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在新疆多家报刊上,“艺良”这个名字颇为读者所熟悉。他以写小言论见长,针砭时弊,褒扬先进,观察敏锐,笔锋犀利,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艺良从事业余新闻写作10年,连续8年被《新疆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先后有12篇作品在区内获奖。  相似文献   

2.
近十年来,我断断续续地向报刊投稿,在《新疆日报》、《新疆支部生活》、《乌鲁木齐晚报》发表言论160多篇。这些文章都很短,一般是五六百字,短的只有二三百字,姑且叫它“小言论”。我写的小言论数量不多,质量也不高,但由于没有用过笔名,日久了,也就引起常看报刊的熟悉的或陌生的朋友们的关注。有的朋友关心地问:你怎么尽写些“豆腐干”文章去填报屁股,何不弄几篇分量重的大块文章呢?我只得如实回答:我没有时间写,更没有写作大文章的水平。从我业余写作的实际出发,写“豆腐干”文章兴许还是自己的一点长处。我是怎样写起小言论来的呢?这要从我的工作岗位和年龄谈起。我年轻时酷爱读文学作品,步入中  相似文献   

3.
就象雪峰上一株小小的雪莲,三年前,某团的吴天文是个极普通的人。但是,当日历翻到1985年11月的时候,这株小小的雪莲发出了耀眼的光,团党委决定为他报请二等功;《新疆日报》、《喀什日报》评他为优秀通讯员;《乌鲁木齐晚报》聘请他为特约通讯员。身旁的战友们亲热地称他为“边防线上的小记者”。就连小吴自己也难以相信:自己也竟能在《解放军报》、《文汇报》上崭露头角了。谁都知道,成功来自永远进取的耕耘,可谁能想到,仅有三年,小吴在千里边防线上跑了十多次,苦是难以想象的。1983年时,小吴还是个稚气未脱的“娃娃兵”,来到了军营,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好些事又使他感动不巳,渐渐地,他萌发了写稿的念头。起初,一篇、二篇,上百篇稿件寄往报社,却连一篇也未见报。他第一次感到:世界上没有那么容易做的事。  相似文献   

4.
我读李娟已经有些年头了。记得刚到新疆的头两年,有一次在乌鲁木齐的一个书摊上买到一本新疆作家散文合集,其中收入的就有李娟早期的代表作《九篇雪》。当时读虽然感觉有些不一样,但眼光却还是更多地落入到了周涛等新疆名家身上。后来才知道,这一篇《九篇雪》仅仅是  相似文献   

5.
八四五○六部队十六连文书王有东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通过自学相上新闻通讯报道学习班,掌握了写新闻报道的基本知识,成了一名业余报道员,去年在《新疆日报》、《工人日报》、《乌鲁木齐广播电台》、《乌鲁木齐晚报》上稿一百二十五篇,被乌鲁木齐广播电台聘请为特约记者,去年年底王有东所在的连队从新疆调防到甘肃,三个月时间,王有东先后在《人民军队》、《兰州晚报》等报刊杂  相似文献   

6.
他姓陈名金松,笔名“劲崧”,浙江海盐人.在军事新闻的沃野里勤奋耕耘40载,当过记者、宣传处长、杂志社社长.从他笔端涓涓流溢出的千余篇消息、通讯、散文、报告文学和言论相继在全国全军许多报刊登出;他在离任后仍笔耕不辍,近几年不仅承担着《长缨通讯》的编审工作,还挤时间撰写出百余篇新闻与写作研究文章.去年他的专著《笔苑探艺》问世.  相似文献   

7.
前些时,同一位专职通讯员闲聊,得知他近年来在省内报刊上发表稿件几百篇,正当笔者羡慕之际,他露出了一丝不快。原来他的名字几次被编辑搞错,还不止是一家报社。有的名字顺序搞颠倒,有的把名和姓搞颠倒,有的竟把姓搞错了,令他哭笑不得。有的人说:“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这话用在这里不确切。发表作品署上自己名字,这是作者表示郑重、负责之意;  相似文献   

8.
香港《大公报》在10月7日、8日两天详细摘要连载了本刊第9期以本刊记者魏永征署名的《周瑞金、凌河、施芝鸿:皇甫平三人谈》一文。《大公报》转载此文的标题是《“皇甫平”揭秘》,肩题是《四篇评论招来“姓社姓资”争论》。其内容包括原文的“皇甫平点将录”、“皇甫平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还有第五篇,没有写出来”、“非同一般的反响”、“皇甫平为何保持沉默”、“为什么在‘姓社姓资’问题上  相似文献   

9.
初次见面,觉得他很矮,身高不过1.65米,清癯的脸上看不出多少灵气;但翻开他那四本厚厚的见报剪贴簿,又觉得他很“高”。一个基层报道员在短短的六年写作生涯中,竟发表稿件400多篇,其中百篇上了《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还有10余篇获奖。他,就是解放军54673部队战士报道员龙泽群。  相似文献   

10.
马得老,姓高,马得是他的名字。可因为他的作品历来只署“马得”,弄得常人以为先生姓马名得,如果叫“高马得”,倒反而知晓的人少了。这就像许多唱戏出名的老艺人,戏迷们只知道他(她)的艺名,真名却藏之深山了。马得老,最绝的活儿就是他的戏画。甭管多大的戏,也甭管是哪位“角儿”担纲,《挑滑车》也罢,《芦花荡》也罢,还是《秦香莲》、《杨贵妃》、《玉堂春》文戏武戏的,只要先生一高兴,铺开摊子,拿起管毫,屏神静气略一思索,在那柔涩的宣纸上,嚓嚓  相似文献   

11.
案头上,放着1995年4月7日的《人民日报》,孔繁森,这个响亮的名字跳入我的眼帘。他,像一团火在我胸中燃烧,他的事迹催人泪下,感人肺腑,撼人心魄,使我们这些年龄和他差不多的同代人陷入久久的沉思:“人生,应该怎样度过?来新疆几十年,你不后悔吗? ——“我不后悔,像孔繁森那样,把青春奉献给祖国边疆这片热上,值!”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校友这样告诉我。他曾是一位归国华侨。 ——“我觉得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人生,应该像孔繁森那样度过才有意义。”又一位来自东海之滨的老同学这样告诉我。他曾是名牌大学的高才生。  相似文献   

12.
有人在新闻报道中创一奇迹:不见被访问者而竟写出了“专访”。诀窍是:把别人采写见报的报道照抄一遍,署上自己的名字,就成为“我写的”专访。不花费很多时间,不用跑腿,也勿需动脑子。“妙哉”,“妙哉”! 登载在本年7月7日《河南日报》二版上的《黄河问题大意不得——访地质水文专家王涌泉》,就是这样的“作品”,张文郁就是这样的“作者”。可惜,文中涉及的单位和个人均不买账,严肃地提出了意见。王涌泉同志郑重声明:“我不认识张文郁,张根本没采访过我”。一查资料明白了,原来张的文章是1985年12月30日《世界经济导报》一篇访问记的翻版。那篇题名《明年起黄河的治理大意不得》的文章,是该报记者阮江宁采访后写作的。  相似文献   

13.
有位通讯员,6年被县级以上各家新闻单位用稿600多篇,其中省级以上采用300来篇,1986年1月至1988年7月,先后被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用8篇。他就是江苏南通县平潮镇江海电容器厂的宣传干事孙建国。 100篇稿件石沉大海以后 1980年,孙建国服役来到部队,次年当了连队文书。通讯报道是文书的“份内事”,他就一个劲地写,见什么写什么,“拣到篮里便是菜”。40多篇稿件发出去了,一篇都没变成铅字。他无奈,硬着头皮再写,终于侥幸有块“豆腐干”在南京军区主办的《人民前线》报上露面了。他高兴也伤心:50篇中1篇,代价太大了。团部看他还有点儿“新闻细胞”,  相似文献   

14.
天山,本来就千姿百态;而诗人铁木尔·达瓦买提笔下的天山,则更是崔嵬壮丽。去年他发表在《乌鲁木齐晚报》维文版上的《天山颂》,最近被维文副刊部评为一等好稿。《乌鲁木齐晚报》创刊三年来,他已在晚报汉、维文版上发表了数十首高质量的诗歌,而这还只是他关心晚报的一个侧面。1983年10月,新疆历史上第一张晚报——《乌鲁木齐晚报》试刊了,并且准备在1984年元旦正式发刊。当时一切都是新的:新报,新人,新班子。能否办好这张报纸,不辜负领导和读者的期望?我  相似文献   

15.
84岁高龄的漫画家华君武先生应《人民日报》“美术世界”副刊之约,用那支幽默的笔,写了一篇题为《求求媒体》的顺口溜,对新闻工作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批评意见,也很有杂文味,这里顺手写下一点读后感。 * “不送精神红包、‘大师’高帽。”时下,媒体上“精神红包”不少,好话说尽,“高帽”如云:一位青年演员才主演了两出戏,报上就称他为“著名艺  相似文献   

16.
《解放军报》前一时期突出宣传的先进个人典型——金华市委常委、军分区政委范匡夫,他是我的老领导、老战友,我的入党介绍人。十六七年知心朋友,他的个性,他身上发生过的好事、趣事等自然有许多可说,这里只说他带我从事新闻报道的往事。  那是我刚从地方特招入伍之时,匡夫是我所在军部的宣传处长,我是新闻干事。我自认为自己在地方上便是小有名气的作家,很不把“本报讯”之类的豆腐干文章当回事。但是,一方面当成“小菜一碟”,一方面又不得不写上几篇新闻稿应付工作。匡夫对此很为难,批评我吧,我是“专家”,嘴巴比他老;不批…  相似文献   

17.
一部反映新疆交通建设事业的新书——《絲路新姿》,最近在乌鲁木齐出版。《絲路新姿》这部书,选辑了自50年代以来在报刊上发表的通讯报道、人物专访、报告文学和有关史料等81篇文章。《絲路新姿》这部书,由新疆交通报编辑部李荣甫同志编辑,新疆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8.
请武松亮相     
《市场》报的新闻要短,言论也要短,还要生动。三言五语的评论怎样写?谈一谈写《从武松喝酒谈起》这块“豆腐干”的体会。原文如下: 《水浒》中,武松进了景阳冈前的“三碗不过冈”酒店,喝得口滑,连声高叫:“拿酒来!”店家意劝他少喝,可武松这个打虎英雄,实在是个态度很不好的顾客。他又拍桌子又骂人,声言要“把你这鸟店子翻转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一九一八年四月《新青年》杂志发表了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作者署名“鲁迅”,这是周树人第一次使用这个笔名。一九二○年底,他曾向他青年时代的同窗好友许寿裳解释过笔名的来历:(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一九一九年九月十一日在《学灯》副刊上发表第一批新诗时,始用笔名“郭沫若”。郭沫若是四川乐山县沙湾镇人,他曾对日本留学时的同学范允藏说过:“我的名字‘沫若’是由我故乡的两条河:沫水和若  相似文献   

20.
2005年,《乌鲁木齐晚报》被评为第五届新疆“双十佳”报纸。喜讯传来,报社全体员工无不为之振奋,同时也冷静、清醒地认识到:荣誉来之不易,理当万分珍惜。—、市委的重视、关心、支持是办好《乌鲁木齐晚报》的前提作为中共乌鲁木齐市委机关报的《乌鲁木齐晚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