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诚坤 《武当》2013,(8):46-46
纯阳一门,属道教全真龙门一脉,尊道教北五祖吕洞宾为祖师,故称为"纯阳拳"。纯阳拳在道教门内已秘传千年。"抱守武当一黄庭,炼养纯阳三分技",即是纯阳拳内涵的真实写照。我师汪兆辉先生,自幼好武,广泛涉猎武学。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有缘拜在全真龙门派二十二代宗师刘理航先生门下,学习道家八部纯阳,得到刘理航道长历时十几年的单传秘授,尽得武学真谛,系统地掌握了道家八部纯阳之内涵,研习纯阳拳学收益颇丰。至此,在道教门内秘传千年的八部纯阳炼养之功,始传于民间。武当纯阳拳在道教内原称"八部纯阳",吕祖谓之"纯阳走步"。随着历史的变迁,此拳系传入民间后  相似文献   

2.
彭碧波 《武当》2014,(7):16-17
关于“唐手拳”的由来,在唐手拳门内有不少神奇的传说,而此拳为“鸿钧老祖所传”的说法则最为经典。鸿钧老祖便是元始天尊,而且“先有佛爷后有天,鸿钧老祖还在先”。这些传说虽然荒诞,但却朦胧地反映了唐手拳的历史非常悠久且与道教有关。关于唐手拳的命名,据说是在创立之初,人们用它搪挡御敌,故称“搪手拳”。至唐朝时期,搪手拳大为盛行。但因“搪”与“唐”同音,后辈又将“搪手拳”改称“唐手拳”,简称“唐手”。  相似文献   

3.
数百年间的传承、分流,字门流派把传统易学、丹术、导引、吐纳、中医、诸子百家等哲学理论,用于拳式、拳理、桩功和实战技击中。寻根溯源,字门流派的创立因该得益于道教丹术与少林拳学的有机结合。张三丰是在精于少林拳的基础上,复从而翻之创立字门内家拳技,作为武当道教丹士张三丰创立的武学,则必然充分吸收了道教的哲学思想与哲学理论,这使得字门拳无论从抽象的理论层面,还是具体的技击层面都具有明显的道家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4.
双功(龚袭骛)双功{雾案 r拳术 L巧术2.分表六根功手根:实践部分四部短拳:三形根、四部手、七功炮、 二十四翻。理论部分:手臂的形、法、术。眼根:实践部分的日行功与主客眼法。理论部分眼的 形、法、术。身根:实践部分身法闪转翻叠的日行功。理论部分眼 的形、法、术。腿根:实践部分二部短拳:连环腿、摆莲腿。理论部分 眼的形、法、术。步根:实践部分二部短拳:阴八步、阳八步。理论部分 眼的形、法、术。气根:实践部分的静功、八部基础功、三宝气功、武功 气功。理论部分气根的形、法、术。拳术(1),,。厂实践:点刚拳、柔化拳、开山拳莨争L…  相似文献   

5.
杜子宇 《武当》2004,(10):13-14
李派太极拳对应“三才”,有“天地人”三盘主拳,但按行拳做势特点,无非刚柔两架。柔架代表是天盘拳。它上应三十六天罡,故三十六式;天为阳为圆,取阳中之阴,故其风格柔绵,和缓缠转,轻灵圆活,流畅,温文尔雅,武林惯称“文太极”。但看是文,却文中藏武;看似柔,却柔中寓刚,它文火温养,呼吸细匀绵长,密合开合蓄发;  相似文献   

6.
意拳所讲的拳法,不是注重招式招法之法,而是学法的原理原则之法、其实拳家不肯揭示于人的正是该拳种的原则原理及训练方法。所谓“一法不立无法不容”,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实事上不存在所谓“偷拳之说”,口传心授,勤学苦练,尚不易得之于身,“偷拳”只能学到些表面的招式而已,看不到的东西也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拳术原理原则之精华。 一、单发拳 意拳的实战肩架就是技击桩。在技击对抗中所采用的基本肩架,一般来讲比练功时更自然一些,应保持全身的灵活协调。首先应该注意两脚站立的姿势,应采取“丁八步”,重量为前三后七或前四后六,…  相似文献   

7.
拳论讲,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又说“五行运行皆在步,一身要基定于足”;拳谚也说“步不稳则拳乱”,这些都充分说明,走步是太极拳运动的基础和先导。步法动,全身才能动;步不动,其他无从动。否则,定会被动失势。  相似文献   

8.
安在峰 《精武》2006,(5):34-35
大鸿拳又名“六步架”也称“三晃膀”,是气力功架短打拳法,属于一种仿生象形拳术,具有羊、鸿(雁)、虎、豹、鹤五形,合于小、大、顺、拗、立五势,应金、木、水、火、土五行,化出劈、崩、钻、炮、横五捶。它拳势威猛,刚劲有力,朴实浑厚,脚步扎实,发如崩炮,防多截肩,裹缠拗膀,顺化逆出,俟身挤靠,滚化旋发,变化多端,内外兼备,集气、功、拳、架于一体。讲  相似文献   

9.
伦峰子 《武当》2006,(3):21-23
此套路荟萃姬龙峰原传心意六合拳秘传七星内劲功定步发力和活步套路(民间庶乎失传抑或演绎异化),以及河南安徽等地流传的“十形连环”“十形合一”“十形七拳”之精华,依据姬祖师墨本“十大形阐微述真”之拳论而创编。  相似文献   

10.
宋学玉 《武当》2007,(6):6-7
道教武术有内外之别,其根皆在“养”、“御”二字,乃与“道”旨相合,非唯太极、形意、八卦可以统代,枢密甚深。而道教内家拳独树一帜,具有“形不露体,内外兼修”的特质,故而历代嗣传者均将开诀  相似文献   

11.
形意拳     
形意拳讲究“像其形、取其意”;要求“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内意和外形高度统一,故名。形意拳脱胎于心意六合拳而自成一系。1856年后,李飞羽始以“形意拳”为名,在山西、河北等地传播该系拳技。该拳借鉴禽戏增益拳术;采用“五行学说”论述拳术运动规律;以三体式为基本桩法;以“五行拳”(即:劈、崩、钻、炮、横五拳)、“十二形拳”  相似文献   

12.
1.正位冲拳 (1)准备姿势 图1以“八 字步”站立,两拳 置于腹部前方, 拳背朝前,两足 跟向内,脚尖斜 向外,呈“八”字 形站定。  相似文献   

13.
山石 《武当》2005,(8):29-29
赵堡太极拳代理架有七十二式,由于入室弟子的拳式是师父在传授中掐尺等寸手捏手教出来的,故此架又称为“尺寸架”。尺寸架之理论指导以赵堡拳谱《九要论》为圭臬,一招一式都有一定的位置,非常严格。由于历代大师及成手皆得益于尺寸架的锻炼,故必须提及尺寸架的规范行拳路线。今限于篇幅,仅以起式和金刚三大对为例,晓以尺寸规矩,以谂天下同道。尺寸架的一举一动,身、手、步都有它的准确位置,如做不到,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如身法、步法、手法的配合位置。  相似文献   

14.
“武当道教”具有一般道教共性的同时,又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显著的地方文化特色。它是以信仰、崇拜玄武为特色的文化形态。武当道教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神灵崇拜,其中也不乏动物神灵崇拜。这些动物神灵大都紧扣着武当道教玄武崇拜的中心主题,与武当道教玄武崇拜的中心主题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如龟神、蛇神、乌鸦神等等。 武术象形拳是以模仿某种动物或人物的日常生活形态或技击形态制成的拳术,具有象形制拳、仿形为艺、借形显意、神形兼备的特点。 从华佗的“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  相似文献   

15.
螳螂拳素以独特的演练风格和出色的技击效果而著称于武林。该拳在广泛的传习过程中,不断与其它拳种交流融合,遂衍生出了七星螳螂、梅花螳螂、六合螳螂、摔手螳螂.八步螳螂、太极梅花螳螂等不同流派。太极梅花螳螂拳主要流行于我国的山东一带。乍一看,其名称似乎非常繁琐,在“螳螂拳”前即冠以“太极”又冠以“梅花”。但细究起来.确有它深刻的内涵。我曾师从山东莱芜地区洪传陈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当地武术名家方磊思师学习“太极梅花螳螂拳”。因思师本身就是“陈氏大极拳”技击高手,所以他对“大极梅花螳螂拳”的拳理领会得更为深…  相似文献   

16.
中国武术拳种繁多,根据它们的主要特点划分为内、外两家,即武术界常说的内家拳和外家拳。 内家拳是相对于外家拳而言的,内家拳以意气为主,外形从之;外家拳以外形为主,内气从之。内家拳重修“精、气、神”,外家拳苦练“形、速、质”。内家拳属、武当派,首推太极为领袖;外家拳属少林、派,当举少林拳为代表。 内家拳又称“南宗”“武当派”。其说源自黄宗羲所作《王征南墓志铭》,曰:“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 其子黄百家自幼从王征南学拳,著有《内家拳法》。《王征南墓志…  相似文献   

17.
圣门八方拳     
白云龙 《精武》2007,(11):49-49
八方拳又称八步连环拳,是明清之际流传于回族教门中的一种独特拳术,全称圣门八方拳。其拳分上下八路,八八六十四式,左右相同,虚称一百零八式。此拳以走转为主,据传此拳系八卦掌的一个分支,但拳理却不相同,表似八卦,内类查、花,步法迥异,以"走三步退一步"为原则,退一步又是下一式的第一步,又称作"三步一冲拳,收必往回返",进也是退,退也是进,忽进忽退,诡异多变,七步并一步,有脚踏七星之说,连绵不断,最后形成8字一圈。此拳身如腾猿,掌如牛舌,刚柔兼备,动静互参,循环往复,动作简单明快,短小精湛似心意拳,技击性非常强。套路中没有一个多余动作,中段插花加一亮相动作以提高兴趣,  相似文献   

18.
大鸿拳又名“六步架”,也称“三晃膀”,系气力功架短打拳法,属于仿生象形拳术,具有羊、鸿(雁)、虎、豹、鹤五形,合于小、大、顺、拗、立五势,应金、木、水、火、土五行,化出劈、崩、钻、炮、横五捶。它拳势威猛,刚劲有力,以独特的风格,自成一大拳术派系,是我国武苑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9.
八步洪拳     
刘国平  王小波 《武当》2013,(8):10-11
八步洪拳分布在浙西南地区,以云和县为主,遍及松阳、景宁、丽水、龙泉等相邻县市,是清末著名拳师,辛亥革命志士,处州双龙会首领之一李春贤,师从奇人凤阳婆和南少林高僧陈德标,在传承发展中巧妙整合而独创的拳种,现已被浙江省武术协会确认为优秀拳种之一。八步洪拳主要步法"丁八步"贯穿于整个拳术套路,还有一种特有步法名曰团箕步,可在原地完成套路习练。套路结构紧凑,动作质朴敏捷,攻防严密,招式多变,拳风刚柔相济,动静虚实,内外合一,素有"拳娘"之称。主要特点是近身短打,动作多变,一招多用,连环交替,擒拿结合,肘膝并施,刮、扫、滑、跟、贴、跳,相互穿插,动作发劲顺大。拳术要诀为:"拳术要名丁  相似文献   

20.
马杰  唐金柱 《武当》2005,(1):12-15
“武当太极十三势推手”是武当玄门丹派门内独有的一种推手锻炼技艺,也是太极拳技击用法训练的重要手段,它和“武当内功太极拳”套路相辅相成,拳架可谓理论,推手即是实践,当拳术套路炼得纯熟细腻,中正圆满,能内外合一,虚实刚柔具备之后,就可将在练架中得来的刚柔内劲,运用到练习推手对抗中,以充分发挥推手的独特技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