离人们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很多人慨叹,民办高等教育何时能够与公办高等教育一道共同开创我国高等教育的辉煌时代! 民办高等学校的最大优势在于民办机制。民办机制可以为民办高等学校打开广阔的办学天地,使其能够真正面向社会,面向一切教育…  相似文献   

1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办学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开始孕育、诞生和茁壮成长。20年来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为社会的稳步发展进步、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发挥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由于民办高等教育是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许多问题,学者们对民办高等教育问题进行了研究。综而观之,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脱胎于公办高等教育体系,其发展呈现出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以及和公办高等教育之间多样性与趋同性共存的特点.本文从市场环境与制度环境、地域性分化与阶层分化等维度分析了影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自身多样性和趋同性的因素及相关机制,并比较我国公、民办高校在发展方式与组织行为上的差异与趋同,进而探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化与整合问题.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办学体制的多元化,并且要处理好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的关系。笔认为,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处理三的关系中,要体现民办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公平性,二要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建立公办与民办高等教育的竞争机制,处理好成人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的正确定位问题等。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在教育质量、师资队伍、经费筹措、管理体制等方面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加快发展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必须着力于更新观念、加强立法、资助办学、改善管理。 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质量问题 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由于办学条件、管理水平的差别很大,因而参差不齐,不可一概而论。从总体上来看,由于民办高校的师资、设备、图书、校舍、经费等办学条件普遍低于公办高校,生源质量也较差(公办高校的学生都是经过全国统一高考录取的,民办高校的学生绝…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学费二元结构是公办和民办高校产权差异和学费制度差异的反映。公共财政不足造成了公办和民办高等教育的二元规制、市场的二元分割和市场功能定位的分化。这导致学费定价中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不清、公办和民办高等教育学费标准的差异与质量的差异不对称、个人投资收益率的差异扩大、学费的资源配置功能弱化。“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其指导思想,其不利于先天禀赋不足的学生,其社会福利效应逐渐降低。在公共财政能力已经增强,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的背景下,应该取消对公办和民办高等教育的二元规制,加大民办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提高民办高等教育的质量,加强民办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消除高等教育学费二元结构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办学体制的多元化,并且要处理好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的关系。笔者认为,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处理三者的关系中,要体现民办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公平性,二者要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建立公办与民办高等教育的竞争机制,处理好成人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的正确定位问题等。  相似文献   

17.
郭建如在《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8期上撰文指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脱胎于公办高等教育体系,其发展呈现出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以及和公办高等教育之间多样性与趋同性共存的特点。作者从市场环境与制度环境、地域性分化与阶层分化等维度分析了影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自身多样性和趋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7,(79):6-7
民办高等教育是公办高等教育的主要补充,具有自身的办学优势,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其诸多弊端也越来越凸现出来,急需加以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以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潘懋元先生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创始人,著名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专家。他对许多高等教育问题都有自己独到而精辟的看法,其民办高等教育思想对中国当代民办高等教育的研究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他虽然长期供职于公办大学,却时刻心系民办高等教育。曾有记者问及原由,潘懋元先生坦言道,“我之所以对民办高校情有独钟是出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正式实施,给民办高职院校提供了广泛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当然民办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公办教育的示范作用,公办、民办教育形成齐头并进的局面.这两的互补性对我国普及高等教育,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会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