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土地流转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和解决农村诸多问题等方面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诸如粮食种植效益低、种植总面积下降及"非粮化"现象等,致使粮食产量降低,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因此,要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机制,严格遏制"非粮化"现象,加大粮食生产的投入力度,加强对种粮农民经济利益的保护,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2.
土地流转制度下的粮食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我国几个省份的土地分类使用数据论述了土地流转制度,当前土地流转的形式,土地流转中出现的“非粮化”趋势,土地流转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与建议:加大农业生产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鼓励引导粮食生产;适度发展养殖业和特色农业。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和首批土地确权试点省份,利用补贴政策引导农地有序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一定程度实现了政策目标,但却出现"非粮化"和农地流转率偏低等难题,为此,从土地流转补贴角度提出建立粮食生产各环节经济激励机制,从法律和制度层面禁止流转土地"非粮化",进一步提高土地流转补贴政策效能,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4.
加速土地流转就是指加速土地由细碎化经营到成片的规模化经营的转变。为了加速土地流转,基于对安徽省阜南县土地流转的调查与实证研究,了解到农村承包地土地流转中存在不公平现象、种粮大户的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等问题。对安徽省阜南县农村土地流转进行理论探析,论述了安徽省阜南县农村土地流转的条件,土地流转的理论模型即博弈模型等;提出加速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议:政府要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金融支持,农村的宅基地实行市场化,促使农户向非农户转移,优化向非农就业户转移的途径,政府要尽力解决农村土地流转中的不公平问题,农业保险保障制度要健全,要发展多样化的农村保险业。  相似文献   

5.
农村地区耕地"非粮化"现象日益明显,势必对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以龙南市为研究区,以第三次土地调查和地方统计年鉴为数据来源,采用ArcGIS10.0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系统分析研究区的耕地"非粮化"空间特征及效益.结果表明:Ⅰ耕地"非粮化"现象明显,破碎度高,低地平原、缓坡地区的耕地"非粮化"程度高,道路、水域及水利设施、居民点指向性明显,北部、中南及西南地区分布集中;Ⅱ"非粮化"总面积的空间差异较大,"非粮化"率的空间差异不大.龙南、关西及武当3个乡镇的耕地"非粮化"效益较好,其他地区较一般.提出以下几条政策建议:开展土地整治,提高节约集约率,实行分区分类管控,制定合理的监管政策,合理规划农业产业布局,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正确对待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从宏观上综合考虑其成本、收益、风险,除了分析土地流转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之外,更要关注由此带来的社会风险.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积累的各种问题与矛盾:农户之间的利益纠纷,地方政府或村集体的职能错位,流转项目的非农化和非粮化等,必须及早警觉并有效地进行解决,否则将会加剧"三农"问题的严重性,甚至危及国家的经济安全.地方政府若不能准确地定位自己的职能,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社会风险,转变政府职能是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和引导项目流转方向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苏南C市S镇"毁麦种树"事件的"过程-事件分析",审视土地流转过程中各行动者的行动策略.流转主体"缺席"导致农户无谈判权与农村土地产权残缺导致村集体无决策权相互作用,使得流转程序不规范、不公正;土地流转定价机制单边化和收益分配机制非市场化导致农户利益受损;"无主体熟人社会"导致农民自组织结构空白,在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集体上访成为其唯一选择.因此,尽快建立科学的土地定价机制及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防止地方政府以土地规模经营之名行伤农害农之实;同时,以新型城镇化为契机,突破"无主体熟人社会"运作困境下自组织空白导致农民利益表达的非制度化也是基层治理转型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国土地流转中的“非粮化”倾向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出现了土地种植"非粮化"倾向,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一趋势虽未对粮食安全构成实质性的影响,但未雨绸缪地处理好这一倾向,当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关键。  相似文献   

9.
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成为大势所趋,河北省农地流转规模与推进力度高度相关,流转示范区地方政府多深度参与,流转价格较高,经营主体渴求政府扶持政策,但规模经营效率并不明显。土地流转中存在着大规模粮食种植风险较小但收益很低、非粮化种植引致更大经营风险、农户对流转风险估计不足、针对规模经营主体的社会化服务匮乏、雇工管理困难、"农地股份合作社"缺少合作内涵等问题。因此,必须正视当前土地流转蕴藏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风险,因势利导,培育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中国农谷土地流转模式进行梳理,发现现有主要模式有土地股份合作社模式、土地入股公司模式、土地信用合作社模式和土地信托投资模式等,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了丰富的参考经验。通过探讨"农谷模式"存在的土地流转价格机制缺失,流转土地非粮化、非农化趋势,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提出建立土地流转价格机制、创新流转土地管理方式、完善农业产业服务网络,实现农村土地健康可持续流转,促进农业现代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以来,各历史时期的土地政策都不尽相同。我党的土地政策史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利益代表,她集中民智、重视民生,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经济吁求。更重要的是,党的土地政策史为我们现在和将来分析、处理“三农”问题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同时,土地政策的演进史也反映了党的经济政策日臻成熟、完善。因此,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转型期纷纷效仿和学习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朱熹的学说中包含着丰富的经济哲学思想,其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思考而形成的合道义的财富观、“足食之本在农”的生产观、俭奢适中的消费观等,都涉及到经济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开展对朱熹经济哲学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拓宽朱熹思想研究的视域。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绥西合作农场,作为民生经济合作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办源于1940年绥西的土地整理。当时,绥远省政当局为增加战时生产以配合军事胜利,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对经土地整理丈余公田及取缔包租转租的蒙地。五十顷以上者交由省合作事业处组建合作农场经营。这一举措既促使绥西的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化,又为抗战能得以坚持提供了经济保障。然其依旧是一个农村经济革故鼎新进程中的量变阶段。  相似文献   

14.
我国《食品安全法》第96条第2款设置了“十倍赔偿”制度,对处理日益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维护消费者自身合法权益都有积极的意义。文章从以人为本、平衡协调、社会本位的经济法理念为视角,分析“十倍赔偿”制度的由来,并针对“十倍赔偿”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旧宅基地"的流转与退出是实现中小城市"城中村"改造的关键,而这种具有"福利性与社会保障功能"和"无偿、无限期使用集体土地"法律属性的农村宅基地,在城镇化过程中,只具有"霍布森选择"的单向退出途径,因此,必须在以"民众利益最大化"基础上寻求"旧宅基地"退出机制的创新,包括以收回补偿为动力引导,建立旧宅基地退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配套"旧宅基地"流转退出的社会保障措施等,以降低迁移居民后顾之忧,实现"城中村"的功能再造。  相似文献   

16.
土地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是一切财富的最终源泉。2008年10月9日—10月12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与会通过了关于农村土地的一些改革,其中最直接的一点好处便是"土地可以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自由流转"。分析视之,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的真实写照也是其理论的继承和延伸。因此研究我国的土地流转我们必须从地租理论入手,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指导下的土地流转,也研究土地流转的必然性和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7.
粮食安全问题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安全,粮食安全是人们一直关注的焦点问题,所以能否及时准确的评价一个国家粮食的安全性,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投影寻踪模型对我国30年的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评价并对未来7年的粮食安全问题进行预测,并用神经网络对该方法的判别效果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过去近30年的粮食安全情况基本安全,并呈逐步好转趋势。  相似文献   

18.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是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也是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但欠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在微观农户层面和宏观制度层面尚存在制约因素。要打破其发展瓶颈,土地流转改革必须立足于因地制宜调整政策以及完善各项制度保障等。  相似文献   

19.
社会保障制度发源于工业与城市,是社会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现代新昆明”建设的过程中,昆明将实现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前进,不仅将改变区域内生产方式,引发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还将扩大城市容纳人口的数量,彻底改变农民世代依靠这片土地世代生产、生活的传统模式而一跃变城市居民。晋宁作为传统农业县和新昆明建设组成部分,必须迅速建设城乡统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20.
粮食安全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而粮食价格则直接关系到粮食的生产。文章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我国现行粮食价格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得出,目前我国的粮食价格偏低,应在符合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合理地提高粮食价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