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其中的“志”主要就是指诗歌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古典诗词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是丰富、深刻、复杂而又多变的。那怎样鉴赏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呢?  相似文献   

2.
宋祖建 《天中学刊》2009,24(4):73-75
"诗言志"与"诗缘情"向有是非之辩,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曰"诗言志",二曰"诗缘情"."言志"与"缘情"是诗歌发展不同阶段的评述方式,体现了人类历史发展不同时期的文化诉求.诗歌是为了表现作者的内心情感和志意,情感于诗,犹根与本,考据渊源,探寻元典,辨析其语用异同,可以看出诗与情感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3.
潘长广 《快乐阅读》2011,(27):124-125
古今中外,"思乡怀人"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离愁别绪也就成了诗歌永恒的主题。尤其是在古代通讯落后的情况下,漂泊之苦与羁旅之艰催生了"思乡怀人诗"这朵绚丽的奇葩。高考试题也多从这类诗歌中选材,可以说,思乡怀人诗是高考考查的热点、焦点。下面从  相似文献   

4.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即语言,是诗之本质要素,是诗人为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情感互动和心理交融所设置的心灵密码。因此,只有对这些密码进行破译,涵咏透析诗歌字词,才能想象出诗中所状之物,品味出诗歌所抒之情。  相似文献   

5.
古今中外,"思乡怀人"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离愁别绪也就成了诗歌永恒的主题.高考试题也多从这类诗歌中选材,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怀乡"诗的鉴赏方法.  相似文献   

6.
如何引领学生鉴赏课外诗歌,并在考试中科学作答?笔者认为在重视对课本古诗的复习,加强理解与记忆的同时;还应注重积累,掌握技巧,重视对学生方法的指导。一.知作者,明主题。中华诗歌早在遥远的古代就明确提出"诗言志"的主张,并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人生际遇和命运沉浮的直接反映,因此,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如我校2011年三模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与歌本为一体,诗词吟唱在我国由来已久。《墨子·公孟》曰:"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说明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吟唱的雏形可见一斑。《诗大序》也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  相似文献   

8.
<正>诗与歌,从来都是关系紧密,不可分割。《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或诗为曲而作,或曲中有诗歌。今天的流行歌曲,也常常会直接采用或间接借鉴诗歌来作为歌词,如邓丽君的《虞美人》、毛宁的《涛声依旧》等即是如此。而当代英文歌曲也不乏歌词优美、极具诗歌韵味  相似文献   

9.
<正>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中,诗歌是一曲永恒的文字的音乐。诗歌不仅记录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而且为社会生活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雎鸠、明月、杨柳,这些诗歌中的意象,已成了我们民族最具代表性的象征;诗歌,成了我们民族文化中最精美的一部分。关于诗歌,古往今来人们有多种定义。《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严羽《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最早的诗歌来源于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后来又经过文人加工而成。关于诗歌的内涵,《诗大序》阐释得十分精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可见诗歌的产生,乃是由于内心为外物所感,在口则发而为诗了。诗歌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情"和"韵"。"情"是内在的,"韵"是外在的,"韵"依附于"情"。诗人表情的主要手段是创造或选取与情相吻合的"意象",并且找到与内在之"情"相吻合的外在之"韵"。  相似文献   

11.
《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刘勰的《文心雕龙》中也说:“夫缀文者,情动而发。”可见,鉴赏作品的情感,是阅读的出发点,也是阅读最终的归宿。同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李可 《教师》2010,(21):120-120
《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舞蹈是人们对真实情感和内心世界的一种富有感染力的艺术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3.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抒发人的思想感情,呈现人的心灵世界,是诗的突出特征。因此,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是鉴赏诗歌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诗歌是什么?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诗歌有许多精彩的论述,“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中外名人对于诗歌也各见仁智。艾略特在《诗歌的作用》中说:“诗歌是生命意识的最高点,具有伟大的生命力和对生命的最敏锐的感觉。”诗评家吕进先生认为“诗是歌唱生活的最高语言艺术,它通常是诗人感情的直写”。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是诗的国度,先人们为我们留下的许多辉煌篇章,成为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学会古诗词鉴赏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身的欣赏品味与审美情趣。诗词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同时,在高考语文试题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本文总结了六种鉴赏方法,旨在帮助读者读懂诗歌,提高诗词鉴赏水平。鉴赏诗歌主要是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这两个问题。"写什么"是指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作者所传达出的思想情感;"怎么写"是指诗歌用了怎样的技巧来写。  相似文献   

16.
诗歌是一种情感的宣泄,这种情感还带有鲜明的主观倾向和强烈的个性化色彩。在《冰心诗四首》之二——《纸船》一诗里,诗人选择"纸船"这一简单意象传达着丰富的情感。初中学生的情感体验较为简单,但是我们能引领学生在揣摩具体细节的基础上重点去体验优美诗词所蕴含的鲜活意境,领悟诗人的深刻情怀,体现出对学生人文的丰富、哲理的启迪和潜能的诱发。  相似文献   

17.
鉴赏诗歌的语言是高考常见的命题角度,主要考查诗歌语言的特色。从2007年的高考试题来看,直接考查语言的试卷只有2份,考查情感的有12份,考查手法的有10份,考查内容的有8份,考查意象的有2份。事实上,鉴赏诗歌的情感、手法、内容、意象等无不与诗歌的语言紧密相连。当然,鉴赏诗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对古代诗歌中酒的运用作探述,旨在通过对诗中所写酒的理解感悟,来探寻隐藏其中的内涵.诗歌中所写酒往往是诗人的一种情感寄托,蕴藏着自己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我们关注诗歌中的酒便有"品诗中之酒,晓世间之理".  相似文献   

19.
亡国咏怀诗自古以来乃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文化视域及独特情感载体,诗人们大多沉湎于哀时的情绪中,并以其特殊的敏感,沉重的感叹,体物于工致,抒情于深刻,此种宗国之哀显出诗人不忘世事之痛,赋予诗歌哀婉的基调。从此类诗歌的翻译方法及技巧入手,向读者传达亡国咏怀诗歌的别样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20.
诗词是由情感而产生的。陆机《文赋》说“涛缘情而绮靡”;诗词又是和理性分不开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序》)。古人诗与乐分不开,谈音乐的理论也完全通于诗歌。《礼记·乐记》说: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