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张爱玲的隐喻性小说与中国注重喻说的文学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隐喻性是张爱玲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张爱玲小说具有经典化程度高、改编广泛、受众广泛的特点。张爱玲创造了隐喻性小说这一经典的小说类型,对中国文学有着卓越的贡献。本文就张爱玲隐喻性小说艺术以及中国文学的传统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小说家中,张爱玲无疑是一个能够让我们深深铭记的著名作家。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种女人独到的视角和语言,同样的事件在张爱玲笔下会演绎出不同的风格,从而带给读者以深刻的感受。张爱玲的小说带有浓郁的张氏色彩,在语言风格上凝练并且意义深刻,能够一下子抓住读者的眼球。从张爱玲创作的小说来看,其整体创作风格独具一格,其小说语言也负有一定的特色,张爱玲小说所取得的成功,主要应归结于其小说语言的成功。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认真研究张爱玲小说语言对现代小说创出产生的影响,促进现代小说创作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及其小说与上海都市民俗关系密切。上海都市民俗中的居住习俗、交通习俗以及民俗时间,对张爱玲小说的人物塑造、情节推动以及主题升华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张爱玲小说着重描写了弄堂和洋房、三轮车和电车以及都市民俗时间。张爱玲小说交织着传统和现代两种文化因子,呈现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特有的民俗风情。  相似文献   

4.
作者从绘画的角度,探讨张爱玲小说中环境、背景描写,试图找寻绘画对张爱玲小说的环境、背景描写影响.以绘画的角度研究环境描写中立体空间、绘画步骤在环境描写中的运用以及张爱玲小说环境描写中使用的绘画色彩搭配原理.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具有十分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对张爱玲作品进行研究的学者一开始都是从文学的角度进行的,但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对张爱玲的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语言艺术、社会文化、心理学等等。张爱玲的小说融合了西方技法的创新应用、对于细节的描写以及精妙比喻与意向的修辞方式。这种独特的语言艺术成就了张爱玲成功的小说世界。本文主要针对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6.
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对张爱玲1943年到1944年5月的小说进行了批评。除《金锁记》之外,他认为张爱玲小说有肤浅、华彩胜过骨干、题材狭窄等毛病;张爱玲则以《自己的文章》予以反驳,阐述了她独具个性的文学思想和美学思想。二者之间的冲突,主要源于性格、人生观及审美观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单立勋 《现代语文》2009,(11):68-70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深受《红楼梦》的影响,她对《红楼梦》的热爱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这成为她小说创作的一块重要基石,也在内心纠结成一种复杂而深厚的情感——红楼梦情结,这种情结影响张爱玲的生活、创作和研究。本文通过解析张爱玲红楼梦情结产生的原因和在其小说创作中的具体表现,更进一步挖掘张爱玲小说创作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月亮"是张爱玲小说中一个频繁出现的意象.解析这个意象,对于了解张爱玲小说的题旨及人物的心理和作家的悲剧意识,从而深刻地把握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征都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魅力独具的女作家。她的小说结构精巧、语言华丽,在人性方面有深刻的发掘。本文以张爱玲小说的奇喻为基点,来窥视张爱玲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由张爱玲小说重新改编的电影会越来越多,这是张爱玲小说研究的新领域,也是诠释其小说的新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张爱玲小说《色·戒》与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对比二者的艺术技巧和方式。  相似文献   

11.
“电视小说”作为一种化文字形态为屏幕艺术特质的文学形式,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60年代我国也产生了自己的电视小说,80年代进入“成熟期”。“电视小说”表现出其特有的审美性、再现性、具象性、假定性等特征,因而与“电视剧”有形同而质异的区别:即一个注重突出“文学性”特征;一个注重追求“戏剧性”效果。因受多元化影响,“电视小说”无论在表现形式还是在艺术风格上均应有灿烂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金瓶梅》式异流小说"的概念,分析了这类小说的思想内容和美学特征,论述了这类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的特殊意义及其重要影响,以及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艺术创作经验。  相似文献   

13.
试论张爱玲小说语言创作的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作家。其小说语言创作成就突出 ,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高超艺术水准  相似文献   

14.
郁达夫早期小说中独特的自我形象、坦白和真率的心境写真、特殊的结构方式(情绪结构)和特殊的浪漫主义风格等,使郁达夫留学生小说中的众多人物形象形成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立体艺术形象,从中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现实本质,反映出郁达夫文学创作中的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从文艺心理学、艺术美学和生命美学的交叉点上,对张爱玲小说风格和散文风格进行了“非平行”的比较,从而进一步突出张爱玲散文作为一种特殊的、多重的生命表达方式的重要意义。同时从创作主体的生存困境着眼,对某种不够公平、正确的评价作了矫正。  相似文献   

16.
苏童作为“先锋小说”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之一,其小说的艺术特色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苏童小说巧妙的叙事技巧,这是苏童小说呈现独特魅力的叙述动因之一,其内容包括叙述视角的独特、“白描”与“留白”的传统以及设置悬念的巧妙;二是苏童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这是苏童小说艺术特色的诗性语言的魅力呈现,其内容包括一气呵成的语言、南方市井的语言、准确新奇的比喻和精心营造的诗性氛围。苏童小说的叙事技巧和独特的语言风格诗意地展现了苏童不同于其他“先锋作家”的艺术特色,也潜在地生发出潜藏在苏童作品中的独特审美气质。。  相似文献   

17.
小说在古代被视为“小道”,其文坛边缘地位决定了它的世俗化色彩。明末清初,大批文人介入通俗小说的创作领域,以他们的文心、文笔对小说这一通俗文类进行了艺术打造,使其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均有了“雅化”的趋向,并具有了独特的文人品性。这一变化,强化了通俗小说创作中的现实感和个性色彩,并对清代文人小说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小说是一种散文体的文学样式,但在中国古代小说文本中,却往往有一些非散文的因素——诸如韵文、骈文之类不时出现于其间,我们可以称之为"特殊语言"。有时,它们虽然也以散文的面貌出现,那就是诸如行话、隐语、俗语、方言、歇后语等。这些"特殊语言",不仅在小说作品叙事或写人时发挥了散文很难达到的特殊作用,有时还能以"代言"的方式展现书中人物的个性特征。更为有趣的是,上述问题又引起了中国古代小说批评者们的高度重视。正因如此,如果我们对这些"特殊语言"视而不见的话,就等于丢掉了中国古代小说"语言艺术"研究的半壁江山。  相似文献   

19.
《沉香屑第一炉香》虽然借用了传统小说的题材,并且给它装上传统的小说惯用“套子”,但无论是思想主题,还是叙述话语,都完全不同于一般的古典小说,更不同于通俗小说,其思想与艺术具有明显的现代性,体现张堂玲对“纯文学”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20.
冰心小说曾给"五四"时期寻求精神力量的青年以广泛影响,在叙事技巧和文本形式方面独具风格。冰心小说具有以人格表现于艺术、理性与情趣相融合、传统讲故事的艺术手段与现代简捷的叙述技巧相交汇的叙事特征,主要表现为:善于借助同故事叙事视角以收到客观叙述和主观抒情的双重作用;营造"讲述-倾听"的分享故事的谈话式格局;淡化故事时间,而以情绪、情调统辖全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