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李军林 《新闻通讯》2008,(12):52-53
联合国互联网管理论坛于2007年11月12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0年来全球上网人数显著增加,网民总数已从1997年底的7000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2亿人。其中,美国是世界上网民人数最多的国家,达到2.1亿人,其次是中国,为1.62亿人。可见,网络对社会生活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深刻,因此,网络谣言对社会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乃至动摇国家政治权力的重要诱因。我们有必要加大对网络谣言的特点、成因、传播机制、社会危害及其治理措施的研究力度,以做到有备无患。  相似文献   

2.
数据     
《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亿,平均每10人中就有1人是网民,与2005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600万人,是历年来网民增长最多的一年。  相似文献   

3.
若文 《今传媒》2006,(10X):17-18
央视2006年7月19日发布的有关研究报告称,截至6月底,我国网民人数已达1.23亿。《中华新闻报》2005年1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的特色化生存》一中讲:2007年预计为1.4亿人,约为2001年的4.15倍。这两个数字不仅是数量的描述,而且是速度的描述。央视所说的,是半年来实实在在增加的人数达0.2亿,按现有“加速度”的发展态势,一年就会大大超过现在半年的两倍;看来《中华新闻报》所预计的2007年互联网发展的情况,不是随意想像。无论当前还是今后,网民则是新闻媒体一支人数最多、影响力很大、“加速度”式膨胀的传播力量。几年来,网民为新闻传播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不少网民对于邪恶的鞭挞、对于正义的赞扬、对于弱势群体的帮助、对于重大新闻事件鲜明而积极的态度剀及关键时刻表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愫,让人触之于目而感之于心。  相似文献   

4.
网络广告成为网络主要赢利模式之一 从CNNIC的第20次统计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截至2007年7月,我国网民总人数目前已达1.62亿,仅次于美国2.11亿的网民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与2006年年末相比,半年新增网民2500万。相当于半年内,每1分钟就新增接近100个网民。与2006年同期相比,网民数增加了3900万人,我国网民年增长率达到31.7%。这一切充分说明了网络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新兴媒体,伴随着这种形势,网络广告理所当然地成为网络主要赢利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5.
若文 《今传媒》2006,(10):17-18
央视2006年7月19日发布的有关研究报告称,截至6月底,我国网民人数已达1.23亿。《中华新闻报》2005年1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的特色化生存》一文中讲:2007年预计为1.4亿人,约为2001年的4.15倍。这两个数字不仅是数量的描述,而且是速度的描述。央视所说的,是半年来实实在在增加的人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媒科技》2008,(8):42-42
今年,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中国网民规模继续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趋势。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人。2007年底美国网民数为2.18亿人,按照美国近年来的网民增长速度估算,美国网民人数在2008年6月底不会超过2.3亿人,因此中国网民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位。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100万人,在2008年上半年,中国网民数量净增量为4300万人。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全国范围的逐渐普及,以及网络同其他媒体相比所没有的优越性,通过上网获取资讯发表观点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并且呈现井喷之势。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底,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人,其中宽带网民数1.63亿人。面对如此庞大的网络媒体受众市场,如何利用网络技  相似文献   

8.
目前中国4亿手机用户中,在过去半年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数量是5040万人,即网民中的24%、手机用户中的12.6%是手机网民。手机网民的地区差异较大,广州手机网民数目最多,43.4%的人半年内通过手机上过网,目前手机网民数已达到1452万人。江苏、浙江和福建的手机上网人数处于第二梯队,是手机上网网民数相对较多的地区。  相似文献   

9.
网络时代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极其重要 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带来了社会存在的重大变化,这势必对社会意识形态产生影响. 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较2014年12月增加3679万人.  相似文献   

10.
金震茅 《传媒观察》2005,(10):51-52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道,到2005年4月底,我国上网用户数量已经突破1亿。网民数突破1亿,这就意味着每13个中国人就有一个与网络亲密接触。在我国不仅上网人数多,而且上网浏览新闻的人数也是与日俱增,通过互联网浏览新闻信息的网民比例从前几年的70%多一点,达到了目前的84.38%左右。  相似文献   

11.
2006年1月17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十七次互联网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内地上网用户总数1.11亿。比2004年末增加了1700万,网民普及率达到8.5%,其中宽带上网网民数为6430万人,比2004年增加了2150万人,增长率为50.2%。而拨号上网网民人数、专线上网网民人数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下降,带上网计算机数首次超拨号计算机数,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年前发布的报告称,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总人数达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人数达到4.2亿,规模较上年底增加约6440万人.所占比重由上年底的6913%提升至74.5%。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微博快速崛起,写微博、看微博的人越来越多。微博作为一种快捷即时的交流方式,适应了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它的兴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据统计,到2011年底,微博用户在网民中的比例已达48.7%,有将近半数的网民在使用微博,按照同期网民总数5.13亿来计算,微博用户人数接近2.5亿,而且还在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14.
(一)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惊人。2006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6年6月30日,网民人数达到了1.23亿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9.4%,其中宽带上网网民人数为7700万人,仅次于美国,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2400万人。  相似文献   

15.
张文 《新闻窗》2015,(3):62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民人数的迅速增多,网络越来越成为大多数人发表意见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它已经使公众舆论成为了可能。研究并探索互联网时代公众舆论的发展变化规律,对于我们做好新闻工作,有着现实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互联网时代公众舆论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一、舆论主体——公众已日渐成熟目前,我国网民人数已经超过5亿,网民公开发表意见的各种论坛、博客、微博、轻博等也伴随着互联网技术  相似文献   

16.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突破1亿,为1.03亿人,半年增加了900万人,和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8.4%。其中宽带上网的人数增长迅猛,首次超过了网民的一半,达到5300万人,增长率为23.8%,这也是宽带用户首次超过了拨号上网用户人数。我国网民数和宽带上网人数均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根据此次调查,我国上网计算机数达到4560  相似文献   

17.
华汝国 《传媒》2008,(4):63-65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截至2007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人,居世界第二,宽带网民数达到1.6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提高至16%。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开创了我国信息化进程的一个崭新阶段。而以这些变革为依据,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对网络传播的研究力度也得以加大。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7月21日在京发布的“第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突破l亿,为1.03亿人。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宽带上网的人数增长23.8%,首次超过了拨号上网用户人数,达到5300万人。至此,我国网民数和宽带上网人数均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网络大国。针对这一亿网民,中国互联网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高新民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  相似文献   

19.
CNNIC2011年7月19日发布的第28次全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4.85亿,年底将超过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6.2%.网民数量激增的伴生现象是网络暴力的日益加重.笔者认为,其形成与网络监管缺位有关,更与网民身为人的本能性有关.把人看作本能大于理性的社会原子,构建民间网络评论员组织,破解网络行为中的坏模式,方能消除网络暴力.  相似文献   

20.
近年,微博快速崛起,写微博、看微博的人越来越多.微博作为一种快捷即时的交流方式,适应了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它的兴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据统计,到2011年底,微博用户在网民中的比例已达48.7%,有将近半数的网民在使用微博,按照同期网民总数5.13亿来计算,微博用户人数接近2.5亿,而且还在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