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小雅·采薇》“杨柳依依”四句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情融于物 ,情景交融 ,意境优美 ,千古传诵 ,脍灸人口。清人王夫之评其艺术效果曰 :“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 ,一倍增其哀乐”。究其情理 ,言“杨柳依依”为“以乐景写哀”具反衬作用 ,自当无疑 ;而云“雨雪霏霏”为“以哀景写乐” ,仍具反衬作用 ,则甚悖诗意 ,当是“以哀景写悲” ,具有正衬效果。沿用已久的王夫之诗评当重新认识 ,“杨柳依依”四句义蕴应重加解读。  相似文献   

2.
吴国珍 《学语文》2013,(5):47-48
《采薇》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谢玄认定为诗经最佳句,王夫之更从中概括出文学创作的反衬手法,其《姜斋诗话》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来我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其《诗广传·卷三》在对“昔我往矣”等句的阐释中又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观点。他说:“往伐,悲也;来归,愉也。往而咏杨柳之依依,来而叹雨雪之霏霏。善用其情者。不敛天物之荣凋以益已之悲愉而已矣。”  相似文献   

3.
清人王夫之曾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大致意思是说,我们可以通过以喜来写悲,以悲来写喜,这样反而更能表情达意,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对这句话的体会愈来愈深刻,下面就以乐景写哀情这一方面,进行探讨和梳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最早可追溯到《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  相似文献   

4.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教学诗歌的最后一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时,我先提了一个问题:主人公在这里为什么“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学生1:因为主人公回家时“雨雪霏霏”,天气寒冷,天空下起了鹅毛大雪,覆盖了回家的道路。古代的交通很不发达,他的回家显得非常艰难,不能很快到家。学生2:因为“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不仅道路泥泞,步履艰难,而且是饥渴交加,满身疲惫。…  相似文献   

5.
《诗、小雅、采薇》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此章写得情景交融,历来为论者所乐道。清代王夫之曾谈到此章诗,认为是“为乐景写哀,以衰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即我们现在所谓“反衬手法”。现代学者周振甫也曾在他的《诗词例话》中把此章作为反衬的例证之一。但我认为,此章诗并不是用了反衬手法。 显而易见,《采薇》诗中的戍卒并不是“急于回家而不顾雨雪忙着赶路”(见《诗词例话》),而是相反,“行道迟迟”,心情并不是“愉快  相似文献   

6.
景物反衬法     
用景物烘托人物心情,通常使用正面衬托法,即以乐景村乐清,或以哀景材哀情。但是,许多诗人文立在走笔驰情时,却往往故意将感情与景物的差距拉大,常见的手法就是以美好的景物来写哀情,或以凄凉的景物来写快乐,这就是景物反衬法。清代学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诗译》中指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里王夫之引的四句诗出自《诗经·小雅·采蔽》的本章,其意思是:从前我出征离家时,杨柳枝叶扶疏;现在我出征归来,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显然,这是以‘唐柳依依”…  相似文献   

7.
杜甫《登岳阳楼》的艺术手法是诗中景与情(即物与我)的奇特结合。所谓“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从某种意义上说,都离不开一种映衬方式。景与情的关系不外“相辅相成”(以乐景写乐、以哀景写哀)和“相反相成”(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两种。或日“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文赋》);或日“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相似文献   

8.
作者带着喜、怒、哀、乐的感情看景物.景物也就具有了喜、怒、哀、乐的感情。所以说,所有景语都是情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中的这两句景物诗,就是诗人带着两种不同感情唱出来的。这就叫抒情,而且是精彩的抒情。  相似文献   

9.
王夫之对《诗·小雅·采薇》末章"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评语,是其对《采薇》断章取义式的解读。从《采薇》的主旨来看,其末章并未"以乐景写哀,也谈不上"以哀景写乐",而是以杨柳、雨雪的景物转化来表现感时伤事之情。  相似文献   

10.
诗三百篇,最好的句子之一乃“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然该句何以有名?大多赏析皆语焉不详。我尝试用孙绍振的微观赏析法,略作分析。首先用对比法。《采薇》——诗出自《小雅》,《小雅》中还有一篇叫《出车》的诗歌,里面有一句:“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途”。  相似文献   

11.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未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其中“雨雪霏霏”一句,古今各种《诗经》注本,几乎无不认为是写雪景的,如: (1)霏霏,雪盛貌。(朱熹《诗集传》) (2)霏霏,雪大貌。(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相似文献   

12.
《诗经》中一首著名诗歌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零零。”古人说这首诗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其效果是“一倍增其哀乐”。以乐写哀,以哀写乐,就是人们常说的反衬方法。“一倍增其哀乐”是说这种写法的效果。反衬,既是一种修辞方法,也是一种艺术表达方法。正因为这种表达方法有极强的感染力,所以它在写作中运用十分广泛。如《诗经》中所描绘的征入在临远行时,诗人没有用令人哀伤的景物来烘托,而是用依依的杨柳从反面来烘托;而在描绘归来时,没有用令人愉快的景物来烘托,却用靠军的雪雨来反面烘托。景物和…  相似文献   

13.
以雄衬悲的反衬手法,似源于以乐衬哀。如《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二句,以春日美景反衬出征士兵的愁苦之情,曾受到清代思想家王夫之的高度赞扬,认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杜甫不仅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而且继承并发展了它以乐衬哀的反衬手法,熔铸出“以雄阔之景反衬悲苦之情”的独特方式,并集中运用于他后期几首著名的律诗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是《旅夜书怀》的颔联。星辰与明月,写天;平野与大江,写地。包天涵地,气魄焉能不大?更何况星垂于  相似文献   

14.
王夫之《诗.小雅.采薇》评语中提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观点,不惟与诗意不合,也有悖其本人的诗歌情景观。"乐景"、"哀景"说将属人之情归为属物之性,与其"性性"、"物物"的哲学思想及"心目所及"、"貌其固有"、"不敛天物之荣凋,以益己之悲愉"等写景原则相矛盾;将"昔我往矣"等四个景句从全章抽离并前后割裂,拟想出"乐景"与"哀情"、"哀景"与"乐情"两组"相反相成"的情景关系,立论虽新,却陷入了"分疆情景"、"一情一景"等以景就情的"阱"梏"。体会《采薇》原意,卒章乃是以节候物态的整体变化和对照,烘托因征戍日久、战事艰辛、思归心切等引发的无尽哀伤,其感人至深者,正缘于诗中所呈现并为船山反复推崇的真情实景和整体意境,而非缘于其所拟想的乐景与哀情、哀景与乐情的相反相成。  相似文献   

15.
喜和悲是相对立的感情,可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又可以相互转化。清代王夫之曾说:“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并指出以喜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的特殊艺术功能:“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对于以乐景写哀情的作品,我们要善于由喜见悲。由乐景见出所激起的愁思。美好的景色本来可以使人悦目赏心,可是在诗人心境不好的情况下,反而引起了悲怆的情绪。杜甫的一首《绝句》:  相似文献   

16.
在与读者目光相接触的瞬间,能引起大多数读者愉悦的景物描写叫做乐嚣,反之则叫做哀景。《青青河畔草》中“乐景写哀”技法的运用已十分成熟,乐景在客观上使主人公的衷情在读者的心目中得到了极大的强化,使全诗产生了惊心动魄的力量。客观上的“乐景写哀”现象经楚辞、汉诗而不绝,至《古诗十九首》而蔚为大观。有唐以后,此技法应用的频率和范围更高更广了,清《红楼梦》更是达到了乐景写哀的极致。  相似文献   

17.
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当我们读不懂"雨雪霏霏",当我们读懂了它却不明所以,无法说出它的美,这便是没有把握门道。顾随先生所做的,正是通过寻常所知的文本,打破阅读中不知其所以然的障碍,  相似文献   

18.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在月是故乡明单元,节选了《诗经·小雅》中一首非常著名的思乡诗——《采薇》,诗歌的最后一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课本对雨雪霏霏这一词条的注释是:雪下得很大。雨雪,下雪。霏霏,大雪纷飞的样子,  相似文献   

19.
话说对联     
<正>凡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就会有对联。对联是我们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学样式,而且最大限度地展现了汉语的语言魅力。一、对联的起源对联,滥觞于《诗经》《易经》等先秦古籍中的对偶诗文,孕育于汉赋骈文中"奇偶相配"的对句,定型于隋唐律诗中的颔联颈联,发达于宋元两代,全盛于明清两朝。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庾信《哀江南赋》)  相似文献   

20.
《采薇》末章历来备受称道。文章在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本着“奇文共欣赏”之目的和“疑义相与析”之精神,从情和景的关系、句式、修辞、语言运用等四个方面就“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之妙略加鉴赏并稍加探讨,并借此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