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鲁迅小说的技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白描手法: 鲁迅是长于白描的高手。他从我国传统的“白描”艺术手法中汲取精华加以改造,达到了至臻其妙的境地。鲁迅主张“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但现在的花纸却多有背景了)我深信于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对话也决不说到一大篇。”他将这种主张贯彻在他的作品中,就形成了“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的白描风格。他用白描手法写人的肖象就活画出形神兼备的立体图象。如写杨二嫂:“先前的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擦着白粉,颧骨没有  相似文献   

2.
在鲁迅的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笔墨极其省俭,力避行文的嘈叨,主要觉得能够“特意识传给别入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对话也决不说到一大篇”。鲁迅小说的艺术结构,总是用生活的片断和场景的相互衔接来展现故事情节,并在生活场景的设置和移动中挑选最恰当的时候和最恰当的场合,点破主题,揭示出主人公的灵魂本质或命运结局,其场景艺术具有独到的艺术效果。鲁迅小说独特的场景描写,不是为风景而写风景,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为渲染或衬托作品气氛,加强故事发生时人物的情绪,服务于整个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发…  相似文献   

3.
鲁迅小说的语言以简约凝练而著称,他曾这样概括自己的经验:“我力避行文唠叨,只要能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肯什么陪衬也没有,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小孩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但现在的花纸却多有背景了),我深信对我的目的,这种方法是适宜的。”“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但是在《祝福》中,重叠累书的复笔现象却不在少数。大量使用复笔,不但没有影响文章的简练,反而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比之那些一味求简而使文章味同嚼蜡的劣作,不知要高明多少倍。下面,笔者将从人物刻画、叙述事件、抒发感情、表达主旨四个方面来谈谈《祝福》中复笔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传统绘画技法讲究白描和写意。白描,指的是单纯用墨色的线条来勾勒画面,不着色敷彩。小说创作中的白描手法,就是避免浓墨重彩,避免繁复的形容词和修饰语,避免大段的静止的精雕细刻式的描写,即鲁迅所说的:“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也就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写意,也是把握反映对象的特征,用最简炼的笔墨将它勾勒出来,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由此可见,白描和写意有其相通之处,都是要求能达到“形似”基础上的“神似”,使人物形象和作品的主题得到鲜明的表现,由白描和写意手法所制约的描写语言,也就具备了与之相应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同学少年》2015,(3):12-13
<正>白描,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花鸟等形象时,不施浓墨或色彩,只用墨线进行简单的勾勒。后来,这种技法被广泛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指不加渲染烘托,只用最朴实简炼的语言勾勒画面、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那么,如何正确运用白描手法呢?一、语言简洁鲁迅先生曾说过:"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  相似文献   

6.
蔡奋琪 《甘肃教育》2009,(17):61-61
在鲁迅小说的人物画廊里,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的主要人物,使读者终身难忘,然而,读者却容易忽略那些简笔勾勒、在作品中居于次要地位的“配角”。其实,鲁迅对待配角的态度和塑造配角的手法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宝贵经验。当然,配角在作品中是处于次要地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作家对配角不重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诗人海涅说:“在一切大作家的作品里根本无所谓配角,每一个人物在他的地位上都是主角。”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的小说,历来在塑造人物方面非常成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这些人物如果离开了小说中非常独到和精妙的典型环境,则无疑没有了生存的空间。可见,读鲁迅的小说,不可遗忘的是他的典型环境的开拓。下面笔者分别从三个方面分析一下鲁迅小说中的典型环境描写。  相似文献   

8.
<正> 在鲁迅小说教学中,我们不仅感到作品中那些主要人物神态逼真,个性鲜明,即使是寥寥几笔写的次要人物,也都是跃然纸上,栩栩欲活的。其中奥秘在哪里呢?鲁迅寥寥几笔就能写活一个次要人物,首先是因为他善于给人物“画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子。相传我国古代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画人物,数年不点睛,他认为:“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阿堵“是“这个”的意思,此处指眼睛)之中。”(《历代名画记》卷五)鲁迅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  相似文献   

9.
有许多的中学生朋友来信询问,“鲁迅小说中的我是不是就是鲁迅自己?”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鲁迅小说中的“我”有些有他自己的故事,有些则未必,而有的并非以“我”出现的人物则又有鲁迅的影子,但无论哪类作品,鲁迅的小说都有他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下面就从叙述、故事、“意思”(鲁迅语)三个方面加以说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记叙文以写人记事为主。写人记事又离不开人物语言描写。人物语言描写应具有简洁、个性化的特点。所谓简洁,即简单明了,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只要觉得能够将意思清楚地传给别人,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契诃夫有一句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姐妹”。可见,简洁对语言多么重要!所谓个性化,是说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不能千人一面。在这方面,鲁迅为我们做出了典范。下面我们不妨以他的短篇小说《故乡》为例予以说明。 《故乡》中描写中年闰土的语言,前前后后算起来有五处:  相似文献   

11.
简评杨二嫂     
鲁迅先生1921年创作的小说《故乡》是作者小说中之佼佼者。小说的主人公闰土是旧中国劳动农民的典型。他那“灰黄”、“很深的皱纹”的脸,“松树皮”似的手,“老爷”、“老爷”的颤抖声音,永远刻镂在人们的心中。小说中另一陪衬人物——杨二嫂,也塑造的极为成功,而且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形象。  相似文献   

12.
鲁迅小说所达到的思想深度 ,是前所未有的。它对于劳动人民和下层人物的悲剧命运的描写 ,是与众不同的 ,他不是着重于叙述他们如何贫困 ,而往往把他的笔伸向人物的灵魂。罗丹曾说过 :“只要注意一个人的脸 ,就能了解这个人的灵魂。”因此 ,我们在读鲁迅的小说时 ,不妨读读小说中所描绘的那些独具个性的脸 ,即人物神态 ,看看它们各自不同凡响的艺术作用。下面以中学语文课本选入的鲁迅小说为例谈谈浅见。一、神态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孔乙己一到店 ,所有的人便都取笑他 ,当有人说他偷了东西 ,并举出“亲眼见他偷何家的书 ,被吊着打”。这时的孔乙…  相似文献   

13.
郁达夫从一九二一年创作《银灰龟的死》到一九三五年创作《出奔》止,共有小说四十余篇。①如果从写作手法上来考虑,大致可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直接以“我”(“他”亦是“我”,如《银灰色的死》、《沉论》中的“他”)入小说,除“我”以外,全篇一般没有其它人物,即使有,也是“我”的陪衬。整篇小说都是以“我”的情感变化来作为结构  相似文献   

14.
一、从鲁迅不主张“给小孩读《狂人日记》”说起 鲁迅生前曾表示,他不赞成把他的作品选作教材。他说,“我也曾反对过将自己的小说采入教科书,怕的是教错了青年。”①这不完全是出于自谦;他当时认为,“拿我的那些书给不到二十岁的青年看,是不相宜的,要上三十岁,才很容易看懂。”②在“那些书”中,鲁迅特别不赞成把《狂人日记》选作青少年的教材,据孙伏园回忆,鲁迅“最不愿意的是  相似文献   

15.
鲁迅小说中的“我”,当然并不就是作者本人;但是,在大多数作品中,无论就人物的身份,还是人物的气质、思想来看,“我”都有着作者的影子,鲁迅经常借助“我”来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我们研究鲁迅作品中涉及到“我”的形象的问题,必须从这样一个前提出发。《祝福》也并不例外。《祝福》中的“我”,到底具有怎样的特点呢?首要的一点,就是他对于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有着深刻的同情和清醒的认识。对于一个“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般的要饭的女人,“我”居然如此郑重其事、斟酌再三地回答她的问话,并为担心自己的话“怕于她有些危险”而惴惴不安,耿耿于怀;对于她的死,“我”又如此震惊和痛苦,以至于“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同情!在作品  相似文献   

16.
张箭飞博士在《词语细读:论鲁迅小说中的“我”》一文中,通过解读鲁迅小说中的关键词语“我”,认为在鲁迅的小说中,除了那些“无我性”的病态人格和“空心人”之外,“的确找不到一个理想的人格”。其实不然,鲁迅小说中,除了那些病态人格的“我”之外,同时也塑造了如“狂人”、“疯子”和《一件小事》中的“我”这样一些自我完整、人格独立、个性鲜明的健全人格的典型,他们是鲁迅笔下另一类中国国民的魂灵。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小说有的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呐喊》、《彷徨》中共二十五篇小说,其中就有十一篇采用第一人称。在中学语文课鲁迅小说教学中,关于“‘我’这个人物是不是作者自己”这个问题,存在着分歧意见。有的同志认为,“我”是作者塑造的文学形象,不是鲁迅自己;有的认为,“我”就是鲁迅;还有的认为,在一部分小说中,“我”就是作者,在另一部分小说中,  相似文献   

18.
人物对话,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好的人物对话,能突出人物的个性,揭示人物的灵魂,使人物形象活在读者的心中。鲁迅曾说:“显示灵魂的深者,每要被人看作心理学家,尤其是陀思妥夫斯基那样的作者。他写人物,几乎无须描写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便是面目和身体也表示着。”(《集外集·〈穷人〉小引》)鲁迅自己便是这么一个高明的心理学家。他小说中人物的对话不仅表现了人物的面目,而且显示着人物的灵魂,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突出人物的鲜明个性,是鲁迅小说中人物对话的一个显著特色。读鲁迅的小说,我  相似文献   

19.
别人都是妈妈爱唠叨,可我的爸爸却十分爱唠叨。在单位,他的唠叨是出了名的。我爸爸是一位交警队领导,他会深入一线,轮流在上塘路立交桥上站岗值班。凡到那天,民警们都会离他“三尺之遥”,但说来也奇怪,只有那几天的交通秩序格外地好。原来,我爸爸那张“大嘴巴”发挥了作用“。哎,别让这些车压线。“”喂,让那些车辆从那一道走。”这样唠叨下去,虽然那些警察耳朵都出了老茧,但他们仍然很尊重爸爸,都叫他“林指导”。年末,爸爸带领的中队被评为“优秀中队”,爸爸的口水可没有白费,从此他更爱唠叨了。每次上学前,爸爸总要“大展身手”一番:“儿…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作小说之前写过《中国小说史略》,对中国古代小说艺术有过系统深入的研究。鲁迅先生不愧是取名艺术大师,不仅他的笔名“鲁迅”极有韵味,就连他的小说中人物的名字也不是一个个毫无意义的简单符号,而是蕴涵着人物社会背景、个性特征和形体特征,甚至小说故事情节、主旨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