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省档案界尤其是黄山市各级档案部门开始对徽州文化和徽州历史档案文化进行宣传和开发利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安徽档案》作为我省唯一的档案专业刊物,办刊宗旨之一是"宣传安徽的历史和新貌","进行档案学术研究",因而自然少不了  相似文献   

2.
徐越 《浙江档案》2012,(1):39-42
"浙江方言音档"是浙江省档案局2011年启动的一项特色档案文化建设项目,这一项目将现阶段浙江各地的老派方言作为建档资源,有计划地在全省展开调研和建档工作,以全新的视角开辟了档案文化建设的新领域,更以很强的现实性、地方性和原创性特点,为汉语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注入了"档案元素",受到专家、业内人士和社会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3.
这是个老掉牙的话题,又是个要不断补充的话题。说它是老掉牙的话题,是因为有些人早就对此有了界定,说"电视文化是娱乐文化","电视文化是消遣文化","电视文化是快餐文化",甚至有些文化人煞有介事地说"电视你还要糟蹋什么"!"文学千万别嫁给电视"等。说它是个要不断补充的话题,是因为它在各个领域区别、彰显、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新的文化。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多样性体现文化的多样性,一种方言体现着一个地域的文化内涵。而建构社会记忆,传承地域文化本身就是档案部门的职责所在。本文基于对方言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从社会记忆观角度对档案部门的方言保护工作进行简要分析,并探讨档案部门主导方言建档工作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温州方言的特色 对于温州方言,坊间有一句很形象的说法,那就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温州人说温州话".这种"惧怕"来源于对一种文化的陌生,同时也因为温州话对温州以外区域的人而言,是相对排斥的.  相似文献   

6.
温州方言的特色 对于温州方言,坊间有一句很形象的说法,那就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温州人说温州话".这种"惧怕"来源于对一种文化的陌生,同时也因为温州话对温州以外区域的人而言,是相对排斥的.  相似文献   

7.
地域文化与方言类节目之间存有共生性,这既表现在地域文化为方言节目提供生存土壤,又表现在方言节目助力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地域多元文化和谐共荣。同时地域文化与方言节目之间也存在矛盾,具体表现为方言类节目引起的同一地域不同接受群体之间的矛盾,节目的形式与地域文化的社会学意义的矛盾,以及地域文化中的"庸俗元素"与节目的规范化之间的矛盾。吴语方言类节目想要进一步发展,需要进行渠道变革,内容变革,扩大受众群体,培养方言代言人。  相似文献   

8.
闽南方言的文化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闽南方言是一种超地区、超省界、超国界的汉语方言,它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特征,被许多语言学家称为"语言活化石"。唐宋以后,闽南人大量外迁,在输出自己语言的同时,也吸收不少外来词语,故闽南方言具有融合性的特点。闽南人还有强烈的中原文化认同感,造就了强大的文化凝聚性和向心性。  相似文献   

9.
孙犁既是一位文学宗师,又是一位学术大师,他的阅读观可以概括为:"我的精神支柱是书本","有些余力就只好爱爱书吧","读书杂一些","择善而从","读书总是带有时代特点","读书应道首先得其大旨","抄一次比读十次都有效","图书馆使我眼界大开","把文化带给劳动人民"等。  相似文献   

10.
林卫军 《东南传播》2014,(8):102-104
方言节目是以本地方言作为节目特色的节目形态,是我国广播电视行业中一个重要的节目类别,它的产生有其必然的社会条件。方言是区域内社会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载体,承载了地区内的人文民俗、文化传统。它作为本地居民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是区域内居民拥有共同语境的先决条件。福州电视台生活频道的《攀讲》是一档福州本地民生类方言节目,创办于2008年3月,"攀讲"一词来源于福州方言,意思是"天南海北的聊天",而相同的语义在北方的方言里叫做"唠嗑"。《攀讲》的栏目名正是利用了方言中的共通性,过于简单的方言词汇就能让熟悉福州方言的观众立刻明白节目的主题。方言节目除了具有一般电视节目的观赏性之外,对于一个城市的形象宣传和本地文化传播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前,庸俗、低俗、媚俗的"三俗文化"主要有十大表现:"裸文化",暴力文化,"偷文化",鬼神文化,"泛娱乐"文化,"不良语言"文化,"炫文化、星文化、门文化","洋文化","假文化","丑文化、贱文化"。对"三俗文化"的界定要本着谨慎宽容、辩证的、历史的原则。弘扬正能量、传播主旋律、抵制"三俗文化"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周怡帆 《中国出版》2018,(22):30-32
新媒体时代,语言资源深层结构正在被重组,保持语言的活力与生命力就要依靠新媒体微平台进行创新。本文分析方言传播的微平台现状,提出方言传播新范式,探讨用创新路径为方言传播指明方向,真正实现"传播+社交+服务",最大程度地激发大众的自我需求和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3.
白国龙  高磊 《报刊之友》2013,(9):142-143
陕西方言作为一种地方方言,经过在影视剧中运用这种跨文化传播方式,其文化意义与其本土文化场域内的意义不同。笔者从本文化视域与他者角度来看跨文化传播中陕西方言的意义变迁,认为,当前影视剧中陕西方言所建构的文化更多满足的是“他者”的文化想象,而陕西方言本身在空间与时间上的文化解释,在影视剧的跨文化传播中产生了意义缺损和变化,发生了为塑造文化地理拟态环境,增加生活气息,作为幽默元素充当审丑对象的功能性转变。  相似文献   

14.
大众文化的兴起与大众传播方式的快速发展为方言电影准备好了大量受众。作为电影元素探索的一种途径,方言电影应依托地域文化并超越地域文化,正确把握受众对方言的认可度和接受度,走精品化的道路,拍摄出高质量的电影作品。  相似文献   

15.
"所谓中国元素,是今天中国人所信守的,符合中国文化认同的一切元素",首倡者高峻认为,"不是一讲中国元素就是中国结,就是一条龙,其实包括今天中国人的心态、幸福感,中国人对未来的憧憬、自信."在百度百科,对"中国元素"是这样描述:凡是被大多数中国人认同的、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均可被视为"中国元素".它包括物质文化元素和精神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16.
周啸天 《东南传播》2021,(11):110-112
吴语作为中国七大方言之一,承载了江南地区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近年来,在吴语逐渐面临边缘化的传播困境下,短视频这一新型媒介的兴起使得吴语方言重新绽放活力.吴语短视频创作者通过口语、文字、标签、位置等多重符号的组合加工,运用脱口秀、说唱等流行元素,创作了一系列反映江南地区不同风格的方言短视频作品,建构起江南地域文化的多元意象,在流动的网络空间中形成了"想象的地域共同体",为吴语方言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富豪虽然也是人,但教育孩子的方式与常人还是有些不同。身价75亿美元的巴蒂斯塔认为养孩子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先遭遭罪、经历一些痛苦。"星二代"李天一在中国卷入强暴案、"富二代"徐义淳在美国违规驾驶撞死人这两起案件,最近成了热门话题。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星二代""富二代"坑爹凸显出一些家长在子女教育上严重缺失和偏差。有钱人家的孩子是嘴里含着  相似文献   

18.
出花园是潮汕地区一种成年礼,其起源存在着多种解释。近来有学者提出"出花园"是西域祆教成年礼的翻版,认为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的渊源。其实,潮汕出花园习俗中出现的"祆教"文化因子,不仅出现于出花园习俗,在其它方面也常出现,故尚不足以证明潮汕出花园起源于西域祆教成年礼。对此,节日理论中的"核心元素"和"变动元素"概念为分析七夕节和潮汕出花园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思路。通过对七夕节的核心元素和变动元素进行分析,发现潮汕出花园习俗与七夕节的核心元素是对应一致的。同时,节日(七夕节)中的变动元素又可以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整体——"泛出花园"。在对南方地区的"泛出花园"现象进行横向比较之后,发现"泛出花园"习俗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在综合考察潮汕习俗中的诸多花崇拜现象之后,推导出潮汕出花园起源于花崇拜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张晓宇 《新闻战线》2020,(3):109-110
《你听我说》栏目充分发挥方言优势传播信息,提升了传播效果,弘扬了社会正气,传承了本土文化。运用方言、保护方言,就是保护本土文化,保护中华民族多样的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20.
一、抢救珍贵记忆,档案部门不能缺位 古村落具有自然天成的档案属性,记忆文化是古落之魂,古村落的保护开发离不开档案,尤其需要档案总门的积极参与.双峰乡党委书记陶伟英说:"古村落保护讲究的是原汁原味.离开了档案元素,光有几棵古树、几座老宅,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