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里尔 《文化交流》2012,(11):1-M0002
金秋十月,千只鸽子腾空飞起,一颗颗喜糖撒向观众……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巴西、瑞典等26个国家,以及中国北京、上海、内蒙古、四川、陕西等17个省市的百对新人,参加"2012中国国际西湖情大红鹰玫瑰婚典",在杭州西子湖畔写下了人生中的浪漫篇章。  相似文献   

2.
杭州西湖之美,不仅美在自然山水,更美在"文化西湖"。今天的西湖,已经迈上了国际化的发展之路。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西湖,爱上西湖,许多外国艺术家用自己的方式描绘西湖,多元化地展现西湖的独特韵味与别样精彩。  相似文献   

3.
正西湖申遗成功走过了5个年头,厚重世遗,无价瑰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西湖是"世界文化景观的一个杰出典范"。"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美是杭州"。西湖之美,美在如诗如画的湖光山色,美在湖山与人文的浑然相融,美在人们的悉心呵护及对历史文脉的传承。一个国际范的西湖,在迎来G20杭州峰会之际,将有更多的外国朋友来游览西湖。那么就让我们的导游为你介绍"淡妆浓抹"、熠熠生辉的大美西湖吧!  相似文献   

4.
情迷西湖     
正常常不理解那些文人骚客为什么总是情迷西湖。譬如白居易,一生常来西湖,但总是意犹未尽难舍难分。其诗云:"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由此看来,西湖为杭州增色不少。这次慕名而来,我最想谋面的当然就是西湖了。导游说,苏杭是上天遗落在东南半壁的翡翠。而当我亲眼见到西湖时,内心的第一感受则是,西湖就是镶嵌在这"翡翠"上的一颗明珠。西湖之盛名始自唐宋,历经各朝各代长盛不衰。它  相似文献   

5.
“华夏西湖三十六,唯有杭州著天下。”这是古人对全国以西湖为名的湖泊现状的概括。经过历史风云,许多西湖都已湮没。据查包括至今尚有遗迹可寻者,西湖只剩下27处,其中唯独杭州西湖似熠熠生辉的明珠,在世人面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鲜丽夺目。留住记忆留住历史杭州西湖天生丽质  相似文献   

6.
秦刚 《文化交流》2007,(6):10-13
拥有160年历史的西湖楼外楼,已经成为西湖景观与西湖历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见证了西湖百年沧桑的同时,还与中国近代无数名士结了缘分,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著名文学家芥川龙之介与楼外楼之间的一段历史因缘。  相似文献   

7.
张科 《文化交流》2011,(9):46-49
西湖申遗成功后,楼外楼的掌门人常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保护西湖文化遗产,发掘西湖饮食文化。杭州西湖历史悠久,名胜景观丰富,文化含量厚重,被世人称为“东方文化名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西湖以“文化景观”之名申遗成功。而率先鲜明地提出并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西湖这种文化属性的,是原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陈文锦。  相似文献   

8.
萧殷 《文化交流》2003,(4):54-55
入夜,西湖沉醉在一派流光溢彩之中,初夏的晚风拂过湖面,不时送来阵阵新荷的清香。在这迷人的西湖之夜,西湖边有个好去处正在恭候着您的光临,那便是青藤茶馆。与其说设在这里的青藤茶馆刚刚开业,还不如说那是“老青藤”刚刚搬迁至此。这是“青藤”的第四次大搬迁了,可喜的是它每搬一次都上一个档次,不过“青藤”万“搬”不离其宗:它一直在围着西湖四周转,总占着西湖的秀色和灵气。自1996年5月18日青藤茶馆在西湖  相似文献   

9.
闻化 《文化交流》2003,(5):38-39
西湖天地是怀旧的,又是时尚的。 西湖天地是优雅的,又是激情的。 坐落于浙江杭州的西湖天地,是香港瑞安集团在上海成功创办的上海新天地之“姐妹篇”。在设计者伍德眼中,杭州那西湖天地之“天”即天然美景,“地”即杭州历史文化的积淀。因为在西湖天地周围,有宋美龄故居、中国美院、杭州碑林、恒庐、潘天寿故居、古老城墙、胡庆余堂鹿场遗迹、荷花池头等等,可谓历史根基深厚,文化氛围浓郁。  相似文献   

10.
西湖:包容文化与展示美丽 2011年6月24日,随着第3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执行主席戴维森·赫本敲响手中的小槌,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杭州西湖申遗成功. 申遗成功一年多来,生活在西湖边的我们,比别人更能感受到其中变化:以前向外国游客推介杭州,常常会说"上海以南150公里左右的一个城市";如今走出国门推介杭州,首个关键词便是世界"文化景观遗产西湖所在地"."世界遗产"的前缀,让西湖的国际定位变得更加清晰.  相似文献   

11.
《文化交流》2017,(1):54-54
千百年来,杭州美丽的西湖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驻足描绘。西湖之美,不仅美在自然山水,更美在“文化西湖”。杭州市“相约西湖”系列文化活动,自2002年创办以来,已走过了15个春秋,成为中外游客心中独具魅力的一道文化风景线。  相似文献   

12.
赵菲 《文化交流》2002,(6):38-39
杭州西湖南线环湖整合工程自2002年2月启动,经过6个月的“蜕变”,终于在金风送爽的金秋十月亮相。 整合后的西湖南线是一派通透、开朗、明雅,隽秀风光,无比赏心悦目,她仿佛是一串长长的珠链,嵌镶在西湖之南。 碧波荡漾的西湖水是美的精灵,美的梦幻。这次西湖南线改造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将西湖碧水引进南山路,使南线更具诗意之美,使游人更有亲水之乐。当你走到涌金池,一幅“金牛出水图”便跃然眼前,微波涟涟,倒影幢幢,南山路一时成了水中之景。引进柳浪闻莺的水,犹似一弯新月,她娴静婉约,勾起游人的无限诗意。  相似文献   

13.
阿童 《文化交流》2012,(5):38-42
五月的姹紫嫣红之中,有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站在游人如织的西子湖边。清风拂过,他的脸上始终浮现着微微的笑意。西湖,给了他艺术创作的灵思妙感;他,也用一把刻刀将西湖展示给了全世界。这位老人,就是人称"西湖陆"的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相似文献   

14.
成放 《文化交流》2003,(6):34-35
随着新西湖撩开面纱,一批城市雕塑同步诞生。围绕西湖景点的一座座雕塑的出现,像是为她装饰了一个个锦绣  相似文献   

15.
西湖小说以浓郁的地域空间色彩独树一帜,是运河孕育的硕果。运河新建或重塑了西湖小说兴起的地理空间、小说作者的流寓空间、小说文本的叙事空间与小说作品的传播接受空间。杭州是一座运河之城,奠定了西湖小说兴起的地理基础;因为运河交通便利,南宋初年大量的说话艺人和明清时期的许多小说家寓居杭州,成为西湖小说兴起的关键因素;运河参与建构了丰富、立体的西湖小说叙事空间,成为叙事缘起与原点,在串连故事场景、绾结叙事线索、拓展叙事场景、复制"老地方"的怀旧空间、贯通和整合叙事空间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运河还为西湖小说创造了优越的传播条件,提供了大量的接受群体。这些对加强中国小说史的时空形态的关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厉玮 《文化交流》2016,(8):56-59
正船工,是杭州西湖的另一种倒影。沈玉法从西溪到西湖,他的大半辈子都与舟楫牵绊着。今年12月,沈玉法就要正式退休了。放下船桨对他而言,只是一种告别的形式。手划船经过的每一条河道、每一个小岛、每一座亭子,从出现、变迁到重生,都深深浅浅地落在这个老船工的心里。哥哥与荣迷西湖上有一条161号手划船,主人是沈玉法。翻阅西湖游船史,有无数名人踪迹。16年前,沈玉法载带着张国荣游过一次西湖。从那时候开始,"哥哥"和161号的前尘往事,在每年的4月1日前后都会被提起。  相似文献   

17.
正"我的心中有一座湖,远山近水入画图,桃红柳绿春来早,客来客往船如故,山外山楼外楼,杭州西湖留下浪漫爱满湖。天上明珠人间西湖,多少美丽传说,风流千古……"一曲《人间西湖》,著名歌唱家们声情并茂地演唱出美丽的杭州西湖图景。2016年5月26日,由杭州市政协主办、杭州中华文化促进会承办的"为你歌唱——最美的歌献给G20峰会"音乐会让杭州剧院一派欢腾。名家汇聚,星光璀璨。当晚这场音乐会阵容空前壮观,  相似文献   

18.
西湖的美在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天然融合,它三面环山,一湖碧水,构成了卓然风姿。而西湖沿岸历经千年的寺庙、园林等人文景观,又使得西湖增添了浓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两者相得益彰,互为因果。然而湖山千年不老,但随着岁月流逝,人文景观会失去往日的面貌,这就需要专门的人才对西  相似文献   

19.
霍金游西湖     
霍金游西湖了! 霍金游了西湖,还陪夫人伊莱恩·梅森去杭州河坊街逛街呢! 只说一句beautiful(真美) 8月14日下午3时许,在助手的陪同下,霍金夫妇出门了——目的地西湖。霍金夫人撑着一把绿色的雨伞,推着霍金,沿着香格里拉饭店的小径,慢慢地走着。  相似文献   

20.
正雨后,阳光刺破云层,近处的吴山,城隍阁巍然矗立;远处,西湖烟波浩渺,群峰错落。这是著名版画家陆放先生创作的表现杭州新西湖十景之一的作品《吴山天风》,也是他45年来的第50幅西湖系列水印版画作品。六十余年生活在西子湖边,这片山水在陆放的画中凝结成了灵魂的一部分。《断桥残雪》《苏堤春晓》《雷峰夕照》《花港春色》《三潭印月》《西湖金秋》《雪》……一笔一刀,一刀一笔,木版水印特有的温润,让那些湖、桥、山、水都显得生机勃勃。无论是春日、金秋,还是雨中、雪后,画中有诗,意趣盎然。因此,陆放也赢得了"西湖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