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试析曹操不敢代汉称帝之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他发表了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简称《本志令》)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这段话表明了他确确实实“尊汉”“拥汉”、是东汉朝廷的“忠臣义士”。藉以排除人们对他的猜疑。实事果真如此吗?今不妨从东汉时期的政治社会历史进行一番回顾,并结合曹操的《本志令》进行探讨,就可证明曹操所说的上面那段话,不但其真实性要大打折扣,而且是“欲盖弥彰”,完全是欺人之言了。考察曹操有无“不逊之志”,应根据曹操本身实力的发展,并不取决于曹操的本志初衷。考察曹操能否代汉称帝,又须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来自朝廷内外的阻力。今可就此二者,试作剖析于后。  相似文献   

2.
曹操写作的公文和书信,清晰地勾勒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演进历程,折射出曹操与汉朝皇室的微妙关系。依据曹操文书,可把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过程分为5个阶段:反对擅行废立,初挟天子,奉辞伐罪,为“不逊之志”辩,昭然若揭。曹操的文书是其挟天子以令诸侯军政方略的动态显示,为我们加深认识这一方略的实施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3.
历朝历代的用人政策不尽相同,在东汉前主要由州郡以茂才、孝廉名义向朝廷推荐,由朝廷考核予以任用,但所荐之人大都既无真才实学又无封建德行。曹操在当时采用“唯才是举‘的人才政策是石破天惊之举。求贤三令充分表达出曹操的雍容大度、不拘一格和求贤若渴的心情。他不仅有“求人”之心,更有“用人”之智,因而在当时他能三分天下有其二,三分人才之也有其二,这些人才帮助曹操在事业上取得了两大成就:一是完成了北方统一;二是为曹魏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主要阐述曹操人才政策的正面影响,他在用人方面的一些做法,今天仍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相似文献   

4.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长河中英雄众多,但唯有三国时的英雄曹操最令我敬佩。《三国演义》把曹操描绘成一代奸雄,于是很多人就用一个“奸”字去评价他,认为曹操是一个奸诈虚伪的人物。这种评价受了“尊刘贬曹”思想的影响,我认为这样评价是有失偏颇的。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他可说引用《三国演义》开篇诗句,自然引出本文的“风流人物”。批驳他人对曹操的评价,提出自己新颖的观点。是历史上一个不折不扣的“风流人物”。曹操能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他经历过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没…  相似文献   

5.
曹操创作《让县自明本志令》时,身任东汉丞相,且受封武平侯,威望与权力达到了顶峰,但政治气氛极不利于自己,说他"有不逊之志"、欲废汉自立的流言蜚语很多。他于是怀着"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的"三畏"心理,创作该令文,以"分损谤议",减少别人的指责,表明自己的心愿与志向。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  相似文献   

7.
解题仲长统(公元一七九——二二○年)姓仲长,名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东南)人。中小地主出身。汉魏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因他“每论说古今,及时俗行事,恒发愤叹息”,被当时的人称之为“狂生”。朝廷每次召仕,他都称病不就,汉献帝时,经荀彧推荐,才做了尚书郎。曹操掌权,他一度参与其军事,对曹操的法家路线,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临海郭协寅是清朝乾嘉时期台州最著名的藏书家之一,以专聚台州遗书闻名于世。在他的“八砖书库”藏书中多旧钞本,总数不下三四百种,编有《八砖书库目录》4卷,被临海藏书家洪颐煊称为“今之林表民”。他的一生致力于台州文史研究,参编《临海续志稿》,著有《台州述闻》、《三台书画志》等,为宋世荦刊刻《台州丛书》提供多种版本。  相似文献   

9.
一、少年曹操之迷少年时代或弱冠以前的曹操是一片空白,而在这片空白中,又存在着许多难解之迷,历千年而未悟。《三国志·武帝纪》说他“不治行业”。注引《曹瞒传》说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似乎少年曹操,但知游手好闲。这带来了许多问题。既然少年时代的曹操“不治行业”、“游荡无度”,那么,他何以能“博览群书?”(注引孙盛《异同杂语》)何以“能明古学?”(注引《魏书》)何以能“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中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无辜。这是一出由猜疑心理导致的悲剧。生活中我们常会碰到这样一些猜  相似文献   

11.
新校点本《热河志》书稿读后关阔地方志书,是我国古代典籍中最富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它既是“一方全史l’,又可“补国史之要删”,向被学者誉为“史料宝库”。承德,是我国北方著名的历史名城。有清一代鼎盛时期不少文化精苹均积聚于此。近年来承德人提出“让世界了解...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人物系列中有一个聪明的杨修,他于曹刘两军僵持之际,由“鸡肋”之令猜中曹操心事,即擅自宣称“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弄得曹营诸将“无不准备归计”,因而被曹操以惑乱军心之罪处斩。据书中所述,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还是他介入曹氏“世子”之争,干扰了曹操对继承人的选择。其中最为激怒曹操的,则是他竟然“为曹植作答数十余条”,让曹植“依条”回答曹操就军国大事所提的问题。此种行径,显见其左右曹植和欺骗曹操已达肆无忌惮的地步,曹操当然不能容忍。这样,杨修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相似文献   

13.
方孝孺乃明初大儒宋濂之门生,字希直,又字希古,浙江宁海人。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后蜀献王将该书斋易名为“正学”,故世称“正学先生”。其著作今存《逊志斋集》及《方正学先生集》等。洪武时任汉中府教授,惠帝时任翰林侍讲,颇受器重。燕王朱棣谋反夺得皇位后,令方孝孺投降并起草诏书,他却写了“燕贼篡位”四字,并写下著名的《绝命词》,以声讨奸臣贼子谋国罪行,于是被杀,并株连亲友达数百人之多,“文字狱”自此更趋升级,故钱谦益于《列朝诗集小传》记述曰:“正学殁后,文学之禁甚严 ” 作为历史人物的方孝孺,其耿直品德久闻于世,而其文论主张及文学思想却鲜为人知,实有必要加以整理和阐述。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庄周故里庄周是我国战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故里今在何处?这是个争论很久的问题。1979年、1981年先后有人撰文认为,庄周故里在今安徽蒙城。他们的根据是《江南通志》、《嘉靖寿州志》、《重修蒙城县志书》的有关资料。不过,据我查到的史料证明,庄周故里应当在今河南省商丘附近。证据是: (一)从汉代学者的记载来看。西汉司马迁说:“庄子,蒙人也。”司马迁距庄周仅一百余年,他忠于史实,笔录可信。那  相似文献   

15.
《三国志》卷十五《魏书·司马朗传》有这样的记载:司马朗在谈到五等之制后,他“又以为宜复井田。往者以民各有累世之业,难中夺之,是以至今。今承大乱之后,民人分散,土业无主,皆为公田,宜及此时复之。”这大意是讲,黄巾起义以来,人民流离失所,加上一些豪族地主遭到沉重打击,出现了很多无主土地,在这种情况下,他主张曹操政权可利用这个时机,把无主土业变为封建国家所有的公田,实行井田制。当时,不仅司马朗这样认为,而且还有很多人持此主张。曹操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出发,没有复井田而实行了屯田制,这是什么原因呢?本文对此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苏舜钦是以文学名世的,但清人徐惇复却独具只眼,看出了他并非纯然以文学为功的秉性。说他“抱经世之学,怀忠君之心,观其所为诗文及论时事札子……议论侃侃,慷慨切直,皆有关于社稷民生之故,不可以区区文人才士目之” (《苏子美文集序》)。这与《宋史》说他“少慷慨有大志”,论“时政得失无所回避,群小为之侧目”,欧阳修说他“位虽卑,数上疏论朝廷大事,敢道人之所难言” (《苏君墓志铭》)的情形是相符的。他自己也认为“文章竟误身”,说“予生虽儒家,  相似文献   

17.
品酒论女生     
古有曹操、刘备“煮酒论英雄”,今有小女我“品酒论女生”,虽然本人既无诸葛亮深谋远虑之才,又无刘备一统天下之志,但平日里喜欢倚着墙壁,看本漫画,闭目静思,脑中时常能浮现出男人们喝酒时的姿态与酒后的“潇洒”。此时,偶尔从窗外路过一个两个年龄相仿的女生,看来,  相似文献   

18.
无以复加     
语出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唐武后神功元年》:“今知微擅与之袍带,使朝廷无以复加;宜令反初服以俟朝恩。”这段话的意思是:现在阎知微擅自授给他官服.使得朝廷没办法再加封了,应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文学形象。人们承认他的雄才大略,却憎恶他的阴险毒辣,名之曰“奸雄”(有别于董卓之类的“奸贼”),并把那种为人自私狡诈,但有一定能力(既有坏心,又具坏才)的人称作“曹操”,以“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来对待他们。  相似文献   

20.
一、曹操征高干是从邺出发吗? 不论《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先生主编);还是余冠英先生的《汉魏六朝诗选》,在曹操的《苦寒行》的注释或说明上,都说:“曹操从邺城出兵.取道河内.北度太行山。”《汉魏六朝诗选》更把邺这个地方加以解释。指出:“邺城.在今河南临漳县。”邺城在河南,高干叛变后屯兵之地在壶关.即今山西长治市东南的壶关。那么曹操的兵从河南的邺出发,到山西,当然是“北上”了。这好象毫无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