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牛媛媛 《新闻世界》2010,(12):148-149
谣言有诸多种类,本文以网络地震谣言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网络地震谣言传播特点及形成舆论危机原因的分析,着重提出了网络舆论危机的应对与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2.
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效果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随着网络的发展,议程设置的媒介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议程设置凸显了其独特的优势和效力,其在舆论引导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贾君鹏事件"这一网络事件谈起,探讨网络议程设置的效力和其在舆论引导方面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3.
APEC会议期间,网络上出现了一个热词"APEC蓝"。经过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网络传播,"APEC蓝"在短时间之内成功建构了民间舆论场,它反映了广大市民期盼首都蓝天的强烈愿望。而传统媒体也不甘示弱,并没有回避网友戏谑般的调侃,而是主动设置议程,引导舆论,形成民间舆论场与官方舆论场良性互动的局面。本文以"APEC蓝"在民间舆论场的发酵为例,分析民间舆论场的建构和媒体间的议程设置,以期正确引导舆论,反思舆论引导工作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在发生后如果不进行舆论引导很容易引发公众恐慌情绪,最终导致谣言在社会和网络上大肆传播,由本地区蔓延至全国各地.地方媒体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产生的谣言,保证正常信息的流动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辟谣"作用.利用好地方媒体在本地区受众心中认知程度和自身传播力优势,把引导地方舆论工作的职...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媒介与受众之间的传播关系,同时也改变了整个传播话语环境。搜索引擎处在网络传播中的关键环节,提供"关于信息的信息",正在成为网络传播中新的权力中心。它以过滤关键字、发布搜索热点、设置搜索结果等多种方式来为公众设定议题,引导舆论,潜移默化的发挥着议程设置的功能。搜索引擎正在像大众媒体一样设置我们的议程,影响和重塑我们的信息环境。因此,要正确认识和警惕其在网络传播中的话语权力。  相似文献   

6.
网络媒体的舆论传播因缺乏事实说话,公众意见性信息传播自由而泛散;网络媒体的舆论对传统媒体的过度依赖,使其无法自主形成意见领袖,引导舆论功能显得欠缺。强化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舆论互动,发挥网络媒体不同一般的议程设置功能,并利用好网络媒体开放的互动,可望规范完善网络媒体的舆论传播。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传播学议程设置理论运用于微博传播中,指出微博议程设置存在设置主体多元化、议题多元化和影响快速化等优点,同时存在不良信息泛滥、舆论监管困难、内容琐碎化等缺点。从传播者传播信息的能力、选择的议题、意见领袖和传统媒体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微博议程设置效果的因素,提出了增强微博议程设置效果的应对策略:一是利用好微博的传播优势;二是利用微博意见领袖引导舆论;三是加强网络监管与网民自律;四是整合微博与传统媒体,构建传播新格局。  相似文献   

8.
在传媒化生存时代,尤其是自媒体发展壮大之后,因为其信息传播的病毒式扩散,自媒体拥有者很可能成为新的舆论领袖。自由化的传播模式,无需经过专业编辑的过滤,加上自媒体本身具有的多重传播模式立体交叉的属性、强大的互动交流功能和即时有效的传播,不仅打破了传统媒体议程设置垄断的局面,并且"反议程"的作用也愈发明显。网络专业编辑如何在此环境下对信息进行即时把关和有效的舆论引导将成为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提升网络舆论引导力为视域,通过对网络议程设置的实证研究来探讨当下网络舆论引导的实效性。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网络媒体与网民之间具有议程设置的效果,网络媒体之间也具有议程设置的效果;具体而言,各个网络媒体所具有的议程设置能力又有所不同。对其原因,文章从网页设计和议题两个层面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网络媒体网络舆论引导力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10.
崔波涛 《东南传播》2014,(8):116-118
"微议程"这一概念对当下的议程设置理论研究和舆论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网络社会的来临使得公众舆论参与的方式发生变革,微议程极易引发强大的网络舆论。网络社会为微议程提供技术条件,激发公众公共参与的热情;微议程的议题具有公共性、冲突性、反常性等特点;从网络舆论的视角出发,阐述微议程形成的条件、动力及议题呈现特点,进而反思公众舆论参与方式的变革,为传统议程设置理论研究提供新视角,也为媒体和政府部门关注网络社群及个体的意见,进行舆论引导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1.
林凌 《当代传播》2012,(5):27-29,38
移动互联网集传播工具属性、媒体属性和社交属性于一体,使网络舆论在网络"熟人社会"中呈现出病毒式传播,给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崭新的研究课题。移动网络舆论具有随机性、碎片化和聚众传播特点,传播机制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严重;破坏事实真相的完整性;隐形舆论的隐蔽性更强。因此,难以用引导PC网络舆论的方法有效引导移动网络舆论。必须加强移动网络舆情监测,及早引导移动网络舆论;用全面信息消除碎片化信息的负面影响;同时采用多种传播渠道引导移动网络舆论,提高其引导效果。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媒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播环境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治民主化、信息公开化进程不断加深.许多社会事件都是在网络舆论的推动下,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网络热点事件.本文选择了近期网络热点事件——“安徽丢肾事件”,关注全媒环境下网络舆论在网络热点事件中的推动作用,通过对安徽丢肾事件的报道分析,分析个体事件上升为公共事件的演变流程及网络舆论、流言传播对于事件升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喻健  唐亚娟 《新闻界》2012,(4):15-17
本文探讨了地方民族高校网络舆论的内涵与特征,分析了地方民族高校网络舆论的议程设置内容,阐述了地方民族高校网络舆论影响力构建的方式与方法。指出重点选择传播平台、充分运用技术手段是高校网络舆论议程设置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4.
在国际政治传播中,政府通过对重大事件的议程设置,引导和建构媒介议程,从而达到塑造政府和国家形象的目的.在现实的政治传播实践中,标榜自由主义新闻理念的西方国家,也无不积极借助于新闻媒体强大的社会传播功能,有目的地设置媒介议程,从而引导本国及国际舆论,借以提升政府和国家形象.本文基于传播学理论,以2010年中国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温家宝总理与全球媒体记者答问的问题为研究样本,从问题类型、提问媒体分布以及国际媒体的评价等方面进行解读和分析,从而探究政府如何有效地利用公共舆论平台,设置媒介议程,从而传播良好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当前新媒介发展日益加速、数字公民越来越为社会主导力量、网络舆论日趋丰富化这一现实为研究背景,从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的网络舆论表现出发,以3·8马来西亚航班失踪事件为例,借鉴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事件发生后网络舆论的形成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由此总结出网络舆论的特点和形成规律,并从传播学的角度对网络媒体及政府部门在事件报道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分析,对网络舆论的引导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郭海威  黄楚新 《传媒》2021,(9):88-90
党的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是由网络舆论引导的理论创新能力、议程设置能力、网络舆论事件的应对处置能力及网络舆论空间的综合治理能力构成的综合性的能力体系.当下,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对党的网络舆论引导的权威性、适用性、有效性、深入性带来巨大挑战.面对新形势新需求,党的网络舆论引导所肩负的使命任务更加艰巨,研究提出从把握网络舆论传播规律、强化网络舆论底线思维、巩固壮大网络舆论阵地、统筹优化网络舆论治理四个方面出发,全面提升党的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17.
吴玥 《今传媒》2013,(10):34-35
随着手机、播客、微博的普及,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新媒体,开启了信息传播的新时代。传统媒体占垄断地位的时代远去了,每个人都可以生产信息、传播信息,传递方式也更加方便和快捷。在新的传播格局下,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传统媒体,都需要转变观念、主动介入,学会使用、善于运用新媒体,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8.
吴玥 《报刊之友》2013,(10):34-35
随着手机、播客、微博的普及,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新媒体,开启了信息传播的新时代。传统媒体占垄断地位的时代远去了,每个人都可以生产信息、传播信息,传递方式也更加方便和快捷。在新的传播格局下,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传统媒体,都需要转变观念、主动介入,学会使用、善于运用新媒体,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9.
吴薇  刘昌伟 《新闻世界》2011,(1):159-160
舆论引导一直以来都是主流媒体关注的重点,主流媒体不断增强着舆论引导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可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受众个性的凸显,选择的扩大,他们是否有效地接受了信息,还是个未知的问题。在这种未知的情况下,有效传播成为衡量舆论引导有效与否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3,(21)
本文总结了中国学者在"舆论引导"问题方面的研究成果,本着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提高研究的理论水平的目的,认真梳理该领域从一元到多元的研究发展脉络,分别从媒体和组织机构两个角度,分析各自舆论引导的侧重点,提出"媒体应当重基础、重规律,组织机构应当重问题、重应对"的舆论引导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