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 (除汉语言文学专业外 )、理、工、农、医、财经、政治、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大学语文》课所入选的作品 ,均是经过千百年筛选留传下来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约意丰 ,脍炙人口的古代和现当代最有成就的作家的代表作。它们代表了中国几千年灿烂文化和文明的进程 ,对于将来要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范生来说 ,《大学语文》课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  相似文献   

2.
过去将《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为对中学语文"欠账"进行补课或补差,导致《大学语文》课备受冷落,现在将其定位为人文素质教育基础课有了一大进步,然而过分强调人文性而忽视工具性和文学性,也是不妥的。《大学语文》课程应当定位为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基础课,《大学语文》课应肩负三大方面的任务: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文学审美能力,培养人文精神。概括起来可以称之为"三文"即文字-文学-人文。  相似文献   

3.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年来,《大学语文》课一直陷入一种陈旧的教学模式里,老师讲着没有劲,学生学着被动、本文试图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两方面来初步探讨出一条《大学语文》改革的新路,以使《大学语文》适应新世纪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的一门公共课。在日益重视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语文教学质量从总体上来看不是很理想,大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缺乏浓厚的兴趣。其原因主要有这些: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定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职业院校《大学语文》既不应是一门纯工具课,也不应是一门游离于培养目标之外的纯文学艺术性专业课,而是针对特定的培养对象,传授汉语言文学知识,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基础课。要从这门课本身具有的丰富内涵和特质出发,面对特定的社会现实环境,在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中把握《大学语文》的定位,使这门课成为高职学生的良师益友,并让他们获得求职就业的必要实用技能。  相似文献   

6.
正目前全国高等院校多数学校都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只不过有的高校将《大学语文》课列为必修课,有的高校则列为选修课。虽然众多高校都在开展《大学语文》课教学,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师资力量薄弱、使用的教材陈旧、授课教师教学质量不高等多种因素,引发了很多高校学生对《大学语文》课没有学习兴趣,旷课、逃课现象常有发生,导致一些大学不得不将《大学语文》课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即使这样,《大学语文》课教学  相似文献   

7.
如何自学《大学语文》李浩《大学语文》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各类大学生语文知识水平与写作能力而设置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它具有宽广的知识内容,较强的思想性和实践性,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整个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职能。学好《大学语文》需要日积...  相似文献   

8.
《大学语文》课是高校面向文(除汉语言文学专业)、理、工、农、医、财经、政治、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加强人文教育。人文教育不只是语文教育,而语文教育占有特殊甚至核心的位置,因为语文的文学性对青少年更富有感染力,大学语文教育落实到人文教育上,能给人建立一种精神底子,能赋予学生的生命以一种亮色。  相似文献   

9.
高等师范院校《大学语文》课的《论语》教学,应在相关内容的讲析中渗透孔子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传授。这是增强《大学语文》的教育教学功能、提升《大学语文》的课程价值、补充和完善教师教育体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了《大学语文》课的补课性质。作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内容,《大学语文》课应该按照其任务和内在规律进行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大学生语文能力,突出其在人文素质养成过程中的作用。利用学生课外阅读、学术研究、实践训练弥补课时的不足;开放式的教学内容和结合学生专业方向进行教学等应成为教改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加强素质教育是文化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大学语文》课自身的要求。为提高《大学语文》课的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大学语文》课教学中应明确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优等生冒尖,促进中间状态的学生发展,帮助差等生进步。同时,要改革传统的教学制度和考试制度,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相似文献   

12.
一、《大学语文》教材的得与失。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需要,全国文、理、医、财经、师范各类大学都相继开设了大学语文课。所用教材,大多是徐中玉先生主编,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这本教材确实有开拓性的意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培养思维方法、培养审美意识四个方面提出了《大学语文》课教学改革的新策略,为当前《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模式。  相似文献   

14.
《大学语文》已经开课,现把有关本课的一些问题谈一下.这门课用了两种教材.一种是徐中玉主编的应用专科《大学语文》教材,一种是由我主编的《大学语文》试用教材.去年普遍采用徐中玉主编的应用专科《大学语文》教材.1998年4月13日内蒙古电大教学部曾发了“关于《大学语文》课教学的补充意见”.今年使用徐中玉主编的教材的,教学仍遵循这个“补充意见”的要求,另外  相似文献   

15.
随着高中课改的进行.在全民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影响下,《大学语文》的教学出现了相对的尴尬。首先,高中的课改要求学生的阅读而不断地扩大.教材从必修到选修两个部分的出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相对增加.原属于《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现在则出现在新的课改课本或参考阅读文章中,例如诗歌《雨巷》即出现存高中选修诗歌中,又出现在众多的《大学语文》教材中。  相似文献   

16.
任何事情都要讲案方法,学习《大学语文》自然也不例外,方法对头就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大学语文》不要只限于一遍又一遍的看、念;而应多利用问题考自己。这样就可以像过筛子一样把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尚未掌握的知识明确地分开,把已经掌握的部分放开,使未知部分过一次筛子减少一部分,逐步缩小包围圈,直到全部“消灭”为止。本文把每单元的约三分之一课文及关于体裁特点里的第一篇中的有关知识编成问答题的形式,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实际考试时也可能采用“填空”“选择”等形式,但只要掌握了这些知识,用什么形式考都会回答…  相似文献   

17.
大学语文,在自学考试中是一门举足轻重的基础课。要学好这门课,有一定难度。关键在于把握它的规律,采用相应的学习方法。一、要学习有序全国组编本《大学语文》教材,从编排体制看,正文69篇、附录7篇。从内容上分,为史(《中国文学史概述》1篇)、论(《各种文体特点与写作》4篇,另有《古代汉语语法常识》、《我国诗词格律常识》、《应用文写作要点》3篇共7篇)、文(指正文中选文65篇)、工具书常识(《常用语文工具书简介》、《我国古代历史朝代简表》、《简化字总表》3篇)等四大类。学习中,考生一般只重视正文,而忽略“附录”,认为附录7篇,《考试大纲》中已明确规定不在考试之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年级基础课,成人高校文科各专业大都开设了《大学语文》,教材多借用“文学作品选讲”式的普通高校非中文专业的《大学语文》教材,但这种“文学作品选讲”式的大学语文课,是一种素质提高课,对语文能力训练不太合适,尤其使阅读和写作脱了节。笔者在给成人学生教学时,深感这样的《大学语文》教学并不适合他们。成人学生与普通高校青年学生学习特点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学习的动机目的不同。普通高校青年学生从中学升入大学,学习目的并不明确,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需要哪些技能都较模糊,往往是为学习而学习;学习动机多…  相似文献   

19.
职业院校不仅要让学生拥有一定的生存技能,还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发展,使他们顺利成长为社会人,《大学语文》教学在其中将起到重要作用。《大学语文》除了传统文化教育外,还要注重引导学生设置分层目标,培养心理调适能力,注重文化素养的提高及使用问题研究方式探究学习,注重一课一得。  相似文献   

20.
《大学语文》是我国近现代以来高等学校各专业进行教学的传统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高校的大学语文课却被忽视,乃至停开。八十年代以来,许多高校重新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目前已成为各高校面向文、法、经、贸、理、工、农、医、外语、艺术、教育等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的素质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