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学家不是“新闻家”》一文(以下简称《不是》)最初发表在1998年第1期的《新闻前哨》上,后来又被收入《浅论新闻发现》和《大江潮涌》两本文集之中。它的一再发表,使它的影响更为扩大。 《不是》一文的中心论点是:新闻学家不过是一些只懂得新闻学理论却不会做实际的新闻工作的人,“而记者、编辑应该是‘新闻家”’,“新闻学家的行为目的是建立‘新闻家’的行为规范;而‘新闻家’的行为,却不可避免地要把这些规范打破”,“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学家与‘新闻家’就是一对矛盾,他们之间是立和破的辩证关系。这对矛盾不断…  相似文献   

2.
一个偶然的机会碰到《大家》主编李巍。话题从近几个月来似乎《大家》没什么新闻聊起。李巍说:“没新闻也许正是好事。太喧哗容易浮躁。一个人不能总是生活在掌声和叫好声中,何况是一本刊物。《大家》从新闻的热闹中跳出来,就是想自己冷却一下自己,平平静静地干点事。真正的事业总是以冷清和寂寞为伴的。其实,在这种表面的平静中,《大家》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与创刊时相比,《大家》的读者扩大了三倍。”我说:“一些读者对你‘逃离’新闻不理解。”李巍笑了笑说:“这些读者的心情我是理解的,他们喜欢《大家》,但他们错误地把《大家》当成了‘明星’。《大家》不是‘明星’,‘明星’是容忍不了寂  相似文献   

3.
也谈“评论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评论价值”?潇雨同志提出:“‘评论价值’就是指新闻中是否蕴含了值得阐发的、对读者有教育意义(广义的而不是狭义的)的、重要或新鲜的思想观点。蕴含了这种思想观点的就叫有‘评论价值’,没有蕴含这种思想观点的就叫没有‘评论价值’。”(《“评论价值”刍议》,见《新闻战线》1984年  相似文献   

4.
张芹 《新闻实践》2001,(10):33-35
有人断言:“未来的人们,或许将不再渴望‘独家新闻’”因为“我有‘我的报纸’,‘我的电视’,完全个性化的内容设置,切合个人的需要,对我本人来说,这难道不是真正的‘独家新闻’吗?”“网络时代的受众人人都拥有‘独家新闻’”显然,这里的所谓“独家新闻”是“个人化新闻” 那么,到底什么是独家新闻?独家新闻对新闻媒体、对记者编辑、对新闻接收者,意味着什么? 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解释说:独家  相似文献   

5.
1998年出现的贾亦凡先生等人的“客观报道”说①已经于逻辑学不合 ,于辩证法亦讲不通 ;1999年又出来了个陈氏公式 :“新闻的客观性———真实与客观形式的统一”② ,近日又见到陈力丹《再谈新闻真实与客观形式的统一———答程天敏同志》(以下简称《再谈》) ,深感这类文章 ,都将“客观报道”绝对化了。明明是陈力丹等人硬要将“客观报道”手法与新闻真实性原则等同起来 ,而《再谈》却偏要指责我的“不是一码事”之说是在“添乱” ,说我“将‘不是一码事’解释为不等于‘没有任何联系’ ,有些牵强 ,人们一般就是把‘不是一码事’这…  相似文献   

6.
看了《新闻战线》1991年第5期中的《“好新闻”异议》一文,也想发点“异议”。这倒不是我本人得过多少“好新闻”奖,对这三字有特殊的好感,主要是想表明自己对“好新闻”命名的问题“不要求全责备”的观点,并希望在这个问题上不要来回“翻烧饼”。宋振铎同志在《“好新闻”异议》一文中说:“众所周知,‘好’字的反义词是‘孬、差、坏’。对落选的作品而言,就容易使群众理解为‘孬、差、坏’之作。”这恐怕是一种“求全责  相似文献   

7.
新闻传媒不要宣扬“吉祥数字”北京某报4月16日刊登题为《北京要“6”、广州想“8”》的消息,报道北京、广州电话升位的新闻。消息说,“升位的办法是北京加‘6’,广州加‘8’,可谓占尽两个‘好数’”。“北京加‘6’是送来的,不是刻意追求,而是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8.
学艺札记     
听到几位新闻界的前辈说“新闻”。“新”和“闻”一位新闻界的前辈说:“‘新闻’一词,取得很好。”他说:“新闻,新闻,一要‘新’,二要‘闻’。“所谓‘新’,是说新闻必须有新东西:新闻要反映新事物、新人物、新气象、新风尚。“所谓‘闻’,是说记者要‘多闻’,要‘耳闻八方’  相似文献   

9.
新闻与宣传的关系,曾是我国新闻理论界的热门话题,至今仍未取得一致的看法。今年初,郑保卫同志在一篇题为《新闻与宣传关系浅探》(见《新闻知识》1991年第1期)文章中这么说:“笔者坚持‘交叉论’的观点。这一观点的意义就在于,它既看到了宣传与新闻相联系的地方,又指出了宣传与新闻相区别的地方,提醒人们不应完全不顾新闻规律,在新闻报道中传播毫无新闻价值的东西,因而,对于新闻实际工作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那么,什么是“交叉论”呢?保卫同志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新闻与宣传既不是完全等同的,也不是完全对立的。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好比两个圆圈相交,既有互不交叉的独立部分,形成‘纯新闻’与‘纯宣传’,又有相交叉结  相似文献   

10.
博览     
‘散文式新闻’的提法更准确徐占焜在《散文式新闻漫谈》一文中认为: ‘散文式新闻’较之‘散文化新闻’提法更准确。它是指在新闻中要以新闻文体本身的特点、规律为主,一匹用散文笔法,增加散文色彩。一匹用散文的优势来克服僵化的新闻八股。它是有主有次的。而‘散文化新闻’的提法则不够准确‘化’的意思一般解释为‘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这就容易理解为把新闻‘转变’成散  相似文献   

11.
《新观察》1989年第5期上有篇好文章,海外专栏作家梁厚甫的《旅美记者生涯三十年》,其中关于“改写人”的叙述对人颇有启示。文章说:“我注意《波铁摩尔太阳报》所刊的消息,发现第二天该报记述总统的谈话,并不是由该记者(指采访者)署名,而署名的另有其人,有时也有该记者的署名,但署名却排在第二位。我忍不住寻求原因。该记者说,美国报纸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在街上如果碰到‘人咬狗’的新闻,就由跑腿的记者执笔来写,因为这新闻是社会性的,无关重要。碰到政治和经济性的大新闻,跑腿记者所写的东西,只能视为原材料,送回报馆之后,是由一种‘改写人’(Re—writer)来改写。政写人比之跑腿记者有更深资历,一是文笔较好,二是对‘国际关系’以及‘经济’问题,有较深的学养。叙述的时候,用的不是记录文体,而是夹叙夹议的文体。”在我国,由学养高深的大记者(同时往往兼任不大不小的新闻“官儿”)对重大政治,经济新闻进行述评的作法也是有的,但不太时兴“夹叙夹议”。在梁  相似文献   

12.
看了《新闻战线》1991年第5期中的《“好新闻”异议》一文,也想发点“异议”。这倒不是我本人得过多少“好新闻”奖,对这三字有特殊的好感,主要是想表明自己对“好新闻”命名的问题“不要求全责备”的观点,并希望在这个问题上不要来回“翻烧饼”。宋振铎同志在《“好新闻”异议》一文中说:“众所周知,‘好’字的反义词是‘孬、差、坏’。对落选的作品而言,就容易使群众理解为  相似文献   

13.
“新闻”一词,据目前所见资料记载,最早见于唐代尉迟枢所写的《南楚新闻》一书。 《南楚新闻》是一部笔记,共三卷。书中记录了当时南方民间的不少奇风异俗、奇闻异事。可惜今已失传。我们现在只能从转录该书的古代典籍中窥见其吉光片羽。例如,南宋大诗人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就引录这么一段:“《南楚新闻》亦云,‘一揲毡根数十皴,盘中犹自有红鳞’,不知‘皴’为何物,疑是饼饵之属。”宋朝另一有很大影响的书《太平广记》中有辑录过《南楚新闻》的某些内容。如今流传下来的《南楚新闻》片段中还有这么一个故事:“百越人以蛤蟆为上味。先于釜中置小羊,候汤沸,蛤蟆皆抱羊而熟,谓之‘抱羊羹’,又云疥者最佳,故人云:切不可切去,此乃‘锦袄子’!” 从以上记载可知,尉迟枢是最早使用“新闻”一词的人,但其“新闻”所指内容却和今天的“新闻”含义——“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有所差别。尉迟枢的所谓“新闻”,是指一些在民间流传的奇闻异事之类,不具备今天“新闻”的“指导性、真实性、时新性”等特点,但就其传媒记事的要旨来说,仍有其相通之处。 具有现代意义的“新闻”一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始于南宋赵升的《朝野类要》一书。该书中说:“其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者,皆衷私报  相似文献   

14.
《光明日报》湖北记者站的“记者夫妻店”的主人公樊云芳、丁炳昌二位主任记者,在第3期《新闻战线》上以《时代呼唤“全息摄影”》为题。阐述了对新闻样式的看法,他们借用摄影术语,把中国新闻文坛上两种迥然不同的新闻文体比喻为“平面照相”和“全息摄影”。所谓“平面照相”,即喻“那种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传统报道模式;“全息摄影”,就是“‘立体’地而不是‘平面’地反映事物,既  相似文献   

15.
《新闻知识》1986年充4期刊登张永祥同志的《不期而至又不辞而别的过客》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贾岛‘吟妥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经查,这句诗不是贾岛所作,而是晚唐诗人卢延让的名  相似文献   

16.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多次使用了“新闻”这个词。如第一回“当下雨村见了士隐,忙施礼陪笑道:‘老先生倚门伫望,敢是街市上有甚新闻否?”“当下哄动街坊,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第二回写贾雨村在扬州奇遇冷子兴时,“雨村因问:‘近日都中可有新闻没有?’子兴道:‘倒没有什么新闻,倒是老先生你贵同宗家,出了一件小小的异事。’”……《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写贾宝玉等和李纨论诗时,李纨道:“原是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 前些时候,我在某家新闻杂志上读到《马克思的新闻思想与市场经济》一文。在文章中,作者从多方面引用马克思的语录说明“新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一种商品,将按照商品流通的规则生产和消费”,并说这是马克思新闻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文中还引了这样一段话: 马克思把报纸作为他的精神产品的供应市场,他说:“我的出发点,自然是认为英国所有的报纸都是一种商店,只要自己的‘商品’不被损坏,无论陈列  相似文献   

18.
国内新闻界     
新闻出版报》介绍“钱江晚报现象” 《新闻出版报》于1994年10月28日在第一、第二版以近两个整版的篇幅刊发长篇通讯《钱塘涌起大江潮——“钱江晚报现象”大写意》,详细介绍了近年来钱江晚报的几个“非常规性动作”。同时,该报还发表评论员文章,称赞钱江晚报在新闻改革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是近几年新闻改革的新成果,新的生长点”。 近两万字的长篇通讯详细记叙了钱江晚报近几年来开展的一系列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社会活动。该报编者按语中写道:“刚刚创刊8年的钱江晚报,近几年来,以其敢触社会难点热点,敢于扶正祛邪,敢于深入生活深层,不断拓展报纸服务功能,在党和群众,政府和群众,企业和群众间架起一座座桥梁。钱江晚报以其全部活力,一个接一个地推出有创意有质量的报道,在群众中产生巨大反响。一如滚滚钱塘江水,潮起潮涌,令人目不暇接。” 这篇通讯以“《国庆一日》摄影大赛”、“组织‘著名歌唱家名曲演唱会’”、“沸沸扬扬‘十点利’”、“组织‘打假协作网’”、“开设‘盛夏直通线’”、“倡立‘居委会主任联谊会’”、“开设‘挂牌值班’栏目”、“请市长市民‘当一  相似文献   

19.
当前,新闻报道在读者心目中到底有多少威信?由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广播学院和杭州大学等四所高校新闻专业教师组成的编写组,曾对公众对新闻媒体的评价作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对目前新闻报道的可信度66%表示‘基本可信”’。(见《新闻记者》1996年第4期)。另据《中国青年报》调查中心和《希望月报》杂志社联合实施的读者调查显示:“有57.2%的被调查者不同意简单地说‘新闻是可信的’。”(见《办报参考》第132期)  相似文献   

20.
《扬子晚报户繁星”副刊最近刊出了关于“新闻”词源考证的两篇文章。作者都是“南京高国藩”。第一篇文章.作者说“在古书中遍考“新闻’这两个字的来源,查来查去.‘新闻’二字竟在《红楼梦冲”.并由此断定:“‘新闻’一词是在清代初期时才出现的”,“《红楼梦》记载‘新闻’~词在中国典籍中为最早见。”第二篇文章中.作者推翻旧说.又立新论.称“新闻”一同最早见于晚唐李成用的诗句“多少新闻见.应须语到明”和“旧业久地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中。(笔者注:见1997年10月6日、Ic月20日《扬子晚报》)为此,笔者特意查阅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